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人民医院;广西梧州543300)
【摘 要】新生儿疾病常见黄疸,引发该病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该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的黄染。新生儿黄疸经过治疗的预后,一般表现都良好。但是不能排除严重情况,新生儿出现胆红素脑病,也称核黄疸,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本文就该病当前治疗方式中换血、光疗、药物治疗、口服类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等做综合性阐述。积累良好的治疗方法,为今后的新生儿黄疸治疗工作收集参考资料。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302-02
正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会保持正常。但是如果出现了异常代谢,则会引发新生儿黏膜、皮肤、巩膜黄染,这种疾病被称之为黄疸。该疾病对于新生儿今后健康成长和生长发育,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胆红素具有一定神经毒性,黄疸出现后,新生儿身体内部的胆红素逐渐升高,可能伤害到脑神经,严重情况下导致新生儿残疾[1]。治疗该病时,重要一点是明确黄疸引发原因,综合考虑患儿临床症状、新生儿出生体重、年龄等多个方面,最终确定出合适的治疗方式,在光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方法中进行选选择。从而有效对新生儿病情进行控制,避免新生儿恶化成胆红素脑病[2]。
1、光疗方法
光疗方法应用时间比较长,有着50年的时间。人体内部胆红素收到光的作用,产生出不具有毒性的,且溶于水的异构体IXaE,随着尿液以及胆汁排出体外。所以,通过该治疗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儿身体内部的胆红素水平。治疗中蓝光光源最适合新生儿,也有绿光或者白光。连续性光疗保持时间为24h,最好不能超出该时间限制。间歇性治疗方式,治疗时间保持在10h上下,治疗完毕之后,以12h到14h为间隔,根据患儿的病情改变,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蓝光治疗优势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占用空间不是很大,容易操作。第二,治疗实施过程可在母婴同室的病房中进行,方便新生儿喂养,满足患儿生理需求,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第三,简化了传统光疗治疗的操作程序,护理人员工作量变少。第四,蓝光治疗中应用冷光源,给患儿造成的刺激相对减少,患儿体温变化不是非常明显。没有直接照射患儿眼睛,防止眼睛受到伤害。第五,有机玻璃制作成的光疗箱,蓝光治疗床也有柔软床垫,这样能保证患儿皮肤安全。第六,蓝光治疗方式下,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少,像皮疹、腹泻等出现的可能性极低,进而有着更好的安全性[3]。
除了应用蓝光治疗之外,还可以应用绿光治疗,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不会影响到患儿心脑血管系统。一部分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刻意延长光照时间,并不能提升治疗效果,反而会影响到患儿染色体,导致其受损。已经有学者指出,新生儿黄疸治疗时,如果选用光疗方法,最好应用间歇性光照方式,选用蓝光光源,这种方式安全性相对来说更高,可有效避免患儿接受持续性光照出现的发热反应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有利于患儿快速康复[4]。
2、换血疗法
临床治疗工作中,针对新生儿黄疸治疗,还可以采用换血疗法,治疗效果理想。此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将血液中存在着免疫型抗体以及致敏红细胞,从而使得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避免出现核黄疸。这种治疗方法的方式比较多,临床主要方式是运用脐静脉单管的反复抽注,可是存在弊端,那就是抽和注,没能同步进行,导致患儿血压出现波动,影响到血液供应,其他组织受到作用,严重情况可能导致肠坏死。现今,外周动脉-静脉的同步换血方式应用的比较多,并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有着很高的安全性,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小。医学研究学者在报道中指出,换血疗法能够明显降低患儿身体内部胆红素水平,操作起来也简单方便,比较快捷。但是,如果患儿存在ABO溶血疾病,这种方式治疗之后,可能出现贫血问题。如果患儿自身有贫血疾病,经过换血治疗,贫血问题会更加严重。这种治疗方法应用之后,患儿体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这些水平会出现急剧的下降,进而导致异常血钾问题[5]。
3、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
3.1清蛋白
血液中游离的胆红素可同清蛋白进行结合,促使胆红素转运强化,神经细胞毒性作用从而得到降低,起到预防胆红素脑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清蛋白应用指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胆红素水平维持在“光疗失败”的指标情况下,可用清蛋白;另外一种是,当胆红素水平出资按在“光疗”和“光疗失败换血”间,综合考虑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应用清蛋白,通常情况下,用在出生后一周之内的重症患儿。还有学者指出,清蛋白的应用,对于降低胆红素水平,以及加速降低速度,没有着明显作用,退黄效果也不明显。另外也有医学者指出,清蛋白的应用,最好不重复使用,可以避免血制品应用风险,还能降低治疗费用。使用该清蛋白时,一定要注意应用指征[6]。
3.2免疫球蛋白静脉用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高,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应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方式,效果比较明显。作用发挥过程为。将巨噬细胞、网状内部细胞的Fc受体进行封闭,阻止溶血发生。剂量比较大的免疫球蛋白可以促使胆红素数值降低,这样换血次数也就能相对减少一些。足够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在治疗Rh溶血病和ABO溶血病上,有着良好的效果,通常应用在溶血病早期。静脉方式用免疫球蛋白,可能会导致高血糖出现,因此应用此种方式治疗时,应该严密监测血糖值,调节输送血糖的速度。除此之外,其的应用还能引发循环性充血,为此,应该观察输血速度[7]。
4、药物和基因治理
4.1肝酶诱导剂
这种治疗方式常用药物是尼克刹米、苯巴比妥,此诱导剂能够促进肝脏细胞里面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强化,有助于胆红素融合,促使肝脏自身清理胆红素能力。发挥作用的时间需要用3天到4天。这种治疗方式常用在早产儿和肝酶活力不好的新生儿。
苯巴比妥属于中枢性的抑制药物,主要功效包括了抗癫痫、抗惊厥、催眠、镇静,显示出肝酶诱导剂的性质。十几年前,该药物已经用来进行治疗新生儿的黄疸疾病。其作用一种肝酶诱导剂,可以使得肝细胞微粒体中生成更多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促使肝细胞通透性以及肝细胞Y蛋白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提升肝细胞在吸取未能结合的胆红素方面的能力,促使代谢以及排泄胆红素的速度。另外,苯巴比妥也属于自由基清除剂,有着清除体内多余自由基的作用。可是肝酶诱导剂的药效发挥出来,需要经过2天到3天,也有嗜睡副作用。
4.2阻断肠肝循环类药物
传统应用到琼脂、活性炭,当前微生态制剂比较多,像蒙脱石散剂,可以避免肠道重新吸收那些未被吸收的胆红素,进而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
4.3舒肝宁注射液
黄疸治疗研究著作中,也发现一些应用舒肝宁注射液的治疗,成年人应用的比较多,静脉滴注治疗,也有关于小儿治疗的报道。临床效果显示为,每日便次、胎便排空时间、黄疸持续天数等于对照组相比,有着明显差异,可用于黄疸的早期干预。主要作用过程为,该药物可对肝酶系统进行诱导,提高肝脏摄取、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7]。
舒肝宁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灵芝、板蓝根、黄芩、山栀子、茵陈。栀子中含有栀子素,用着清除三焦湿热的作用,促进胆汁分泌,对人体内胆红素水平的上升起到抑制作用。其中黄芩主要功效表现为通泻胃肠郁热,就能使得湿热可以从大便中排泄而出,松弛奥迪氏括约肌,有效收缩胆囊,提升胆汁的流量,另外具备抗氧化的作用;茵陈作用表现为,避免干细胞变性而换坏,利胆作用明显。三者结合在一起,有着很好的抗菌能力,强化机体免疫能力。
4.4金属卟啉类
此种药物在最近几年中,被应用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该类药物发挥着限速酶的作用,限制胆红素的反应,进而胆红素生成量减少,进而降低胆红素体内含量。
腺苷蛋氨酸也具有治疗小儿黄疸的功效,近些年在此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一些研究著作中提出该药物在使得新生儿胆红素的水平降低方便,有着一定疗效,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高。另外,医学著作中记录了关于还原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的效果,主要检测了应用此种药物使用前后,患者红细胞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以及丙二醛的水平,最终结果表现为, 前者水平依旧升高,后者水平显示出下降。在光疗时,可以辅助应用户谷胱甘肽进行辅助治疗,加快黄疸消退的速度,并且还能防止黄疸反弹,不用二次用换血的治疗方式。此药物辅助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
4.5基因性治疗
此种治疗方式,日本学者研究的比较多,以定点诱变的方式,替代了某种有着催化活性的氨基酸残基,血红素加氧酶同工酶就能不再具有对于某种底物血红蛋白进行催化的活性,强化了结合活性,胆红素的产量降低,进而应用新生儿的黄疸预防中[8]。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方法可用于治疗和预防新生儿黄疸,临床医生应该根据医院自身水平和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最大可能确保新生儿安全。
参考文献:
[1]毛英. 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 医学综述, 2011, 17(5):723-726.
[2]刘备, 马国.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35(16):1515-1519.
[3]王惠娟, 张娜. 支持治疗与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4):370-372.
[4]周雪莲, 张天勇, 杨小凤, et al. LED冷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21):3260-3261.
[5]王晓娇, 王亚娟, 邵芳,等. 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对新生儿内环境的影响[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7(2):136-140.
[6]李维维, 赖燕, 冯圣芳,等. 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94-96.
[7]陈曙红, 邵剑锋, 何灿明,等. 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9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10):1686-1687.
[8]张士发, 茅双根.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7):1064-1065.
论文作者:朱正洪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胆红素论文; 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方式论文; 作用论文; 水平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