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孩子们面对挫折,就要把握好“度”_挫折教育论文

要引导孩子们面对挫折,就要把握好“度”_挫折教育论文

引导孩子面对挫折要把握好“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把论文,挫折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面对挫折的孩子易成功

家长总希望孩子的人生一帆风顺,然而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孩子面对挫折,总的原则是把握好一定的“度”。

活在溺爱中的孩子经不起风雨

小慧从小就备受家人疼爱。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是她“亲自出马”,其他的事情都由爸妈包办。

上初二那年的夏天,小慧去洗刚换下来的内衣裤。当肥皂泡沾得满手都是时,那种清凉的感觉让小慧很是开心。她本以为妈妈会表扬她“长大了,懂事了”,谁知妈妈看到后,一把拉起小慧的手说:“慧慧,你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快起来,让妈洗!”小慧噘着嘴,有几分不情愿地走进了书房。

妈妈什么都不让小慧干,而且小慧的每一句话在家里都是“圣旨”。慢慢地,小慧也习惯了家人围着自己打转转的生活。上高中后,由于学校离家远,小慧就住在了学校,她的“噩梦”生活也由此开始。

刚住进寝室的那几天,小慧和大伙儿处得还不错,同学也都觉得小慧单纯可爱。但很快,寝室的人就开始疏远她。最先发生的不愉快就跟洗衣服有关。

那天中午,同学小珑吃过饭后去洗衣服时,发现脸盆里除了自己换下来的衬衣和裙子外,还多了一条裤子和一双袜子。小珑一看是小慧的,就不高兴地拎着那条脏裤子问她:“你为什么把裤子放在我盆里?”正在听MP3的小慧摘掉耳机,笑嘻嘻地反问道: “你不是要洗衣服吗?我的裤子脏了。”

小珑和其他几个女孩都奇怪地看着小慧,小慧不紧不慢地说:“我在家的时候,衣服脏了都是放在有脏衣服的脸盆里……”看到小慧不仅没有不好意思,还这么振振有辞,小珑当即就把裤子和袜子扔进小慧的脸盆里,自己扭头走出了寝室。一看这情景,感觉面子上很过不去的小慧竟趴在床上呜呜哭了起来。

就这样,大家开始觉得小慧是那种既娇气又蛮横的女孩子,谁也不愿多跟她交往。小慧慢慢感觉到了孤单。后来,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边给她擦泪边哄她: “别理她们,以后衣服脏了带回家,妈妈给你洗!”

小慧的妈妈并没有意识到,此时应该让女儿学着去长大,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事情。直到小慧闹自杀,才让这位母亲体会到,一味溺爱孩子,并不是真正为孩子好。

上个星期三下午,正上课时,小慧的手机发出了短信提示音。于是,她就趁老师不注意,拿出手机给刚认识的网友回短信。短信刚回过去,她立即又收到了网友的回复……就在她高兴地和网友“你来我往”时,一抬头,看见老师正站在旁边瞪着自己。老师毫不客气地没收了小慧的手机,又在课堂上批评了她几句。

看到所有同学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小慧不由自主地红着脸趴到课桌上……

下课铃声一响,当同学们拥挤着去室外活动时,小慧一言不发地走到窗边,打开窗户想往下跳,幸亏小慧的同学手疾眼快地拉住了她,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小慧的妈妈接到学校的通知,慌忙来到女儿身边。看着哭成泪人的女儿,妈妈感觉心像被针扎了似的。小慧告诉妈妈,她没想到升入高中后,会遇到那么多不顺利的事,这一串串的打击让她受不了,她觉得“这样活着真没啥意思”。

回想起这十多年来全家人对小慧的溺爱,妈妈开始后悔对女儿“未跌先扶”的围堵式教育了。

点评: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很多孩子从小就像宝贝一样受到父母的宠爱,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被父母包办代替。但是,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在成长的路上所面对的人并不只是父母和家人。从小生活在“和风细雨”中的孩子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丧失勇气,甚至走向极端。可见。家长对孩子不能一味地顺从和溺爱。

越碰钉子,心越灰

陈亮的爸爸是中学数学教师,他认为溺爱孩子就是坑害孩子。因此,在教育陈亮时,爸爸时不时会让陈亮碰碰钉子,他认为,孩子生活在太顺利的环境里并不是好事。孩子从小碰碰壁,会越来越坚强。

有一段时间,陈亮迷上了吉他。有一天吃饭时,趁爸爸高兴,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爸,我想买一把吉他……”爸爸却一口回绝: “不行,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不是玩吉他!”

“弹吉他可以让我放松心情,更好地学习。”陈亮为自己辩解。“我上学时并没有用吉他放松自己,但我不也考上大学了吗?” “不要随便为自己找借口!”爸爸毫无商量余地。爸爸想的是,孩子不能说啥就是啥,尤其是对学习无关紧要的,更是不能一味地顺从。

看到爸爸这么固执,陈亮心里一阵沮丧。当然,陈亮在爸爸面前碰钉子不是一次两次了。因此,对于爸爸反对买吉他,陈亮乖乖地从心里接受了。爸爸看到陈亮不说话了,心里也蛮有成就感的。他认为这是孩子懂事的表现,同时这样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承受能力。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接下来他给儿子制造的“挫折”却深深打击了陈亮的自信。

有一次摸底小考,陈亮考了全班第一,于是就乐滋滋地拿着成绩单给爸爸看,希望能得到他的鼓励和夸奖。其实,爸爸早听到陈亮班主任的“汇报”了,他心里装满了喜悦。但是,为了不让儿子有骄傲自满情绪,爸爸扫了一眼成绩单,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哦,你只是考了个全班第一,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啥时能考个全校第一,再把成绩单拿给我看吧……”仿佛一盆冷水兜头浇下,那一刻,陈亮的心一下子变得凉凉的。

从小到大,爸爸从来没有认可过自己,难道自己真的一无是处吗?陈亮开始对自己怀疑了,同时也失去了努力的动力。

此后,陈亮不管考得有多好或者多糟,他再也没有主动跟爸爸说起过。即使是数学上碰到了难题,他宁可空白着第二天去学校解决,也坚决不去问爸爸。

陈亮渐渐变得不自信起来,他害怕爸爸那种挑剔眼光和冷漠表情,挫败感充斥着陈亮的心。

看着越来越沉默的儿子,爸爸开始想主动跟儿子交流。但令他无奈的是,陈亮总是那么被动地看着他,像在课堂上的学生那样,回答着他的每一句提问。

点评:适当地让孩子吃吃苦碰碰壁是有好处的,但陈爸爸的做法却有点“过犹不及”。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方式不当,反而让孩子的心离坚强和自信越来越远。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过多地去体验焦虑、紧张和无助,就很容易变得心灰意懒。越来越脆弱。

学会面对挫折,才能笑傲江湖

马力从小就是个喜欢玩的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马力不想写作业,放学回家后就撒谎说铅笔不见了。父亲马东军识破了儿子的小诡计,就对他说:“是不是铅笔想偷懒,在跟你捉迷藏呀?”看爸爸没有凶自己,机灵的马力松了一口气,笑着说:“是呀,这铅笔怎么这么坏,看我怎么收拾它!”

“你打算怎么收拾它呀?”马东军接着问儿子。 “我要狠狠地用它来写字!看它还敢不敢偷懒!”马力说着,就乐个不停地准备写作业。

在面对孩子偶尔犯的小错误时,马东军总是这样以开玩笑的方式来化解。他不给孩子设置什么障碍,即使是为了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耐力和承受力,他也没有故意给孩子制造过任何挫折。

进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试,成绩一向很好的马力却排在了第20名。 “班里总共50多名学生呀!”一进家门,垂头丧气的马力就忍不住哭了。马东军看儿子哭得伤心,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哭能解决问题吗?你是不是觉得你一哭,下次就能考好了?”

马力停止了哭泣,用衣袖擦着泪问爸爸:“那你说怎么才能考出好成绩?”

“先想想这次为什么没考好,是你考试时太紧张了没发挥好,还是根本就没学扎实呢?”马东军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儿子,并提示他自己去查找没考好的原因。

马力低头想了想,说: “都不是,可能是我太粗心,题做完后没检查,就交了卷子。”说到这儿,马力低声说道,“我太自信了,觉得自己肯定能考好,所以就有些轻敌了……”

“下次注意就行了!快去看看你妈做了什么好吃的……”马东军说着拉起儿子往厨房走去。闻着饭菜的香味,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马力看着爸爸笑了。

果然,两个月后的又一次小考试,马力的成绩排在了班里的前10名。这个进步让马力很高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爸时,马东军说:“再教你一招儿:记住了,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就把它当做是对你的一种考验,一定要想想,怎么才能够解决它!”马力重重地点点头。接着,马东军又给马力讲了很多成功者在挫折中成长的故事。马力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研制成功了电灯的故事。

后来,每当马力遇到困难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灰心丧气,而是学着爸爸的样子给自己分析,为什么会遇到这种困难,自己怎么办才可能解决……慢慢地,马力能够从容地面对挫折了。

点评:无疑,这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挫折教育”。无论孩子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家长都要站在跟孩子平等的角度上,帮助孩子去克服眼前的困难,并且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么去做。越俎代庖地去娇惯孩子。或是毫无章法地批评、鼓励孩子,都是不明智的教育方式。

调查综述

毫无疑问,现在大部分孩子心理素质差,有时一点小小的压力都受不了。这折射出现在的孩子的确缺乏挫折教育。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该尝试着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以此来提升孩子面对挫折时的信心,让孩子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失败。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却发现,有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挫折教育”,只是觉得不让孩子受委屈就是对孩子尽心了。有的家长虽然知道“挫折教育”,但却误解了“挫折教育”的含义。也有的家长只是盲目地表扬、夸赞孩子……

挫折教育,实际上是教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如何去面对、去克服困难,而不是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如果方式不当,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弱化孩子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家长一定要冷静、理智地去引导孩子如何面对挫折,而不是“想当然”地去教育孩子。

标签:;  

要引导孩子们面对挫折,就要把握好“度”_挫折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