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师应在课前做好教学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哪种方式、哪种教学模式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导入过程,采用具有实际作用的、科学的导入教学方法,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探究
一、质疑设问,学贵有疑
运用质疑的方式, 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我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小河与青草》,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不到教师这样发问:“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青草为什么这么绿?”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质疑设问,目的是以“疑”作为学生“思”的先导。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学《乌鸦喝水》,有的设问:“谁见过乌鸦?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回答各异,却无助于阅读理解,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尽量避免无效提问。
二、故事诱导
对低年级学生, 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先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联系旧知
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教学情况能产生好奇心,但要转化为学习兴趣,则必须借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新奇的信息,学习者一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诗之前,先让小朋友说说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通过联系学生的旧知,顺利成章地出示《静夜思》,学生学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四、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 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6”,先让学生观察沙滩和大海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大海的美和小孩在沙滩玩耍时的快乐情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出示情景画面的同时,播放《赶海歌》,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 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五、直观演示
通过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点明新课的主题。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我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和一个瓶子,然后瓶子里放半瓶水,让学生起来把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六、分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摸清思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在板书课题后,也引导学生思考议论:“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自己想到了什么?”老师耐心启发,学生却无法想出“什么”来。教师只好告诉学生,读这篇课文,应该想到“挖井人是谁”,“什么人吃水”,“为什么不忘挖井人”。同一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年级为什么导而不“入”?这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标题里的“忘”、“挖”、“井”是生字;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城镇的小学生有的只知道自来水,不熟悉“井”;背离了年级要求,对一年级小学生这样进行审题训练,要求偏高,脱离实际。
艺术性导入新课的方法,因文而异,因班而异,灵活多样,门径各异。但切记不要摆花架子,要实中求活,要将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设计导语时,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求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激发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参考文献
[1]吴彩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教育周刊,2016年,47期。
[2]梁晶晶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年,3期。
[3]孙振龙 浅谈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现代语文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七期。
论文作者:李正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情境论文; 标题论文; 设问论文; 新课论文; 挂图论文; 《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