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写作时代考_文子论文

文子写作时代考_文子论文

《文子》撰作年代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6—0202—03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名字和籍贯已不可详考。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先秦与汉代黄老思想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文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文子》一书中。《文子》是文子及其后学对老子道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部道家类重要著作。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以来,文子的身份与《文子》的真伪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唐代以来,“驳书”说、“伪书”说盛行于世,致使《文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竹简残本《文子》出土后,《文子》的真伪问题已不再是争论的焦点。但竹简残本的出土又引发了新的争论,大家对《文子》的撰作年代、传世本《文子》与竹简本的关系等问题各抒己见,争论激烈,《文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目前《文子》主要有两个文本系统,一个是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的竹简残本《文子》(简称竹简本),另一个是传世本《文子》。竹简本《文子》我们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本子,因此要讨论《文子》的撰作年代,主要应根据竹简本《文子》来探讨。河北定州八角廊竹简残本《文子》出土后,研究者都已经承认传世本《文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和竹简本《文子》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传世本《文子》在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历时性差异,它的形成过程既复杂又漫长,但保留了很多原始材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传世本《文子》找出《文子》早出的实证。

竹简本《文子》的撰作年代最晚当不会晚于出土竹简汉墓的下葬年代。经发掘者推断认为,汉墓墓主是中山怀王或孝王,但倾向于前者。中山怀王卒于西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孝王卒于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李学勤先生认为,无论是中山怀王或者孝王的墓,墓葬的年代都接近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并撰写《七略》的年代,也即竹简本《文子》应该和刘向、刘歆父子所见《文子》一致或者相似。根据史书记载,刘向于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领校秘书,绥和二年(前7)刘歆继续父业。从刘向、刘歆父子先后校书的情况看,当时的很多书籍都很散乱,所以才让刘向等人校书。他们校书时,由于很多古籍散佚严重,所以他们需要重新编排次序,写定篇目。如此则《七略》所著录九篇本《文子》是经过刘向父子整理才成为九篇,而且可能也是由刘向父子来分篇的。从时间上看,如果汉墓墓主是中山怀王,则竹简本《文子》不可能是刘歆《七略》所著录的九篇本。即使墓主是中山孝王,他下葬的年代也在刘歆校书之前,竹简《文子》也不会是刘向父子所校定的九篇本。但九篇本和竹简本确实是同时代的不同抄本。因为当时的书籍传播主要靠抄写,远不如今天我们的图书出版事业发达。正因为当时的很多书籍都没有统一的本子,所以才需要校订。刘向父子整理的九篇本《文子》还不至于流传那么快。但竹简本《文子》和刘向父子整理以前的《文子》内容比较接近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竹简本《文子》应该是西汉时期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本子,但肯定不会是刘向父子整理的九篇本《文子》。

要确定《文子》成书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考察。

首先,我们从《文子》对“仁义”的态度符合早期《老子》对“仁义”的态度来考察《文子》的成书时代。《文子》一书是老子的弟子文子及文子的后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文子》的思想应该符合早期《老子》的思想,而《老子》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在版本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以及郭店楚简甲、乙、丙本《老子》的出土,《老子》在版本流传方面的历时性差异也逐渐清晰。根据最新的郭店楚简《老子》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知道,早期的《老子》并不像今本《老子》那样反对“仁义”。比如今本《老子》第16章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在简甲本中分别是“绝智弃辩”、“绝巧去利”,这些不同正好解决了今本《老子》中对“圣”、“仁”、“义”态度的矛盾,充分说明了《老子》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修改的痕迹,其实早期的《老子》不反对“仁义”。我们再来看《文子》中对“仁”、“义”、“圣”等思想的描述:

2259 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也。此四

0895 0960则下诤,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

0896 1193知。”平王曰:“何谓圣知?”文子曰:“闻而知之,圣也。

0886 上位危。”平王曰:“行此四者何如?”文子

0567 □者奈何之?”文子曰:“仁绝,义取者,

0575 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治矣

0917 平王曰:“用仁何如?”文子曰:“君子

0920 是谓用仁

1097 不仁者,虽立不□□其

0208 理事,故必仁且

0874 兹谓之无仁,淫

0869 耶。平王曰:“用义何如?”文子曰:君子□

0852 有行义者如是

0759 义而兄

2436 □□是谓用义

2236 □也,义者以之象德也而艰

2373 不义是谓

2356 足佳生义,义

1188 之所义,唯

2243 主国家安宁,其唯化也。刑罚不足

0992 文子曰:“圣人

从以上所举竹简《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仁”、“义”、“圣”都是《文子》一书所推崇和提倡的,对于治理国家也需要用到“仁”、“义”、“圣”等思想。这些思想和郭店楚简中《老子》的思想相同。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出土郭店楚简的墓葬年代大致可确定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根据《文子》竹简中符合这个时期《老子》的“仁义”思想来看,《文子》的出现应该不会晚于公元前4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今本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思想的形成当在庄学形成的战国中晚期。如果《文子》成书在此时期之后,它必然受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思想的影响,而不可能出现竹简《文子》中提倡的“圣”、“仁”、“义”等思想,所以《文子》一书中“圣”、“仁”、“义”等思想与郭店楚简《老子》一致,充分说明了《文子》形成年代的下限应当早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这也和唐兰先生从《文子》中一些文句和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道原》等篇有呼应之处,从而认为《文子》应属先秦道家古籍的观点相一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后论述曰: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从这里提到的“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我们可以知道,道家在开始时并不绝弃“圣”、“仁”、“义”、“礼”,只是到了后来,道家和儒家势成水火,开始互相攻击,然后比较极端的道家才开始“绝去礼学,兼弃仁义”。这也可以说明竹简《文子》中的“仁义”等思想符合原始道家学说。

既然道家学说在战国中前期是不反对“仁”、“义”、“圣”等,《文子》一书提倡“仁”、“义”、“圣”等思想自然应该是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这不但反证出《文子》一书成书早在儒道势成水火之前,而且也证明了《文子》并非是吸收了儒家的学说。文子对老子的思想继承不是简单的解释,而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并且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做了调整。从这个层面来说,文子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从《文子》继承《老子》哲学思想的层面说《文子》是《老子》的古注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文子》对《老子》思想的创新层面来说,《文子》是老子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是早期的重要老学著作之一。文子学派可以说是老学的重要分支,为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开了先河。

其次,我们从《文子》一书的体裁特征推断它的撰作年代。李学勤先生认为,八角廊简本通体为平王及其臣子文子的问答,看书中“平王”是谥法,“文子”是尊称,可以推想是记录文子的言行,和《论语》、《墨子》、《孟子》等书的体裁一致①。竹简本《文子》是记录文子和平王问答的记录,前已说过,这是文子后学对文子思想的记录,只是托为与平王问答。这和《论语》的成书非常相似,而且从语言的精简来看也很相似。整理者也认为竹简《文子》确是“理道艰深,笔力劲练,非周秦间人不能为”。从我国古代著书的体裁发展过程来看,最早的《老子》使用的是格言体;其后的《论语》使用语录加问对体;《孟子》和《墨子》均可视为依实记录,人物及其言行大致可信;《庄子》开始大量使用寓言,所记言语对话只是为了说明道理,没有多少真实性可言。从《文子》一书的行文特征和体裁来看,《文子》形成的时代应该和《论语》的时代接近,在《孟子》之前。

最后,我们从竹简本《文子》所引用《老子》版本的年代来看《文子》的成书时代。竹简《文子》编号为0870的简文如下:

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为者贩(败),执者失

此句应该是引用《老子》,今本《老子》二十九章对应于此句的句子如下: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而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老子》对应的句子分别如下:

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对照以上几个句子我们发现,今本、帛书甲、乙本《老子》除了“也”、“之”等助词的差别外,还比竹简《文子》引文少了“不可执”一句。但根据引文以及帛书的后半部分来看,《老子》原文前边应该有“不可执”一句,这样整个文意才通顺,文句才完整,不然最后一个“执者失之”就在句子中没有了对照的文意。高亨《老子正诂》二十九章此句下校勘曰:

易顺鼎曰:“‘不可为也’下当有‘不可执也’一句。请举三证以明之。《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注引《文子》称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证一。王注云:‘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王注有,则本文可知。其证二。六十四章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即不可为,无执即不可执。彼文有,则此文亦有。其证三。盖有‘执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执也’一句明矣。”刘师培说略同。

亨按:此说是也,当据补。②

由此可知,高亨认为“不可执也”一句应当有。笔者也认为“不可执也”应该有,不然下边的论述就没有着落。今本及帛书本《老子》没有此句,恰恰说明《老子》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改变,但因为《文子》引用的年代更早,所以此句在竹简《文子》中保存得更完整。在汉初或者更早抄成的《老子》帛书甲、乙本都已经没有了“不可执也”一句,但在竹简《文子》中却保留完整,这至少也说明《文子》的成书远在汉初以前。郭店楚简甲本、丙本《老子》中也有与高亨所说的六十四章相似的句子,分别抄录如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从简本这两句话都是对举来看,二十九章更应该有“不可执也”一句,这样才符合后边“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的说法。我们再来看1178号简文:

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强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和今本《老子》六十四章接近,今本《老子》对应句子如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

帛书甲、乙本也有对应的句子,甲本如下:

毫末。九成(层)之台,作于赢土。百仁(仞)之高,台(始)于足。

乙本如下:

木,生于毫末。九成(层)之台,作于藄土。百千(仞)之高,始于足下。

把竹简《文子》所引用句子和今本、帛书甲、乙本《老子》对照,我们不难发现,竹简《文子》引用的“之高始于足下”更符合帛书本的“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而和今本《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竹简《文子》引用的《老子》和帛书本基本相同,从而可以知道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不会晚于帛书本流行的汉初。根据以上两条所引用《老子》文句来看,竹简《文子》的成书当比帛书《老子》抄成的年代更早。帛书甲本一般认为抄写在汉初以前,乙本也不会晚于汉惠帝所处的时代。所以,竹简本《文子》引用的《老子》绝对在汉初以前。再结合竹简《文子》中有关“仁义”思想更接近郭店楚简的特征,我们认为竹简《文子》的成书应该在公元前3世纪初以前。

从目前对郭店楚简本《老子》、帛书本《老子》的研究成果来看,《老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果没有这些出土文献的佐证,我们很难相信《老子》从开始到今天的传世本会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流传版本和过程对《文子》一书在先秦的流传做个推测:《文子》一书在成书之初,应该像《老子》一样,经历了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个推论成立,则韩非子读过《文子》也是可能的。司马迁说韩非“归本于黄老”,应该受到了《文子》一书的影响。

注释:

①李学勤:《〈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第32页。

②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67—68页。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136—137页。

标签:;  ;  ;  ;  ;  

文子写作时代考_文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