我国旅游规划方法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方法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1.规划性质的转变。我国旅游规划最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即使到今天,很多地区也还是第一次编制旅游规划。其中80年代初、中期的规划实际上是制定旅游发展计划,基本属于经验性计划。只是到了80年代的后期我国旅游计划的制定才逐渐重视对未来的预测,属于预测性计划。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旅游经济的全球性竞争压力的增大,越来越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是战略性的,规划的指令性作用逐渐弱化,指导性逐渐加强,并逐步集中于宏观调控、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等方面,旅游规划不再把重点放在旅游资源开发的接待设施的营造上,而更多地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上,因为旅游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其所涉及的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极其广泛,牵涉到许许多多的变幻莫测的因素,尤其是经济环境中的突发变动和国家或地方政策的调整,会对旅游产生比其他经济部门和产业更为突出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提高从宏观上把握国家乃至世界大经济环境的能力。
2.旅游系统复杂性的提高。随着旅游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影响旅游发展的原因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规划的预测性和指导性更加突出。从外部环境来看,对未来旅游市场规律的探知是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也是旅游项目设计的重要依据。然而旅游市场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敏感性和易变性,使规划的不可预计因素非常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旅游投资的市场风险常难以料定,从而导致规划面临更加动荡不安的外部不确定性。从内部来看,我国旅游资源极丰,地域环境差异极大,旅游规划要评价的资源类型之多和所需挖掘资源内涵之深,是其他行业规划远不能及的。一般行业规划中所涉及的资源多为本部门,而旅游规划所涉足的资源则是跨行业、跨部门和以交叉状态存在的,客观上增加了旅游系统的复杂性和旅游规划的难度[1],加之旅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重,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恶化等,构成了内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现行的规划方法满足不了对复杂性旅游发展环境分析的要求,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提出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3.规划编制理念创新。我国旅游规划的核心思想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市场导向等经济导向型理念向生态导向型转变后,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相应地由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社会、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思想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旅游,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只有建立旅游与生态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实现旅游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石。规划必须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市场、形象等综合因素,实现新的重要转变。
4.不同旅游发展目标的协调。旅游规划总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进行的,而区域是多种生产要素所组成的内外开放的大系统,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任何行业规划都不可能孤立于系统之外来编制,一定要与横向的相邻规划和纵向的高层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如祁东红旗水库,有效库容2065万m[3],湖水清澈水质良好,达到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标准,因此县政府规划已将红旗水库列为以洪桥镇为中心的居民饮用水源,因此,我们在进行《祁东县旅游总体规划》时与县级对这一水库的社会发展规划项目相衔接,而把红旗水库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旅游开发上,基本上没有规划水上娱乐项目,以保护水库水质。
5.从感性规划向数字规划过渡。我国旅游规划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其最大特点是缺乏独立的技术手段和独立的理论基础,以“借用”、“类推”为主,缺少旅游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和指导,技术含量少,甚至没有,使规划沦为编节目、讲故事、出点子、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说的规划。要改变目前旅游规划质量低、操作性不强的不良状况,就必须加强量化研究,通过出台更多的量化指标以便决策者可以具体执行,避免听起来有理,做起来无法把握尺度的花架子。而数字规划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规划,以数字和图纸为语言,阐述旅游分析与规划思想,使规划具有一种尺度感。数字规划的核心是建立以市场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参数、旅游指标体系和策划体系。[2]
二、发展对策
1.旅游规划理论和旅游分析方法的创新。旅游规划的理论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旅游规划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创新是旅游规划理论创新的关键。传统旅游规划所涉及的主要理论是旅游行为层次结构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地域空间布局理论,而创新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应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理论,即可以细分为哲学、科学和技术三个层次,“人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属于哲学层次,而土地利用、布局空间、产业组织、规划设计等则属于科学的层次,至于指标赋值等则属于技术层次。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些规划理论依据如系统论、生命周期理论、门槛理论、区位论、结构论、极核论、边际效用理论、SWOT分析法、组合分析、社区方法、名义组技术等都不过是旅游规划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旅游理论的创新过程,也就是基于多学科的综合过程和创新过程。旅游规划分析方法的创新,不仅在于大幅度提高旅游规划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于最大限度地摒弃个人意志的局限性。这也就成为衡量旅游规划合理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要特别注意分析工具的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除运用传统的综合考察法(野外考察、访谈、市场问卷调查)外,还要广泛应用计量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法、统计预测法、线性规划与投入产出模型等)、抽样调查法(在旅馆、交通集散地、口岸请旅游者和旅行商填写调查表)、社区方法、博弈论、对比论证法、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新三论(突变论、耗散论、协同论)、思维方法(咨询组法、斯盖普法、特尔菲法、名义组技术、头脑风暴法、反头脑风暴法)、计算机模型(包括数学模型、图形模型、景观模型以及推理模型)、摄影摄像技术、3S高新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在规划制图方面,可以运用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3DMAX、Arcinfo、Arcview、Mapinfo等绘图软件,并应对多媒体旅游电子地图进行研究利设计,促使3S、电子地图、影像、internet相结合,为旅游规划及旅游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3]
2.复杂性科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类基于系统演进、人工智能、数理统计等现代复杂性规划方法得到了发展。从系统演进的机理中发展出适合于现实世界旅游产业复杂问题优化的模拟规划法,在实践中不断被应用,它们可以与投入产出分析、经济效益方法等相结合用于旅游市场信息和旅游产品的预测、优化中。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2001)书中提出“昂谱(RMP)分析方法”,即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 Analysis)、旅游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和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为核心的旅游规划方法。王家骏将旅游系统模型细分为市场、旅行、营销、目的地和支持五大子系统模型,并借鉴Gunn的思想把相关要素(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归纳为影响因子,全面分析旅游系统的供给和需求。彭华从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学角度建立了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其系统构成为吸引系统(物质性吸引系统、非物质性吸引系统)、支持系统(硬环境系统、软环境系统)和中介(旅游信息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旅游组织管理系统)。此系统构建了一个分析应用模型,支持系统因子吸引人流并带来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规划中对此值得借鉴和应用的是发展动力因子分析。该模型把不同地区划分为“资源吸引型、经济吸引型、需求推进型、综合驱动型”的旅游目的地,是目的地发展战略分析中的有力支撑工具。[4]
3.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为增强旅游目的地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加信息的数量、提高信息的质量提供了途径。旅游规划部门借助信息网络获得制定所需信息,可以弥补官方统计资料的不足。比如私营旅游设施方面的信息包括食宿(种类、等级、价格等)、交通(交通方式、时刻表、目的地、价格等)、风景名胜、娱乐(设施种类、场所、价格、营业时间等)及餐馆(烹饪种类、场所、规模、价格幅度、营业时间等)。公共旅游设施方面的信息有饮食、公园、博物馆、艺术走廊(门票、场所、导游图、营业时间等)、公共交通(线路、目的地、方式、价格等)、环境(交通状况、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生物等)及旅游法律法规等。[5] 网络技术在旅游规划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把分散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计算、预测利经济分析能力综合起来,对旅游经济的运行态势进行多角度模拟、分析和判断,大幅度提高警惕旅游发展规划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旅游规划的载体方面,也逐渐由文本载体向声、光、电的多媒体迈进。
4.计算机模拟模型。旅游规划方法已逐步走出单纯描述性阶段,向计量化发展,线性理论、运筹学、博弈论、数理统计、区位商、生产函数、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方法和工具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旅游规划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虚拟经济世界来间接分析现实经济的规律性已经成为可能。由于计算机极其高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几乎无限的存储信息能力,可以用非常逼真的方式把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一定的数据结构和程序模块表示出来,从而大大提高了模型和建模方法的能力和作用。旅游是人们的一种消费方式,旅游景点就是旅游业的商品,旅游者选择某一点去游玩就是选择了这件商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业的区位可以用消费者行为加以解释。而旅游点的旅游效用在空间范围中只有一定的衰减效应,它是以旅游集散地为中心,随着到达旅游点的距离增加向外围递减,在理论上这个过程被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引力模型)说明,在国际上引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在旅游点分析中,在国内张凌云、保继刚在旅游地市场规划和游客预测中都引用了引力模型,但基于的都是牛顿势的。另一方面,威尔逊(Wilson,1967)从最大熵原理导出了严密的地域空间的引力模型,它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王铮、蒋轶红等人在威尔逊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旅游域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计算,给予出了模型参数,并进一步地研究了模型与GIS技术问题。具体方法是以Mapinfo为基本平台,利用它的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编程,通过对北京市旅游域和贵州省镇远地区旅游域的研究,提出用旅游域模型分析旅游业发展问题的方法,并探索了应用旅游域模型规划旅游区的技术方法。[6] 1999年台湾学者张俊杰用电脑模拟方式分析并预测了太鲁阁国家公园容纳量空间分布情形。[7]
当然规划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思想性基础上,一旦规划缺乏思想创意,那么无论你使用多么科学的规划方法,运用多么复杂的计量模型,绘制多么精致的地图,也只是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
标签:旅游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