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物质鉴别及文字表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论文,文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G[,6338]
0 前言
物质鉴别的知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鉴别操作的原理、原则、方法、步骤及鉴别结果的书面表述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和化学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探讨物质鉴别及文字表述的知识对继承、传播与应用有关化学知识,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物质鉴别的基本原理
1.1.显性原理
根据物质的表观现象及物理性质对物质进行简单区别的原理称显性原理,其方法是一种物理鉴别方法。若物质间的颜色、气味、状态、手感等有明显差异,则利用操作者的感觉器官直接辨别;若物质间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有明显差异,则借助仪器测试区别;若物质间的传热性、导电性、光敏性、磁性等有明显差异,则采取仪器测试或相应方法验证区别。
1.2.隐性原理
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选择相关的化学试剂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原理称为隐性鉴别原理,其鉴别方法是一种化学方法。化学鉴别方法常借助于被鉴别样品与鉴别试剂反应所表现的现象(沉淀、气体、热量、晶形等)来区别,化学鉴别方法及操作技能是化学教学和科研中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
2 物质鉴别的操作原则
物质鉴别的方法多样,用品各异,但鉴别过程一般应遵循以下操作原则。
(1)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用化学方法。
(2)能用简单方法鉴别的就不用复杂方法。
(3)能用一步操作鉴别的就不用多步。
(4)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就不用多种试剂。
(5)能用特殊指示剂或特效试剂鉴别的就不用其它试剂。
鉴别操作原则的实质是做到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量的药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鉴别效果,体现简约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3 操作过程的技能要求
3.1.编号与取样
对于被鉴别的物质及所选取的鉴别试剂,器皿应进行合理编号,以勉在操作中出现混乱现象。取样要本着节约的原则,溶液取少量(1ml~2ml),固体取少许(1克以下),气体通入适量,以反应出现的现象能达到操作者感官辨别区分为宜。需多步鉴别时,应多次取样,防止加进去的鉴别试剂及产物干扰下一步的鉴别。
3.2.混合顺序与推断顺序
被鉴别物质与用来鉴别的试剂进行反应时,一般混合操作顺序为:①鉴别试剂(包括指示剂)与样品,鉴别试剂应滴入样品中;②试纸与液体样品(固体应稀释),样品应滴加在试纸上;③液体与固体,液体试剂应加入固体药品中;④气体与液体,应将气体通入液体试剂中。推断分析结论时,一般顺序为:①由现象推断得出结论;②被鉴别物质使指示剂或用来鉴别的试剂变色;③气体使液体变浑浊。
3.3.实验现象与反应产物
实验现象主要指感官感知的现象。看到的有气体在溶液中产生的气泡,产物呈现的沉淀、烟、雾、晶状及颜色,燃烧时发出光的强弱、火焰的颜色;闻到的有物质挥发出的气味,听到的有爆炸反应的声响;触到的有热量等,这些特征现象是辨识被鉴别物质的主要依据。反应产物则指被鉴别物质与鉴别试剂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只有凭借特征现象去间接判断,无法直接感知。
4 错误表述的举例剖析
在物质鉴别过程的文字表述中,常常出现不符合鉴别原理,不遵循操作原则,不注意技能要求的错误描述,现择几例归类剖析(画线句子为错误描述)。
4.1.忽视取样的重要性
例题:现有三瓶失去标鉴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氯化钠、氢氧化钙、稀硫酸中的一种溶液,用化学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表述:分别向三瓶无色溶液里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有气泡放出的是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剖析:没有进行取样鉴别,而直接向原液中加入鉴别试液,这样操作会使三瓶原液全部变质,失去鉴别的意义。
4.2.先叙结论后叙现象
例题: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无色气体、表述:将三种气体分别用导气管导出,再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导气管口,空气能使木条正常燃烧,氧气能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木条火焰熄灭。
剖析:表述中的“正常燃烧”、“燃烧更旺”、“火焰熄灭”为实验现象,只有通过这些现象分析才能辨别出原物质那一种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描述没有通过实验现象推出鉴别结论,出现本末倒置的叙述错误。
4.3.现象与产物混淆
例题:怎样鉴别NaCl和Na[,2]CO[,3]两种无色溶液?
表述:各取少量样品分别放入两支试管里,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稀盐酸,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的试管里的原溶液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试管里的原溶液是氯化钠。
剖析:表述中的“二氧化碳”不是实验现象,它是鉴别反应的产物,该产物只有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进一步验证才能确定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判断原溶液是否是碳酸钠,直接说出鉴别结论是没有判断依据的。
4.4.未鉴先知
例题:如何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两种溶液?
表述:各取少量样品分别注入两支试管里,向盛稀硫酸的试管里加入二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
剖析:没有通过鉴别操作,是无法知道被鉴别溶液是那一种物质的。
4.5.描述用词不够准确
在表达描述中,最易出现方言土语、习惯用语、专业术语混乱、含糊其辞、不体现科学习惯等用词欠妥现象、如“看到某某物质产生”、“看到无色无味气体”、“闻到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把试管描述“玻璃管”,把注入描述为“灌进”、“加入指示剂”而不说明是什么指示剂等。如果描述用词不当,就不能准确表达实验现象、更无法表述鉴别过程和获得理想鉴别结果。
5 结束语
在物质鉴别过程中,了解被鉴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鉴别反应时的现象是掌握鉴别原理的前提,理解操作原则是掌握鉴别技能的关键,只有把握住前提与关键,才能保证鉴别结果的正确表述、传播与应用。
标签:试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