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研究
【摘 要】《资本论》是马克思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与矛盾而写成的一部巨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当前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要积极探寻《资本论》中关于经济规律的论述,从而指导现实经济活动。应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出发,用《资本论》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资本论》内涵 学习与运用 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他的《资本论》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资本论》三卷理论部分注《资本论》共四卷,前三卷是剩余价值理论部分,第四卷为剩余价值理论史。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的深入思考。《资本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关于资本主义本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相关论述至今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追本溯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之下取得的。《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以致用,切实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考察时的讲话》(2012年6月19日),中国网,2017年3月18日。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从事《资本论》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的根本要求。
一、 准确把握《资本论》的内涵与本质
1.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为人民谋利益,永葆理论活力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主要阐述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第一卷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价值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两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页。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形式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然后发展到以贵金属为一般价值形式的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的本质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两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形式下生产一定商品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两因素。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如何形成商品价值,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完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内容包括价值决定和价值交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社会中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出现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生产中,单位时间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呈正比,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相同时间内能够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劳动生产率高的个别劳动者就能比同行有更多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这种矛盾,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动力。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告诉我们,所谓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马克思同时指出,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产生了一批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形成了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马克思强调,新兴的资产阶级远渡重洋,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中;印地安人的累累白骨,变成了殖民主义者的满船金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贸易垄断权,成为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海盗劫掠活动以及奴隶贸易也是进行原始积累的方法。公债是原始积累的有力手段之一,它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国家发行的公债大部分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厂主手中。现代税收制度成为国债制度的补充,国债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利息等开支,而国家收入则来自对居民的课税。这种课税在一定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对雇佣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社会中下层居民的暴力掠夺。所有这一切,都使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所需要的货币财富迅速增长。这些原始积累的各种做法无一不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注]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9页。
打桩设备主要是利用桩锤的冲击力,克服土对桩的阻力,将钢板桩沉到预定设计高程,满足实际施工的需求。根据该航道防冲工程的特点,本工程决定采用定位桩船配置钢板桩打拨机,激振力为240kN,作为U型钢板桩的主要动力设备,钢板桩通过陆运至施工区域附近堤防边,采用汽车吊吊运至运输船,载运钢板桩与定位桩船同步航行进行施工。
现采用三维反求技术进行建模并结合3D打印技术研制待修复复杂曲面,其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对待修复的复杂曲面通过数据采集运算单元进行高精度提取,其次通过优化算法计算曲面边缘不宜测量的数据,从而得到完整零件的原始曲面模型数据以及不规则的待修复曲面模型数据,最终将此提取表面输入到3D打印机中,直接打印成型预修复零件的破损部位。然后通过精密抛光或光整加工将3D打印所取得的零件曲面进行后处理,得到超精密曲面,最后通过粘结技术将该修复曲面粘结到缺损零件的缺损部位中。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马克思从劳动价值理论出发,指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本质上就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由于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及服务的费用决定的,因此劳动力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是各不相同的。从价值的创造而言,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者自己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近日,由云南建投集团参与承建的柬埔寨西哈努克市昊利旅游娱乐综合体项目进展顺利,中国工人和柬埔寨工人一起操作安装,建筑工地一片繁忙。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依然分成两部分:劳动者为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满足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所消费的产品是必要产品,生产必要产品的劳动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消耗的劳动就是必要劳动。超过这个范围,劳动者所创造的用于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产品是剩余产品,创造剩余产品的劳动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消耗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剩余产品最终用在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全社会,这就消灭了剥削。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在纯粹的流通领域内产生,而只能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由于在价值理论中我们已经把价值归结为一定的劳动时间,所以从资本的生产过程角度看,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而添加在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减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后的新价值。这样,工人的工作日就分为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可以归结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工人这种超过补偿工资收入所必要的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便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利用各种社会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利用非公经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从而有利于解决就业、满足社会需要、提供税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我们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同时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
为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借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让劳动者得到更多的劳动成果;加大医疗保健、教育及社会福利等各种社会保障投入;打破经营垄断,对国有垄断部门和行业的收入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强化税收调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重视分配的公平,关心弱势群体的经济诉求,把不同地区的工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完善并有效落实劳动法,落实职工工作时间、劳动卫生安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等各种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从法律、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所得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保持同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另外,我们之所以坚持劳动价值理论,是因为它为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简单劳动的劳动者增加薪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必须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个基本原则不能变。在一定的收入分配制度下,要充分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随着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加深,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深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这一理论具有长久的活力。
根据调查,实验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30例(66.67%),满意14例(31.11%),不满意1例(2.22%),总体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非常满意23例(51.11%),满意12例(26.67%),不满意10例(22.22),总体满意度为7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现实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
六是财政支持低保政策实施的手段单一。财政部门对低保对象的支持局限于低保补贴,对低保对象从事创业与就业的支持政策不明确,如低保户创业和就业的启动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支持政策不明确,缺乏激励。
资本积累过程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从而为它自身的灭亡准备了物质条件。“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注]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7、831 ~832页。为了解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只有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从而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新征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
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根据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保证随着消费基金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社会主义积累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积累的使用,正确处理和调整生产性积累与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处理好生产性积累中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各生产部门内部的比例以及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布局等等,以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互相协调地发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社会主义积累的结果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顺利地进行,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不断地和迅速地增长,全体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2. 深化认识资本循环与周转和再生产理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资本论》第二卷是用马克思遗留下的八份手稿,由恩格斯整理与编辑,于1885年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的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分三篇,第一篇是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是资本周转,第三篇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一篇与第二篇研究的是单个资本的运动。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某些共同规律。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阐明了社会化商品生产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和商品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
单个资本运动不是孤立进行的,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卖正是另一个企业对产品的买,一个企业的买也是另一个企业的卖。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研究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怎样才能正常进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模型出发,同时运用了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做到保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
从马克思的资本运动公式可以看出,资本循环既是产业资本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既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又是三种资本形态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的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生产企业的运动都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企业正常运行必须解决从什么地方购买到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何正常组织生产、产品如何销售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提高资本运动的效率,必须考虑:(1)注意资本结构比例,顺利完成资本循环;(2)做好商品销售活动,顺利完成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3)加速开发新产品,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扩大市场容量。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们要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刺激消费,进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同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后,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没有宏观理论,认为总量平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发明和专利,特别是近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奠基人凯恩斯曾经把马克思的《资本论》诬蔑为“陈腐的经济学教本”。实际上,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表述。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范畴,但他的确提出了总量平衡的思想。学习和整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与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 公平合理分配,避免经济危机
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原料、土地,可以生产,亦可以获取地租,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个样子。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注]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7、831 ~832页。
《资本论》第三卷共七篇。第一篇论述剩余价值怎样转化成利润这种现象形态。第二篇论述利润在不同部门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通过竞争、资本转移,从而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第三篇论述平均利润率会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论述商业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商业利润问题。第五篇论述生息资本,平均利润在职能资本家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以及资本主义的信用、银行和货币流通。第六篇论述资产阶级状态的土地所有权,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地租问题。第七篇总结考察工人阶级每年新创造的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和地租,最后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特别提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根据马克思的观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润与资本投入的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为资本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因此每个工人身上累积的平均资本越来越多,但工人的收入却没有相应增长。根据马克思的预言,不断下降的利润率总有一个时刻到达某一个点,此时资本家投资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以至于他们放弃投资,发生资本过剩,进而生产资料过剩、劳动力过剩、商品过剩。这就会导致整个经济链上的投资停滞,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的这一经济危机理论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在许多地方都得到了印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掌握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和宿命,从而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6) 应急换向。该操作是将车钟手柄从海上全速正车位置直接扳到倒车任意位置时的一种紧急操作。在应急换向情况下,主机转速下降到制动转速,输出空气刹车指令控制主机转速快速下降,待主机停机之后反向启动主机。
坡降较大的入库河道,汇流流程较短,水流流速较大,水位暴涨暴落,在雨季,水流对河床、河岸的冲刷和侵蚀强度较大,极易出现崩塌、溃岸等洪灾。在旱季,河道容易出现断流。坡降较小的入库河道,汇流流程较长,水面变宽,流速较小。在雨季,流失的土壤进入河道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且在降雨量较大时,还易发生涝灾。在旱季,由于来水量较小,河道易出现长期不流动情况。
二、 不断丰富和发展《资本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丰富与发展《资本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与拓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新华社,2016年5月18日。首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产生的根源及其运行过程,以及对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后果。因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在德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又成为畅销书。其次,《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规律和社会化生产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直接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所揭示的未来社会经济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等特点,以及如何发展生产力的一些论述,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资本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和发展。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化《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扩展《资本论》研究的应用,对于我们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自信,进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地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则性地阐述了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相关理论,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列宁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落后国家取得政权后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李勇强调,一是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成绩,深刻认识外部环境的常态化特征,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资金、项目优势,凝心聚力、共度时艰,确保打好年度收官之战。二是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工作,正确处理好“稳与进”关系,在打牢“稳”的基础上,强化“进”的担当,在各业务板块领域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时刻对标找差,敢于向矛盾和问题“叫板”,严控经营风险,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和实践,不断回答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开辟和前进的。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同时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一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与时俱进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积累是社会主义社会把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建立物资储备。在任何社会,积累都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积累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采取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方式,它体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资本积累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造成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从而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社会主义积累是把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社会公共需要,排除了人对人的剥削关系。用于积累的剩余产品和社会主义积累所增加的社会财富都是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是为人民谋福利的。
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向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关于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经济新常态、新的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党的领导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网,2016年7月2日。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通过科技实现创新发展;注重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与技术及市场的开放发展;做到让广大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发展。牢固树立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场伟大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认识与把握发展规律的最新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理念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新的发展理念更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难题,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发展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力问题。由于我国科技水平总体来讲比较落后,发展不平衡,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要抓紧研究与开发前沿高科技。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地区、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发展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问题。正如习近平所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按照这一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平衡发展问题。开放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自然资源,弥补我们国家建设中的资金资源不足,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共享发展要解决发展起来后产生的公平问题和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发展取得的一切成果必须让人民共同享用,让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进而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在2015年3月5日“两会”上海讨论时,习近平要求上海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成为全国的表率。“四个全面”是一个总要求,每一个“全面”包括许多具体要求,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关联递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00年我国实现总体小康后的新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保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保证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前实践相结合的新认识。
研究表明,深度阅读对人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认知体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更多的是一种对思维的训练,而浅阅读是一种知识面的扩展,有益于掌握更多层面的了解和知识广度的认知。同样,只有做好深度阅读,才能更有利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和道德价值体系。
动作方法:全身俯卧于小垫子(或草坪)上,双腿伸直,固定双脚,双手抱头;然后背部肌肉收缩,抬起身体,接着放下身体;以此反复动作。(固定双脚由他人来压住即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坚持与发展。道路自信是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科学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运用。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优势的自信。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中国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推崇。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充满历史自豪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与认识,坚定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和美好前景。21世纪中国的成就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此,我们更应该不断丰富与发展《资本论》的内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会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这些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工会改革的成效,明确了深化工会改革的新要求新任务,指出了推进改革的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各级工会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继续聚焦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针对导致脱离职工群众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等,持续深化改革。
Analysis on Connotations of Capital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Guiding the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
Yan Fashan Liu Bin
(School of Economic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Capital — a great work, is written by Carl Marx after h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emergence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ts developing contradictions. In this work, Carl Marx revealed the economic movement rules in capitalist society,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s to learn about capitalist economy and study socialist economy. At presen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Capital. Therefore, we need to proactively explore the discourse about economic rules in Capital in order to guide the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 China is on the socialism primary stage, we need to use the Marxism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s revealed by Capital to guide China’s socialism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to further deepen,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apital connotation; study and application; develop socialism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 严法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吕晓刚]
标签:资本论内涵论文; 学习与运用论文; 发展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