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_数字图书馆论文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_数字图书馆论文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与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图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书馆论文,进展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在讨论这个主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云图书馆基础理论。我们知道,基础理论指的是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也就是宏观理论,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图书馆学所共有的共同理论,也具有该分支学科自身的理论,包括云图书馆研究对象、云图书馆发展史、云图书馆性质与职能、云图书馆作用、云图书馆与社会、云图书馆未来、云图书馆体系架构、研究方法等[1]。

云图书馆与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云图书馆大于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它包括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是多个学科技术与理论的融合,既可称之为是多种理论与实践的集合,是一个群体,也可以视作某一种单一的理论与实践,是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模式。而云计算基础理论属于图书馆学体系之内,是图书馆学技术与理论体系未来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图书馆发展史来看,几乎每一项新信息技术的出现,都会给图书馆学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推进[2],正如当年数字图书馆、Web 2.0技术出现时,所遭受到的质疑一样[2-3],将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也必然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抨击。

本文中心是探讨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但为了对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有必要对国内外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与回顾。

1 云图书馆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起源于云计算自身发展,及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源头可以追溯至2008年,OCLC的Janifer Gatenby在Ariadne期刊上撰文指出,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运行、拥有和管理数据资源的软件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自由地共享、提供访问、共建、拥有和控制他们的数据资源[4],这正是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先兆。而后,Michael Stephen对云计算在图书馆中应用作出了初步展望[5];Ellyssa Kroski则从技术的角度对云计算和云存储在图书馆中应用进行了初步描述和展望[6]。不久,Michael Stephen又将云计算列为2009年图书馆界十大技术趋势之首[7-8]。国内关于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研究始于2009年。刘炜结合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发展趋势,阐述云计算将会对图书馆行业的IT应用产生的影响[9],并将云计算列入2008年图书情报领域的十大技术热点[10];胡小菁、范并思从图书馆管理角度,提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需要完善关于云图书馆相关研究,如:云计算的基础理论问题、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可行性、图书馆云计算政策、标准与协议、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管理体制[11];范并思则认为图书馆应该关注云计算,这一技术将会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可能会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推动图书馆学站上新的学科高地[12]。与国内其他研究者相比,胡小菁与范并思最大的功绩在于,他们是国内首次从理论角度将“云图书馆”和“云图书馆员”作为理论概念提出。而后无论是王红[13-14]还是胡新平[15]在描述“云图书馆”时,都无法摆脱云计算技术思想在“云图书馆”理论体系中的技术禁锢,相对而言,胡新平在云图书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其可取之处,他认为云图书馆的具体含义可从图书馆和读者两个方面来理解[16],这一观点虽然不尽准确,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进步。

云图书馆这一概念,其实最早是作为一个“附属品”出现的,是来源于2008年10月,Jason Griffey在《图书馆杂志》旗下的netConnect杂志发文提出“云图书馆员(Cloud Librarians)”新概念[17-18],他提出未来的图书馆不同于现有的图书馆,虽然图书馆建筑物不会消失,但是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小,主要用途将会是用来存储和管理资料,或进行交流的聚会场所,而图书馆的服务和内容将存在于云中,远离任何物理场所[18],这样一种图书馆形态,我们可以视之为云图书馆实体,而随之而产生的图书馆员就可以称之为云图书馆员。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云图书馆”这一概念。到2009年5月,英国Talis公司的Richard Wallis、Google的Frances Haugen等专家提出“云计算图书馆”的新概念[19],这可以视之为云图书馆的前身。

而真正将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则是2011年1月由OCLC、Hathi Trust数字图书馆、纽约大学Elmer Holmes Bobst图书馆及研究型馆藏获取和保存联盟(The Research Collections Access & Preservation Consortium,ReCAP)四方联合策划和实施的云图书馆计划(Cloud Library Project)[19-20]。通过这一案例的研究,可以基本确立云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性质与职能、作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

2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

2.1 云图书馆的发展类型及本质属性

在谈到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定位问题时,人们通常会问:“什么是云图书馆学?”这个问题既是对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追寻,同时也是对情报学本质属性的探究[22]。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人对云图书馆的概念提出过公认的、精确的定义。

目前关于云图书馆的研究处于学科初步形成阶段,此时的云图书馆实践者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待云图书馆的概念。但实际上,云图书馆概念,是一个比我们习惯上所界定的图书馆更为广泛的概念。通过自2008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云图书馆分为四种类型:

(1)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这种类型的云图书馆侧重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分析,通过对云计算一些技术特性进行描述及分析,来探讨云计算在现有图书馆业务基础上的应用可行性、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如刘炜[23]、王长全、艾雰[24]、王文清、陈凌[25]、张兴旺、李晨晖[26]等,他们关注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建共享,并结合图书馆现有业务需求,提出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型、数据安全、云计算标准与协议、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安全问题、图书馆管理等问题[27]。但这种类型的云图书馆的研究工作也存在着诸如: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实证和定量研究缺位、应对策略的研究力度不够[28]等一系列的问题。

(2)云计算数字图书馆。这种类型的云图书馆实际上是属于数字图书馆的一种子类,它强调地域性数字图书馆彼此之间的云服务构建,因此,它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云服务,相较于第一种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云图书馆模式而言,这是一种进步。它所涉及的云服务包括SaaS、PaaS、IaaS、云式Web服务、MSP、XaaS、云存储服务、商业云服务平台、互联网集成等。如孙卫提出构建地域性的总分馆图书馆自动化云计算图书馆环境,从而进一步利用虚拟机技术把总分馆的各种应用和服务整合成内部云计算环境[29];张兴旺、李晨晖、秦晓珠提出通过云计算环境把分散的数字图书馆软硬件设备、信息资源、图书馆管理、业务处理与用户联系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界面的数字图书馆服务[30];邓仲华、喻越则着重对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云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31]。这种类型的云图书馆在理论上比较适用于现行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但是在实践中,却不得不面临着云服务的可替代性问题、不同的云服务标准的契合问题、访问机制的一致性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3)云计算图书馆。云计算图书馆可以视作为云图书馆理论体系形成的本源,它的出现是基于图书馆学科发展和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的实践需求的,也表明了图书馆界第一次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名词来形容云计算对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科建设的理论[32]与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它涵盖了前两种类型所涉及的内容。正如我们所知,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各个组成要素,而图书馆事业有五项组成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33]。但是云计算图书馆的局限性在于,它研究的仅仅是图书馆事业的图书与设备两个要素,显然这种类型的云图书馆依然无法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4)云图书馆。关于云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很少,笔者在对云图书馆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后,得出云图书馆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本质上是跨学科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应该是既有研究科学问题而不考虑纯应用的理论科学成分,又有开发图书馆服务和应用的实践科学成分;第二,与图书馆宏观理论及信息技术相关联,具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具备配套的性质与职能,有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能够适应图书馆学发展甚至是信息社会整体的演变;第三,与技术的相关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人文和社会关怀,并且这种人文精神应该超越于技术层面之上[34]。正如沃尔特·克劳福德和迈克尔·戈曼在他们的图书馆学新五定律的第三条——“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 Service”,新的技术手段和交流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馆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但是最重要的却是“Libraries Service Humanity”,任何形式的技术支持,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服务的愿望才是图书馆事业的基础[35-36]。

2.2 云图书馆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给云图书馆下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第一种观点是从技术角度来认识云图书馆概念。这种观点指出:云图书馆一词是从Cloud Library翻译而来,Cloud是云图书馆的关键,云图书馆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构建出来的图书馆基础设施和服务[37]。换言之,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是其核心。

代表性的定义还有:

(1)“云图书馆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成的数字图书馆”,或者说“云图书馆是基于互联网提供并为之付费的服务,这些服务从形式上应是集成的、单点登录的”、“虚拟的”,对应于读者是透明的,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是与已构建的数字图书馆相一致的[37]。

(2)云图书馆就是以底层计算机集群技术为支撑,采用跨平台技术,将各种图书馆资源整合在一起,以统一的服务界面,快速地把资源查找和处理转换到需要的图书馆应用服务,使用户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38]。

(3)云图书馆就是“以超级强大的计算机群为依托,对图书馆网络内的人员、图书馆文献、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让图书馆达到‘智慧’状态,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改善图书馆与用户以及自然属性的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39]。

第二种观点则是将定义的重心置于“Library”概念之上。

(1)OCLC给出的关于云图书馆的观点是[40]:

●云图书馆既是服务的应用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且在云图书馆这一体系中的提供者和应用者之间角色定义是可以互相切换的。

●从图书馆的内部业务工作来看,云图书馆应该提供实体图书馆的实体服务以外的其他所有服务。

●云图书馆的整个基础设计架构应该向云中迁移。

●传统的业务流程在云图书馆中将会被分解、组合、外包,并且加以虚拟化。

(2)笔者认为,云图书馆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研究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用户、资源、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云服务、建筑与云平台。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体系应该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关于这五个方面的讨论,下一节将会进行详细的描述。

依据现有的技术发展状况、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理念及图书馆职能拓宽与转变现状,笔者认为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将会分为三个阶段[41]: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图书馆界关于云计算的研究始于2008年,因此萌芽阶段应始于2008年。目前我们仍处在萌芽阶段,对它的研究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数字图书馆、云计算、物联网等母体理论混为一体,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但是预计在萌芽阶段的后半期,会对云图书馆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性质与职能、作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奠基与确立阶段。萌芽时期的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云图书馆的研究内容、范围、结构和体系进行概括。而奠基与确立阶段则应该肩负起三种职能:第一,完善、丰富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平衡云图书馆各个发展要素研究及实践工作的协调发展;第二,改变现阶段关于云图书馆偏重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加强对理论体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第三,构建云图书馆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基础理论对云图书馆的应用实践、理论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工作。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的充实、延伸、扩展、生长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需要完成七种职能:①对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内容进行更深一层次的丰富与扩充,在经度和纬度两个方向上都获得一定的进展;②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性质与职能、作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逐步明确,在具备一定争议性的基础上,获得部分共识;③与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哲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交叉融合,初步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④对图书馆未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的图书馆产生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⑤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学术流派,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⑥形成了新的学术交叉点及一些新的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边缘理论;⑦在基础理论指导下,实现了全面的云图书馆应用[42]。

综合分析上述关于云图书馆的定义,可以看出云图书馆应该具备这样几点特征: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应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角色切换、保持开放性、图书馆职能的可扩展性,以及云服务的合理、合法性等。

2.3 云图书馆的五要素

用户、资源、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云服务、建筑与云平台是云图书馆五大要素。云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应用者与提供者的角色切换,资源、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云服务、建筑与云平台都是围绕其而运转。资源、云服务、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建筑与云平台相辅相成、相互关联[43]。资源是云服务开展的基础;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云图书馆的领导及云图书馆员;云服务则是现有服务的提升,是云图书馆与用户的接点,是管理的目的;建筑与云平台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为用户提供云服务、为云图书馆领导及管理者实施云服务的外在基础设施环境及构建云平台的软硬件环境。

(1)用户。用户是云图书馆的中心和基础。其他四个要素都是围绕用户而进行的,用户不仅是云图书馆的应用者,还是提供者,甚至在部分环节可能是管理者。云图书馆对用户的理解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数字图书馆形态,它的用户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按照用户类型可分为公共用户和机构用户;按用户适应时限可分为永久用户和临时用户;按照用户职能可分为提供服务的用户和享受服务的用户;按照服务范围可分为私有用户和共享用户等。基于此,理应使云图书馆不仅成为用户信息资源中心,还应成为虚拟的用户交流中心。

(2)资源。云图书馆的资源不仅仅包含传统数字图书馆所涉及的馆藏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网络文献资源及其他种类的信息资源,还包括构建于云图书馆上的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资源以及相应的软硬件资源。而资源利用的观念则在以往对用户利用馆藏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程度的基础上,附加关注于云图书馆上的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资源以及相应的软硬件资源的利用及管理程度。

(3)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如前面所述,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云图书馆的领导及云图书馆员。若没有图书馆领导层的决策与行动的支持,云图书馆的实现相当于一句空话。对于云图书馆领导在理念、思想、实施、及建设过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财、物、思想。

●在制定云图书馆全局战略及局部战略规划时需要不同层次的领导层,依据不同的情况,重新定位云图书馆馆长、云图书馆员、合作伙伴、云服务构建者等角色的对应的定位。

●结合地区及国家自身特点探索云图书馆实现的最优策略。

●协调建立云服务纲要,探索协议模型,能够对云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业务需求、业务合作、业务外包策略等展开讨论。

●各类资源的合理分配。

同时,也对云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技术上,要求云图书馆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逐步解决云服务提供者间的兼容性问题、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45]、信息资源和云服务的互操作及可移植性问题[46]、与传统业务流程的整合问题[47]、软硬件资源及应用服务的可替代性问题[48]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则要求云图书馆员除了要像传统图书馆员那样,熟练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还必须具备以下三种重要素质:

●树立服务创新的云服务理念,彰显云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49]。

●具备较强的沟通服务能力、语言能力、业务技术能力。

●能够树立“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50]、“不放弃任何一个用户”、“一切为了用户”等正确的服务精神。

(4)云服务。云服务是现有服务的提升,是云图书馆与用户的接点,是管理的目的。

(5)建筑与云平台。亦如前面所述,建筑与云平台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为用户提供云服务、为云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实施云服务的外在基础设施环境及构建云平台的软硬件环境。其中,外在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馆舍、购买的设备等。而云平台则是包括构建云图书馆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相关的管理、服务、构建等方面的技术,其中,可能涉及的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建设技术、数据安全和保密技术、物联网等。

3 进一步思索及总结

3.1 “接纳与完善”是根本之途

正如范并思所说,“云计算不是一场新的炒作”,它“离图书馆并不遥远”,云图书馆的研究“可以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推动图书馆学站上学科高地”[51]。在面对云图书馆的冲击时,消极的“抵抗心理”将会是必败之路[52]。“接纳和完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其实,图书馆一直是主动改造自己和颠覆过去的受益者,是这种主动改造和颠覆才有了今天数字图书馆的辉煌。因此,图书馆人更应该以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接纳和完善云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主动去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新的研究价值、开辟新的研究空间。在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创造或完善能给用户带来重大利益的新服务、新机制、新体系[52-53]。

3.2 “挑战与驾驭”是解决之匙

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意味着图书馆人需要跳出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模式、建设模式及研究模式,这将会是一个具有巨大风险的挑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维持现状和缅怀过去就如同“沉默”。通过接受这场“挑战”,对知识服务模式进行转变、创新和突破,也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战略性创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盲目的挑战无异于自寻死路,只有采取“驾驭”的思路,才有可能真正地把握发展机遇。

3.3 “转变与提升”是发展之道

图书馆理念的转变与提升是能否维持发展的关键。云图书馆理念除了技术理念、管理理念、应用理念、建设理念等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与提升。

标签:;  ;  ;  ;  

云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