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城市经济与产业经济富有生命力的融合生长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长点论文,经济论文,生命力论文,开发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面向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和适度加快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适应跨世纪趋势,我们应当从城市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来认识和把握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城市经济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是在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资源运筹等基础上融合孕生的经济学分支。城市经济是指以城市为依托的,具有特定经济内生力与内聚力的经济运行过程,城市经济力求实现在城市区域范围内这一特定空间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业经济作为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学分支领域,它以产业资源、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产业分析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主体,力求实现产业经济综合效益优化。
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表明:两门学科在现实中具有多向的、在发展中具有潜在的、在目标上具有共求的理论相关性。
从现实经济看,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彼此渗透、边缘延展、交叉互补、相互促生,从不同角度辐射到资源布局、配置、组合、结构等经济运行要素;延展到城市学、社会学、运筹学、心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涉及到科技发展、经济开发、战略规划、区域网络、资金运作、投资运筹等技术经济效益。总之,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共同根植于现实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多向的理论相关性。
从发展趋势看,现实是未来之基。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将体现出内结构系统与外辐射系统的系统融合发展趋势。面对21世纪,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发展趋势将会日益显著,将会在科技开发、经济控制、信息传导、发展规划、资源优化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共基、共享、共孕、共生的共同孕生基因。因此,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着眼于未来的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潜在的理论相关性。
从目标取向看,21世纪的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都将更加致力于合理配置资源、预控投入产出、寻求经济长效。这就形成了这两门学科在目标取向上具有共求的理论相关性。
二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城市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产物。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进取,锐意开拓,已取得开发与建设的显著成效,十年前陆续开创的第一批1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稳步发展,已获丰硕成就。
1995年上半年第一批16个开发区与1994年同期相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较大,完成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增长了67.6%,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406亿元,增长77.6%,占总产值近80%。完成产值最多的天津开发区,达到123.8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广州开发区上半年完成54亿元,接近上年全年水平;宁波开发区完成26.9亿元,较去年增长178.4%,增长率为全国开发区之首。天津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广州开发区实现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同时企业利润也大幅度增长,工业利润增长7倍,创历史最好水平。湛江开发区完成1.2亿元,增长352%,增幅为各开发区之首。
1995年上半年第一批16个开发区中一大批重点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不少企业已步入增资增项,稳步拓展的轨道。广州开发区上半年有16家企业建成投产,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企业近十家;天津开发区一家德国独资公司,经过一年多的运转经营,投资总额由2980万美元迅增为1亿美元。烟台开发区某重工项目原投资2996万美元,尚未建成就实现增资2993万美元。日本光生铝在烟台开发区的项目增资3500万美元,形成了与日本光生铝本部相同规模的生产基地。青岛开发区三美电机公司,1995年第四次增资1400万美元,成为青岛开发区最大的日本独资公司。
1995年以来,各开发区采取多种开发策略与形式,政策举措到位,招商力度增强,讲求开发实效,1995年引进的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和外资额都比1994年同期扩大。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和平均外资规模已分别达到390.5万美元和309.2万美元,分别增长27.6%和36.8%。
一批技术水准高、技术含量大的大型项目已纷纷进入开发区。如闵行开发区美铝上海铝业有限公司,总投资7500万美元,美国铝业占60%的股份。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上海北电半导体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美元,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的开发,生产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在16个开发区中,南通、闵行、漕河泾、广州、湛江、连云港等开发区的项目总投资,协议利用外资都显示出稳步实效发展的趋势。
开发区还取得了显著的出口创汇效益。1995年创汇额已达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出口创汇效益最为显著的是大连开发区,出口额已达3.56亿元,增幅为44%,增长率最高的是湛江开发区和福田开发区,这两个开发区的出口创汇均比上年超翻番。
从上述我国第一批16个开发区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措施促动是成功和有效的,对于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总体把握是适度和得当的。
三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当体现出首都建设以及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基本特征与要求。为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增强首都经济技术发展后劲的重要基地,考虑到面向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及首都的城市性质,经济技术优势,以及环境条件,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应当从总体上确定明确的投资方向:为调整首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创汇企业,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好的节能、节水、节省土地的产品;要鼓励发展适合首都特点,与首都地位相称的优质名牌产品,以及为开拓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此外还要以更高的速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城市供电、供热、供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市垃圾及污水处理、商业、饮食服务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生活服务业、文教卫生事业、科学研究与开发事业、计算机软件开发、咨询业、信息业、建设规划设计、建筑物维修业等。对于开发区必须限制已明令禁止举办的行业,如占地多、污染严重,以及有害于首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行业,则应当严加制止。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了七个面向,即面向大型企业集团、面向著名企业、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高科技企业、面向大专院校、面向科研单位、面向国际跨国公司,加大招商力度。
该开发区的国际性跨国公司具有投资项目多,技术起点高,资金规模大,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开发区已批准的近百个项目中,国际性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有近20个,投资总额约占三资项目投资总额的50%,其中1994年排名世界前500家的企业投资的项目约十个。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通用汽车,排名世界第九位的美国通用电气,排名世界第二十一位的英国联合利华,排名世界第三十八位的瑞典ABB公司,排名世界第四十二位的德国拜耳公司等国际知名大公司都已在开发区投资。在已批准的项目中有50%左右为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超声波诊断仪、视频监控产品、机床数控系统、电子称重传感器等。
入区三资项目62个,总投资6.1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近1000万美元,大大高于240万美元的北京市三资项目平均投资额,高于一些邻近开发区的项目平均投资额。
目前,已有12家企业投产,1994年底工业总产值1.6亿元。1995年底投产企业近20家,工业总产值10亿元。预计1997年92家入区企业中将有80%的企业陆续投产,工业总产值可达70亿元。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9个月时间,成为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在世界上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家工厂。这个企业去年产品火爆京城,一年创产值一亿多元,今年产品又陆续上市到上海、天津,年产值可达3亿多元。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边建设、边培训,边租用标准厂房试生产,经过12个月建设也已投入生产,1994年创产值4669万元,1995年创产值2.6亿元。资生堂丽源有限公司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进入赢利期,大大缩短了原计划3年的亏损期,1995年创产值3亿多元。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勃勃生机,为跃上21世纪的新高度奠定了基础。
四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水准科技取向应当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型规模性载体,是高新技术在经济改革中开创的舞台,也是城市经济、产业经济、高新技术富有生命力的融合生长点。八五期间,我国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年总收入从87.3亿元增长到1529亿元,增长了16.5倍;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从71.2亿元增长到1403亿元,增长了18.7倍;年出口创汇从1.2亿美元增长到29亿美元,增长了23倍;利税从11.97亿元增长到176亿元,增长了13.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从5.2万元增长到14.2万元,增长了1.73倍。“八五”期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53亿元,工业产值2961亿元,利税402亿元,出口创汇5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09.5%、113.6%、107.3%和122.3%。1995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60多家,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230多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虽然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特色不突出,发展结构不平衡、技术创新能力与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面向21世纪,机遇与挑战同在。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九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模式将在发展实践中不断明确并得以实现。首先,我们要力求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大中型企业为发展基础,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产业水平。第二,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技术力量和资源,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辐射扩散,在渗透中引导整体产业经济综合发展,在引导中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发展进程。第三,适应21世纪的高新技术与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着力培植在市场开拓、市场服务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与探索。第四,各地区、各行业要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潜力,发挥资源优势,优选产业发展的重点,突出其特点,开发出特色。此外,要注重发展中的联合,在联合中共求发展,既要搞好宏观调控,也要发挥各方面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形成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共创开发的有活力、有动力的多效、高效与长效的开发格局,展现出城市经济、产业经济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