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刁钻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刁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些交际场合,由于交际对象有意或无意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可能使你陷入十分难堪的境地。对于这些非常难应付的各类刁钻问题,有没有化解的办法呢?当然有,试看下面这些招术。
对于不当的提问,要善于同理设问,反问对方
对于荒谬的问题,人们往往回答不上来;而对于需要保密的答案,人们又不能回答。在交际中,如果有人故意提出这两类不当的问题,那么,你可以用类似的反问,使对方也难以回答,从而让他不得不放弃所提问题。
民国时,朱家骅曾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为了“用新人,行新政”,他亲自主持过县长考试的面试。朱懋祺参加了那次考试。笔试通过后,朱懋祺来到了面试考场。先是陪考发问,考了政治、时事、历史、法律等等,朱懋祺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朱家骅见他回答得如此驾轻就熟,就故意出了一道偏题:“《总理遗嘱》,朝会、纪念周都要诵读,无不烂熟,请你回答一共有多少个字?”朱懋祺没有想到主考会出这样的题,一下子给问愣住了。他暗想,主考必是有意刁难自己,暗想录取也是无望了。于是,他大胆反问道:“主考官的尊姓大名,天天目睹手写,也已烂熟,请问一共有几笔?”朱家骅万万没有想到应考者竟然会如此反问,一时也被问愣住了。陪考听后也都瞪大眼睛,吃了一惊,只好等待主考发落。沉默了一会后,朱家骅宣布:“口试完毕,考生退场。”事后,朱家骅十分赏识朱懋祺的才能和胆识,亲批录用,派往奉化担任县长一职。
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善于分析原因,机智应对
对于别人故意用诡辩方法提出的错误问题或妄加联想而产生的离奇说法,你要注意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机智地进行应对。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有“富贵花”之美誉。在著名画家喻仲林开办的一次画展上,其中的一幅牡丹图被一位老者买了去。过了几天,那位老者忽然打来电话,坚决要求退还牡丹图。他说:“你的牡丹图中有一朵牡丹画在纸边上,只剩下半朵了,这叫做‘富贵不全’,我总不能把‘富贵不全’挂在家里呀!”喻仲林听后,知道老者是把那半朵牡丹当作了“富贵不全”,认为是不吉利才退画的。他略加思索,故作惊讶地答道:“哦,您把它叫做‘富贵不全’呀?我这里也有一个画题,叫做‘富贵无边’。您想退画就拿来吧。”老者一听那半朵牡丹不但不是“富贵不全”,而且是“富贵无边”,高兴得不得了,再也不说退画的事了。
对于两难的答案,要善于转化方式,模糊回复
当有人提出一些让你左右为难的问题时,无论你怎样回答都会处于不利的地步,这时,你不要正面具体回答,而要善于借用模糊的语言应付,使对方得不到想要的信息,自己也就避免了为难。
秦末,刘邦的势力尚不强大,楚汉争霸并未正式开张,但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料定刘邦必是项羽的心腹之患。他给项羽出谋划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欲致刘邦于死地。这个办法就是:那刘邦拜见项羽时,让项羽问刘邦愿不愿意到南郑去做诸侯。如果刘邦回答愿意去,那么可以以刘邦企图远离霸王,密谋造反为由杀了他;如果刘邦回答不愿意去,那么可以以刘邦不服从霸王命令为由杀了他。项羽采用了此计。但颇有心计的刘邦既没有直接说自己愿意去,也没有直接说自己不愿意去,而是回答:臣听陛下的。这一模糊回答让项羽没了杀人的借口,使范增的精心谋划落了空。
在一些外交场合,人们也常用这种方式进行回答。曾经有中国代表团访问纽约,陪同的纽约主人问我国团代表团人员:“你爱纽约吗?”代表团的同志想,说“爱”吧,好像有崇拜媚外之嫌;说“不爱”吧,也不好;说“无可奉告”吧,显然也不适合。于是他说:“纽约的汽车很多。”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回答是相当巧妙和得体的。
对于揭短的嘲弄,要善于借题发挥,以短托长
如果有人想借问话揭露你的短处,对你进行嘲弄,这时,你一定要善于借题发挥,把他所说的短处变成长处,如果发挥得好,还可以借机嘲弄对方。
德国前国防部长舒尔兹是泥水匠出身,在任期间,一位记者曾这样问他:“部长先生,做国防部长与做泥水匠有什么共同点?”面对这一近似嘲笑的问话,聪明的国防部长是这样回答的:“两者都必须站在高处而头不晕。”舒尔兹的回答不仅化解了难堪,而且显得机智幽默,妙语惊人!
在政治斗争中,政客们也往往用这种技巧,把自己的短处说成长处,并借机把烧向自己的战火还给对方。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在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杜卡基斯攻击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并嘲弄式地发问:“布什在哪里?”布什轻轻地反击道:“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本来,杜卡基斯所问的“布什在哪里”是想揭示布什在政治上的致命弱点,即没有自身明显的政治标记。但布什巧妙曲解这句话的隐含意义,只取其字面意思,答成与夫人巴巴拉一起在家里,表明了自己生活作风的正派,并暗中讽刺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他于作茧自缚的境地。
标签:刘邦论文; 历史论文; 项羽论文; 牡丹图论文; 楚汉战争论文; 汉朝论文; 鸿门宴论文; 秦朝论文; 西汉论文; 中国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