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150030
摘要:目的 对某市2007年-201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了解疾病的发展态势,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某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登记的发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2016年某市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48例,其中,以2011年的发病率最高,为7.649/10万,之后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的发病率最低,为2.021/10万。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1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每年的高发月份为4-6月以及11-次年1月。各区均有病例报告,综合计算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平房区(20.135/10万)、阿成区(16.587/10万)、香坊区(10.147/10万)。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3.684:1。其中以30~59岁年龄组最多,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8.26%,其中,累计发病数最多的为40~岁年龄组,为176例,累计发病率为103.268/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共191例,占发病总人数的54.89%,其中,死亡病例12人;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其他职业者,分别占8.136%和5.067%。结论 某市近10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趋于稳定,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地区的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并在高发季节来临前做好宣传和环境整治等工作。
关键词:某县;肾综合征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低血压、出血及少尿、多尿以及蛋白尿等肾功能损害[1]。肾综合征出血热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也较高,近10年我国报告病例数占全世界的90%以上,我国各省均有病例报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2]。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某市2007年-201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疾病的疫情形势,为调整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0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某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登记的发病信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工作人员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发病就诊过程、症状、体征、活动史以及密切接触人员情况等,并将病例信息录入《病例个案调查表》,同时补充录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病例个案调查表》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录入病例基本情况及诊疗信息,运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使用率和构成比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发病概况 2007年-2016年某市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48例,其中,以2011年的发病率最高,为7.649/10万,之后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的发病率最低,为2.021/10万。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1例。
2.2三间分布
2.2.1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各年发布的发病趋势基本相同。每年的高发月份为4-6月以及11-次年1月。
2.2.2地区分布 2007年-2016年某市各区均有病例报告,综合计算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平房区(20.135/10万)、阿成区(16.587/10万)、香坊区(10.147/10万)。
2.2.3人群分布
(1)性别分布 2007年-2016年某市累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3.684: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2)年龄分布 2007年-2016年某市累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各年龄组人群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以30~59岁年龄组最多,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8.26%,其中,累计发病数最多的为40~岁年龄组,为176例,累计发病率为103.268/10万。
(3)职业分布 2007年-2016年某市累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以农民为主,共191例,占发病总人数的54.89%,其中,死亡病例12人;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其他职业者,分别占8.136%和5.067%。
3 讨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情急,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已经波及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损害为全身微血管的广泛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该病发病早期典型症状尚未表现出来,尤其在尿蛋白阴性、肾功能正常时,临床医生不易想到此病,易出现误诊[3]。从本次的分析结果发现,某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近十年来趋于稳定,每年的4~6月份以及11月~次年的1月分为发病高峰期,且发病人群主要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结合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的特征,分析可能由于近年年轻人外出工作增多。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出血热监测工作,防治措施落实到位,老疫区、重疫区的疫情有所下降,但是,可能由于一些影响疾病流行因素的改变,以前未被重视的低发区、偶发区、新发区发病率上升。近年来,我市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情况采取了大量的控制措施,包括鼠类控制、环境管理等工作,特别是实施了免疫接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社会活动频繁,人类同病原体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另外,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鼠类迁移使局部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上升,但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综合以上情况,我市近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逐渐趋于稳定,各相关部门应继续在高发季节来临前做好宣传和环境整治等工作,并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地区的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白晶晶,王晓南,刘力,等.2001-2015年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20):3655-3660.
[2]田丽丽,黎新宇,张秀春,等.2005-2011年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特征[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5):407-409.
[3]赵庆龙,史玉婷,邓立权.2005~2014年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5,13(4):201-203.
论文作者:张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6
标签:出血热论文; 病例论文; 综合征论文; 发病率论文; 报告论文; 年龄组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