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内在动因与机制探析——以国际经验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探析论文,为例论文,农产品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农产品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流通中,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常温、保鲜和冷藏)、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有机组合,包括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相关的技术信息组织和处理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上的物流管理活动。文章从国际上两大主要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比较出发,通过对国际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机制展开分析,总结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律。文章认为,一个地区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模式由经济发展阶段和组织化程度决定,物流发展速度则受到政策导向和各种基础设施水平的制约,地方的农产品物流规划应立足本地实际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
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现实,以及经济仍在以较高速度运行的发展背景,同时考虑到我国交通网络设施等辅助条件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竞争已经如此激烈,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时,物流才会获得大发展。置物流发展规律于不顾盲目催生的结果只能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的提高、物流技术的应用、产品标准化的普及是企业适应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行为的结果。
3.我国一定时期内农产品流通渠道将呈现以批发市场为主、流通渠道较长的特征。交易手段将仍然单一,但将随着标准化的实现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改变。
4.物流服务的外部化(包括第三方物流的大发展)只有在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联运效率大幅提高,并且市场参与主体的高度规模化产生巨大交易量,这些第三方物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满足之后,才能真正实现。
5.外资进入可能引发对运输企业的兼并收购,影响到农产品的进出口物流,但因外资面临与内资同样的经营环境障碍,短期内不会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格局产生太大影响。
6.为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政府农产品物流的规划和政策导向方面的立脚点应是竞争环境、运输环境、市场参与主体组织化、资金和政策扶持、物流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