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人民医院 4227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服中药汤剂,经治疗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状况,评估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病程,降低急性转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疾病,多与感染、免疫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分泌性中耳炎按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其中病程在3周以内为急性。急性期如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易导致病情转化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严重者可致耳聋,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所以有效的控制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对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2],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医辨证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归为“耳胀”范畴,认为外邪侵袭、经气痞塞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治以祛除外邪、通利耳窍。本次研究中,笔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展开探讨分析,以期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78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3]中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诊断标准。观察组39例(60耳)例患者中,男21例(32耳),女18例(28耳);年龄1~65岁,平均(27.5±3.7)岁;病程3d~55d,平均(15.5±3.5)d。对照组39例(59耳)患者中,男22例(33耳),女17例(26耳);年龄1~62岁,平均(27.7±3.5)岁;病程2d~58d,平均(14.1±3.3)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临床治疗,给予口服使用吉诺通胶囊,300mg/次,3次/d;氯雷他定片,10mg/次,1次/d;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滴鼻,3次/d。针对存在中耳积液病例,行鼓膜穿刺术将耳腔内积液吸出,术后缓慢正压鼓气,每周两次,并将地塞米松(5mg)和糜蛋白酶(4000U)注入中耳腔内,以一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服中药汤剂,组方为:风热上壅型以芦根15g,金银花、桔梗、赤芍、牛蒡子、连翘、荆芥各10g,薄荷、甘草、淡豆豉各6g;风寒外袭型以麻黄6g、杏仁10g、辛夷10g、苍耳子10g、白芷10g、薄荷6g、荆芥6g、防风10g、石菖蒲6g、甘草6g;脾气虚弱型黄芪、党参各15g,陈皮、茯苓各12g、白术、菖蒲、僵蚕各10g、升麻、川芎、甘草各6g;痰浊积聚型以葶苈子15g、法半夏、辛夷各12g、猪苓、菖蒲、白芷、陈皮、茯苓各10g;气滞血瘀型以生黄芪30g、桃仁、当归、川芎、石菖蒲、红花、赤芍、柴胡、僵蚕各10g,香附6g。上述药物用量儿童酌减。
1.3 疗效评估
经治疗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状况,评估疗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听力没有出现恢复,鼓室内积液无明显变化,纯音测试、声导抗检查无变化为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的得到明显改善,听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鼓室内积液显著减少,纯音测试听力提高15dB以上,声导抗呈 B 型为有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听力恢复至正常,鼓室内无积液,鼓膜活动无异常,导抗恢复 A 型,纯音测听听阈正常为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值以(平均数± 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9例患者中,显效29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39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耳非化脓性耳部疾病,患者以中耳积液以及听力降低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多继发于鼻部、鼻咽部等上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听力降低的常见病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若长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黏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甚至出现胆脂瘤,导致听力丧失[4]。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多采用纯西医治疗方法,通过抗生素、皮质激素以及粘膜收缩剂类药物以及鼓膜穿刺抽液等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病变部位炎症反应,但复发率较高,且长期服用抗生素、皮质激素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多为 “耳胀”范畴,患者病之初起,多为实证,若素体虚弱,亦可虚实夹杂。常因外邪侵袭,经气闭塞而发病,部分患者肺脾气虚、体内津液运化失调、加之外感湿邪,内外湿浊交困,水湿上停耳窍而致局部水湿瘀积[5]。因此,治疗本病应以祛除外邪、通利耳窍为主要治则,若虚实夹杂,更当扶正祛邪。本次患者均接受西医治疗,通过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患者病灶部位水肿和炎症反应,逐步恢复中耳的通气功能,促进耳内渗液的吸收。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辨证内服中药治疗,以利湿开窍、祛风通络为主要治则,通过辨证论治,祛除外邪、宣畅气机、疏通经络,尤其重视“脾为生痰之源”,强调辅助正气、健脾化湿,从而使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耳窍得以通利,同时正气得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复发。通过中西医有机结合,标本兼施,可充分发挥协同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听力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内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总而言之,相比较单纯西医治疗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病程,降低急性转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并能有效的减少单纯西医治疗的短处及其弊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古志浩.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1938-1940.
[2] 张永强,亓帼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88 -89.
[3] 田勇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8-349.
[4] 李希平,戴海江,牟文清.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和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14(8):467-469.
[5] 高岚,陈小宁.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8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378-379.
论文作者:李新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中耳炎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病程论文; 听力论文; 中耳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