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康复锻炼环节的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环节的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65例患者,治愈及好转56例,治疗有效率86.2%,死亡2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应激性溃疡3例,平均住院治疗时间21±2.5天;观察组65例患者,治愈及好转62例,治疗有效率95.4%,无1例死亡,并发肺部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1例,平均住院治疗时间16±1.5天。,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在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等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环节的护理干预,能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干预;康复锻炼;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是指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危害身体健康。脑梗塞急性期,病情危重,进展快,并发症多,及时,科学,合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是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恢复的关键,同时,临床护理也是重要环节之一。笔者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环节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并发症。观察结果显示,急性脑梗塞在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等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环节的护理干预,能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130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76例(58.5%),女54例(41.5%),年龄44~81岁,平均61±2.5岁;伴意识障碍者22例,伴一侧肢体瘫痪者32例,伴语言障碍者16例;基础疾病中有高血压108例,冠心病50例,糖尿病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7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控制血压,减轻颅内高压,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神经功能康复等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包括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环节的护理干预。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2],并判定疗效。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③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 以下;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①+②+③计为有效,计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2.结 果
对照组65例患者,治愈及好转56例,治疗有效率86.2%,死亡2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应激性溃疡3例,平均住院治疗时间21±2.5天;观察组65例患者,治愈及好转62例,治疗有效率95.4%,无1例死亡,并发肺部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1例,平均住院治疗时间16±1.5天。,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 论
3.1.常规护理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及措施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控制血压,减轻颅内高压,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神经功能康复等。同时,科学、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也是重要环节。常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等环节。
3.1.1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清新;维持合适的温度、湿度;急性期不宜抬高病人床头,宜取头低位或放平床头,以改善头部的血液供应;病情危重者予特护,住单间或抢救室,室内备齐急救物品和器械。
3.1.2饮食护理:饮食上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注意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补充,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适当限制绿叶蔬菜和水果,防止过多维生素K摄入体内,影响抗凝效果。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可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予鼻饲。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控制总量。
3.1.3密切观察: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和病情进展。
3.1.4用药护理:应用溶栓剂、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剂期间应注意检查出血、凝血时间,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有无变化等,如病人再次出现偏瘫或原有症状加重等,应考虑是否为梗塞灶扩大及合并颅内出血可能,发现有出血倾向应立即停药;同时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有胃肠道刺激,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嘱患者饭后服用或选用肠溶片口服以减轻反应。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解除脑水。一般采用静脉加压点滴,可致循环血量短时急剧增加,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衰,对有心血管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甘露醇遇冷易结晶,寒冷季节使用要注意检查,发现结晶时,应先加热溶解后使用,甘露醇长时间使用要注意发生电解质紊乱的可能。
3.1.5心理护理:脑梗塞病死率、致残率高,各种不良心理均有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促发因素和复发因素,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应深入了解患者心理要求、性格类型、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经济情况等,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脑梗塞的相关知识,自身病情的进展及治疗状况,解除疑虑,树立积极、乐观、配合的态度,二是细心观察患者心理反应,掌握患者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转化,使病人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3]。
3.1.6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①口腔及肺部护理。脑梗塞患者椎基底神经受损,吞咽功能障碍,尤其是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易并发肺部感染或窒息。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祛除痰液,痰液粘稠时可予雾化吸人,必要时吸痰,吸痰操作应轻柔、无创、敏捷,每次吸痰时间应<15s。对于意识障碍而鼻饲进食的患者,每天进行1-2次口腔护理以保护口腔清洁,避免经口进食,防止呛咳引起吸人性肺炎,鼻饲每次200~300ml,两次之间加喂水1次[4]。
②皮肤护理。脑梗塞患者多伴偏瘫或全瘫,行动障碍、感觉减退,皮肤护理非常重要。要密切观察皮肤受压及血运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及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擦伤,防止皮肤坏死褥疮发生,必要时可使用双通道气垫床。
③发热护理。大面积脑梗塞可影响大脑体温调节中枢,造成患者持续顽固高热。饮食上要注意能量和水分的补充,护理上应注意勤换衣物,必要时物理降温。
④预防便秘:急性脑梗塞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可使颅内压升高,加重病情。饮食方面要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培养患者定时排便习惯,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对于极少数便秘者及时给予口服通便灵、果导等泻药,或使用开塞露,必要时灌肠。
3.2康复锻炼环节的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护士根据护理诊断的特点、护理研究成果、病人功能康复的潜力、病人和护士本身的能力确定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健康问题的排序决定干预的类型。干预措施帮助病人达到预订的目标:预防并发症,促进、保持或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创建康复治疗环境、执行康复护理技术、家庭病人教育、家庭病人顾问、心理支持、咨询以及将患者介绍给其他康复成员,处方药的应用及管理、强化其他康复成员所教的康复活动、维持康复活动的连续性、出院随访等。
瘫痪肢体的康复锻炼及语言功能的恢复是急性脑梗塞护理干预的核心措施。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以挽救可逆转神经细胞的功能,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降低致残率[5]。语言功能障碍者,指导患者语言康复锻炼,每日定时训练病人发音,鼓励病人多讲话。肢体瘫痪者,早期实施保护性措施,患肢防寒保暖,保持功能位,防止受压发生畸形;指导患者开展关节活动、肌力力量、体位转移等肢体功能锻炼,无自主运动的患者,应帮助其在床上做被动运动、或肢体按摩,有主动运动的患者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塞在给予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等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环节的护理干预,能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吴珍英.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6):691.
[4]赵岩,吴坤起.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5]李敏华.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4,8(16):
收稿日期:2015-10-23
论文作者:胡玉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脑梗塞论文; 功能论文; 心理论文; 病情论文; 环节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