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能撬开股价吗?_股票论文

物价能否撬动股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价论文,物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价不仅是经济运行景气温度表,更是企业利润的重要而复杂的杠杆。本文指的物价,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现货和期货价格,还包括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融资成本即货币价格。这三种价格升跌,不仅是经济周期的外在表现,它们还会对资本品价格产生各种影响。

宏观经济景气升温首先在商品期货市场得到反映。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统计,2002年全年期货总的交易金额为3.95万亿元,今年1-9月的成交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上年全年的金额,达到了6.85万亿元,进入10月份以来,几乎所有期货品种价格都在上升。商品期货价格的上升,表明人们对未来经济景气预期上升。由于期市比股市更快反映经济运行的方向,流动逐利的各种资金因此快速进入期市。估计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从股市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资金有几十亿元。去年期货市场资金总额70亿到80亿元,但现在,期货市场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150亿元左右。当然,如果期货市场过度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必然导致期货市场资金回流股市。同样,对经济景气上升预期引发的物价上升,在货币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得到了充分反应。由物价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预期,迫使金融当局在二季度就发出反通货膨胀的信息,并在9月份正式实施上调存款保证金率1%的决定,从而出现在国内各种商品期货不断创出成交量和价格新高的同时,债券市场却在10月20日创下全年最大的跌幅。

商品价格、货币价格和资本品价格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既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又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几方面同时又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为了得到较为清晰的结论,下面特分别进行分析。

粮食价格上升将影响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而催化出股市的牛市行情

自1997—98年中国农业出现大丰收后,出现粮食暂时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粮价逐年走低,谷贱伤农,加上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在自然灾害的作用下,近两年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以小麦为代表的粮食期货价格也经历了6年的大熊市后逐步走高。这里要说明的是,生活资料价格上升并不是吃、穿、住、用、行各类居民消费品物价全面上升,而是因为粮食减产引起供应不足造成的食品价格上升,主要表现为对消费品零售物价的影响上。穿着和用品价格仍然走低,汽车价格也随着产量的上升每年以10—15%的幅度下降,房地产价格则是由于城镇化、住房体制改革、住房质量的上升、建筑材料涨价和居民收入提高等因素造成需求旺盛而引发的。

既然粮食期货价格的上升是基于现货价格的上升,因此它有基本面的支撑,不是纯粹的投机炒作。2003年10月16日至19日,我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涨,平均涨幅40元/吨至80元/吨,其中小麦大省河南由1020元/吨涨至1120元/吨;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80元/吨至120元/吨;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产地粮食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肉类等制成品价格上涨。10月中旬,全国粮油价格普遍上涨,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均价从10月14日的36元涨到了10月21日的41.47元,每桶上涨5.47元;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上升,鸡蛋由每斤2.6元涨至2.8元左右,猪肉由每斤5.5元至6元涨至每斤7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基本上每斤上涨0.3元左右,豆腐每斤上涨0.2元左右。出现短期内农产品价格的大面积上涨,这种情况自1997年以来还是第一次。

图1 1990年以来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图

以粮食为主要代表的食用品价格上升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粮食价格的上升首先是由于减产。据统计,我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粮食价格也步入长期低迷。从1999年开始逐年减产,到2001年,累计减产5965万吨。今年更是出现了我国三大谷物同时减产的局面。2002至2003年度预计全国仅小麦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是小麦面积连续第6年减少。受此影响,预计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减少4.5%,为1999年以来小麦产量最低年。粮食库存也下降较快,全国一年减少300亿公斤库存。这些因素导致国内粮食总产量连年下滑,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可能跌破4500亿公斤。

图2 2000年9月以来CPI和RPI月度同比图

2、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也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2001年世界粮食主产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2003年欧洲粮食严重减产。最近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宣布今年再创历史新低,全球三种谷物总产量预计为20.31亿吨,比上年度减产6330万吨,这是1996至1997年度后连续第6年递减,同时粮食价格也出现了7年来的最大波动。由于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国际市场粮食涨价,直接影响了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进一步涨价。

3、粮食生产遇上歉收年份。粮食生产周期为4年至5年小周期,大体表现为两歉一平一丰收。建国50多年,粮食生产经历了短缺——紧张平衡——平衡有余几个阶段。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尽管它的供求关系存在刚性,但仍会遵循市场的供求规律。由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油料作物生产周期存在蛛网定律,产量的上升将有一个滞后期。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当下正值冬小麦种植季节,也是农民决定明年粮食种植结构的时期,农民可能会增加播种粮食的面积,在明年夏秋季将增加粮食的产量。这次粮食价格全面上扬是粮食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预计中国粮食供求关系的拐点将在2004年年底或2005年出现。粮食价格是一切消费品价格形成的基础,预计生活资料价格上升趋势将维持到2005年以后。

4、粮食价格上升将影响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而影响对股市行情的预期。由于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分别高达37.7%和46.2%,粮油价格的变化对居民生活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从而对通胀形成心理预期。利率在通货膨胀预期下,理论上应当是适度上调利率,但是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下,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货币当局将可能采用稳定票面利率,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货币市场的拆借利率,或者如2003年9月采用调整存款保证金率等办法,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直接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比较复杂,首先是间接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不利于利润率的提高;但同时,由于价格的传导作用,消费需求,特别是消费升级需求的上升又使生产提升生活品质的能源、有色金属、交通等上市公司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上升,由于产品价格上升一般快于央行对利率调整的速度,因此在景气周期的前期,即使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反而有利于促使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从而对牛市的形成起到催化或撬动作用。

新的经济周期启动为股市行情的上升提供了“物质储备”,即将发动的行情将是实体经济真实增长产生的能量向虚拟经济转移的结果

目前,影响中国股市最大的因素是国有股减持(或全流通)、人民币汇率趋势、国际股市行情的三重唱。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催化下,“三重唱”为产生牛市行情提供了政策、资金和人气的条件。宏观经济变化的直接反映表现在价格趋势上,许多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大幅涨价,表明宏观经济总体上已经从通缩中走出,经济周期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当前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建材等生产资料和基础产品的涨价幅度,已经创出几年甚至十几年以来的新高。

1、生产资料涨价的市场范围是全球性的,意味着这轮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反转或复苏。中国经济已经深度介入世界经济,当前全世界经济都逐步从通缩中走出,这个过程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产生极大的正面作用。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外向性特征更加明显,境外资金在通过正常投资进入的同时也有一批资金通过地下渠道进入中国。同时,我们要看到,通货膨胀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国内出现的原材料涨价现象很大成分是国际期货市场上扬拉动的。但是,目前生产资料的涨价是全球性经济增长的正常需求上升引起的,不是纯粹的市场炒作。由于中国经济存在二元结构,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是二元的,即国际经济主要影响中国的外向型部分经济,影响对外贸易的行业多些。生产贸易品的进出口数量巨大的上市公司如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受美国等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大,西方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将对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很大,因此要多关注美联储的动向。同时,电力、房地产、建材等行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消费者,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其业绩的增长主要受国内经济周期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的影响,多看看财政部、央行及其它相关部委的政策动向。

我们以有色金属中的铜和铝,能源中的石油及建材中的水泥为例,发现在产量增长率的条件下,今年以来这些重要的物资和能源出现期货价格大幅上升的趋势,这种反常现象与消费品特别是粮油价格上升因为减产的成因不同,而是因为需求快速上升超过了生产供应,需求上升的背后是整个宏观经济出现了新的景气周期。

2、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反映新的经济景气周期形成,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企业效益将更有保障。这次宏观经济景气周期的形成是以市场为导向而启动的经济增长,而不是在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产生的,因此经济增长的宏观面与微观面结合得非常好。主要表现为: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增强。2003年1-3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35%,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上升49%,房地产投资增长32.5%,1400亿元国债投向重点领域,对优化投资结构起到了好作用;1-3季度工业增长率达16.5%,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5%;工业实现利润5728亿元,同比增长49%。

投资和出口快速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1-3季度重工业投资增长18.4%,同比上升6.1%,重工业比轻工业增长快4.5%。1-3季度,出口交货额为18716亿元,同比上升8.1%,增长比较快速的有机电设备(43.6%)、轻工业(4.5%)、纺织(8.2%)、机械(10%),上述行业占出口总额85%的比重,同比上升10%。

即使新的经济周期启动为股市行情的上升提供了“物质储备”,但是物价上升毕竟不能直接推动股价上升,要认清即将出现的牛市行情的性质和力度,我们有必要对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和股市行情的关系进行历史性比较。

图3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上证指数月度变动图

其一,即将发动的以生产资料为代表的股市行情的性质与1996年出现的以家电行业为代表的绩优行情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两者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1996年的中国经济周期正从峰顶向低谷运行,由于处在短缺经济的末期,家电类股票成为了绩优股的核心,静态市盈率比较低,业绩显得很好。2003年股市行情反复进行试探并启动、引领市场大盘的是生产资料行业的大型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对中国经济命脉的作用都是家电行业无法比拟的。

其二,即将发动的行情将是实体经济真实增长产生的能量向虚拟经济转移的结果,与5.19通过政策能量制造的行情不同。1999年5.19行情一直延续到2001年8月,是中国证券市场最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大盘指数从1000多点一直涨到2200多点。5.19行情是政策能量积累的结果,不是宏观经济内在作用的结果,即不是实体经济发展后对虚拟经济产生的自然结果。即将出现的牛市将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正面推动的结果,即是经济规律本身的要求。过去的牛市,不管是1996启动的行情还是5.19或是6.24行情,要么是券商用借贷资金通过坐庄而营造的;要么是用政策性利好催化的,而所谓的一系列利好不论表现形式如何,最终的结果都是银行的借贷资金流入股市。比如5.19行情的政策能量有:一是1999年证券公司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的增资扩股和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迅速发展,使得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二是1997年以后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央行连续7次降息,使资金成本大幅度下降;市场资金供给宽裕,资金增值的压力使机构有较为强烈的做多欲望;三是1999年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需要股市发挥其独特的融资功能,出台允许三类企业入市政策。到1999年5月份,主力的筹码已经相当多了,市场对今后将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行情从5月18号起步,便表现出了强劲的涨势;四是国际股市的示范效应。1999年NASDAQ的网络股神话传播到国内股市,而我国正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深圳举办第一届高交会以及创业板酝酿推出等极大地刺激了股市中对网络股、科技股的追捧热情,上市公司也纷纷推出各种网络建设或进军高科技的举措,使得网络科技股成为5.19行情的持续领涨板块,热点一直延续到2000年8月才宣告结束。

其三,由于即将出现的行情是基于扎实的经济增长,因此也不会重复6.24短命的行情,而是会比6.24行情来得稳重而持久。2002年6月24日,“停止通过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出台,政策救市的特征十分明显,两市大盘在经过短暂爆发后,迅速归于平静。重量级的主流机构或者坚决做多,或者具有做多意愿,中小户投资者的持仓量也明显趋重。6.24行情完全由国有股暂停减持的利好消息刺激,当日成交量急剧放大,完全是一种受突发刺激而进场抢筹的冲动行为,没有主力新资金增加过程,行情自然难以长久,从而导致多头力量瞬间消耗,这是6.24行情失败的根本所在。

6.24行情失败后,投资机构过分渲染国有股减持的负作用,和政府在利益方面展开博弈游戏。但是,2001年以后的熊市,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资金撤出股市。2001年至2002年底沪、深证券市场行情螺旋式下降,便是因为过去行情的主力机构大力发展资产委托管理的后果。自有资金不足或融资困难是6.24行情以后机构博弈失败的必然结果,因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即使有强烈的利好刺激也迫使机构提前平仓出局。当股市行情下跌时间与债务形成的时间存在时差时,一旦持续下落的时间超过了资金链条中的各类债务资金中的某些资金的债务偿还期,就会在资金链条中引发连锁反应,从宏观上看,就会出现一个“债务断链——股价下跌”螺旋过程,股指持续下跌。非理性的集体行为在现代传播手段的帮助下,可以在瞬间形成力量无限的心理群体,心理群体一旦认定市场仍处于熊市状态,即使行情已经出现转折,也会延滞牛市的到来,更何况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还有一个时差。

过去主力机构发动行情,所依赖的大部分是借贷资金,市场主力券商自营资金多是借贷来的,操作也基本是庄股模式。由于市值的蒸发,券商力量处于边缘化过程,对行情的影响力在下降。新生机构包括基金、盈利丰厚的企业资金、保险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的自有资金等对行情影响力量扩大的趋势是不容逆转的。近两年大力发展新型的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中国证券市场机构的份量越来越重要。

2003年底开始的牛市的资金性质,很大的比例是企业盈余的自有资金。2001年以前企业的利润总和不超过两三千亿,除了正常发展生产后,没有多少可以用于股票投资,银行资金阀门一开就涨,一关就跌,6.24行情因此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作用下,2003年宏观经济出现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的现象:1-3季度,财政收入16132亿元,同比增长22.5%;39个工业行业,效益增长的有37个,工业产品平均产销率达97.6%,国有控股企业利润达到2862亿元,同比上升60.8%。据国家有关部委提供的数据,2003年1-3季度企业利润达到5728亿元,全年能到7000亿左右(而2002年的企业利润只有4500多亿元,),这批资金进入市场的时候,大牛市就有自有资金的保障。如果2004年的企业利润达到10000亿,2004年的股市行情要比6.24行情稳定和持久。

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受涨价因素刺激而增加的预期下,当票面利率变动不大而拆借利率还跟不上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时,一些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行业的股票将率先出现牛市行情

图4 消费品价格指数与拆借利率关系图

物价上升最终导致经济扩张,增加货币需求,从而推动货币价格上升。货币价格在中国存在三元结构,一是央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票面利率),二是银行间市场内的回购或拆借利率,三是民间场外的融资利率。在间接融资仍然是企业主要融资方式时,票面利率对融资成本即生产成本影响很大。如果碰上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时候,即使票面利率不变,银行间市场和民间场外市场如果短期资金紧张,回购或拆借利率会大幅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比如今年9月实施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投资债券的金融企业的风险增加,流动性紧张。

图5 我国股市牛市、熊市转折变化图

1、从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看,我国票面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当前的票面利率水平已经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及时反映企业实际的融资成本或融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以市盈率来测算未来股市发展也会失真。但是机构投资者分析股市,市盈率又是一个重要的杠杆。理论上,股票价格与预期股票收益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利率水平最低的时候,往往是经济停滞,通货紧缩,产品供大于求,企业效益下降的时候。在经济景气来临的时候,在供应不能及时满足的条件下,企业加价冲动会被市场接受,基础原料、能源、有色金属等行业涨价将不可避免,更何况,这些行业产品的涨价是世界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可能进行行政干预。在涨价“制造”利润更为方便的时候,企业对融资成本的关注的敏感度将会下降,即只要涨价幅高于利率上升的幅度时,企业界就不管实际的利率水平还会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同时,政府对GDP增长的迷恋,也会鼓励企业更大规模地去融资或增加投资。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在新景气开始阶段,强大的资金需求已经开始,但票面利率水平仍然停留在通货紧缩时期的低水平上。虽然对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实际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加速进行着,因此,将对股票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投资者预期的股利因为涨价而增加,在票面利率变动不大而拆借利率还跟不上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时,一些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行业的股票将率先出现牛市行情,这些行业的股票行情上升又符合世界性的价值投资理念,因此会受到机构投资者的极力追捧。当投资大众因为机构投资者的赚钱效应的催化作用而非理性地大举入场时,牛市行情将真正到来。

2、央行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延滞了牛市来临的时间,但不会消灭牛市。如果政府采取积极的刺激政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则股票价格会更快地提高,股价的上升比实际的复苏要快,牛市也会来得更早些。但是,今年年中央行提出了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要有提前量,并在秋季提高存款保证金率,从而打击了主力机构入市的积极性,并对一些机构的资金头寸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拆借利率的上升,流动资金的紧张,投资者人气聚而复散。但在经济周期上升,公司业绩预期向好的条件下,即使在有关全流通的压力下,散失的人气又在反复试探聚集。

如果2004年经济进入繁荣初期,预期股息提高,金融借贷业务越来越多,实际利率水平也会比今年提高,但因为有增加股息的可能,股票价格也会提高。2005年经济可能进入繁荣的中期,利率大幅上升,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加,增加股息的期望越来越大,于是股价趋高。增资的计划也增加了,这时,股价的上升不仅要看增资的情况,而且要看增资后事实上能否增息。到了2006年繁荣的末期,股票价格的涨势停止了,由于银根紧缩,利率上升,加之担心更加严厉的金融紧缩,应得报酬率也会提高,而预期股息,却由于工资上升、买进原料困难、贷款利率提高,企业的收益减少而下降,所以在危机之前,股票价格就已下降。

3、债券市场降温有利于部分资金回流股市。在利率上升、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的预期压力下,今年投资债券市场的所有“稳健”的机构都有遇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幅的亏损,机构投资者将可能在股市处于价值投资区间的时候转向股市。在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的情况下,在周边或国际股市行情上升,QFII将从债券市场转向并加速进入中国股市。在内外投资机构共同作用下,利率的预期升温反而可能促使股市更快地进行熊牛转变。

4、物价上升、利率上升引发的通货膨胀预期将令股票价格走势复杂多变。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开始时能刺激生产,扶持物价,增加公司的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的股息。股息增加使股票更具吸引力,于是股票价格将上涨。

一是通货膨胀会影响公司的盈利预期。在物价上升时期,企业和投资者都会高估利润。出现高估的原因,一是这些利润可能包含存货的收益;二是由于折旧是按原始资本而不是按重置资本的帐面值计算的,折旧费往往会低估。二是通货膨胀会影响投资者对资本收益率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判定。资本收益率反映了投资者对各种可替代投资形式的风险与收益的态度。由于通货膨胀和高利率往往是并驾齐驱的,因而,在通货膨胀时期,资本收益率将会比较高,如果股息的增长速度往往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所以股票的价格最终将会下跌。三是通货膨胀会使某些投资者产生某种错觉。这些投资者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所获得的相对较高的收益能够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积极入市,推动股价脱离基本面而上升。

图6 中外股市周期对比图

市场周期,制度保障为物价撬动股价提供桥梁。悲观的主流观点的出现往往是市场转向的信号,相信投资者的过度悲观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乐观情绪所替代,乐观情绪必然带来资金入场,推动行情走出情绪低谷。

虽然宏观经济新周期营造出了股市行情上升的内在基础,牛市有了必要条件,但股市行情真正上升的充分条件是人气的回归。由于长期记忆的作用,投资者在过分理性的条件下是发动不了真正的牛市的,只有利令智昏时,即投资者形成心理群体时,真正的大行情才会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正处于这样的人气“东风”的前期。

1、月K线的排列表明,现在已经处于人气的历史低点。2003年6-10月连续出现月K五根线阴线排列的图形,许多投资者可能是心情极坏的时候,但这对股市发展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这种情况只有在1994年3-7月出现过。当时也是人气消散,市场极度低迷,但此后却出现了大幅反转并长时间盘旋上升的行情,这一进程直到2001年年中才结束。2003年6-10月不仅出现价跌量减的大熊市状态,主流观点也极度悲观,“股市边缘化”、“股市没有吸引力”等吸引了全国股民的注意力。但是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物极必反,悲观的主流观点的出现往往是市场转向的信号,相信投资者的过度悲观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乐观情绪所替代,乐观情绪必然带来资金入场,推动行情走出情绪低谷。

2、从股市运行周期看,当前股市正处于低谷。长周期看,我国股市处在第一个上升周期。从中周期看,我国股市的第一个周期大约是从1990年12月到1994年7月,时间长度约为44个月,第二个周期大约是从94年8月到2001年12月,历时约89个月。从2002年1月开始,目前股市已经运行了21个月以上,正处于第三个周期的低谷向上过渡阶段,虽然经历了2002年年中6.24行情和2003年初的基金自救行情,但由于业绩和市场资金等条件不具备,都以失败告终。由于经济和股市运行本身周期性的作用,我们相信未来的几个月时间是股市震荡中蕴酿新的大周期的阶段。

3、国际股市行情周期性上升为中国股市行情回升打下“比较价值”基础。1999年至2001年中国股市也出现过非理性繁荣,但经过近三年的挤泡沫的过程,系统风险大大下降,价值投资逐步体现。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股市出现了恢复性上扬。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国际股市行情上升迟早将在中国股市中反映出来。对比13年以来上证指数和道琼斯指数的关系,我们发现两个指数的长期趋势是一致的。从波动性看,上证指数在95年以前波动幅度远远超过道琼斯指数,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成熟度的提高,上证指数日益平滑,波动的振幅逐步减小。

比较上证指数和道琼斯指数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多数时间两者的运行是同向同时的,总趋势相当一致。统计表明,时差4-15个月时,上证指数与道琼斯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从0.884上升到0.893。2002年12月,道琼斯指数已经走出低谷,上证指数也同时上升,只是由于非典疫情使行情趋势出现偏离。如果我们按照最大时差15个月相关系数近90%来计算,中国股市在2004年春节前后将开始新牛市的可能性非常大。

4、H股行情的历史性上涨为国内股市提供了“价值发现”的参考点。而H股投资热度的冷却有利于资金回流内地股市。随着大陆与香港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两地资金往来更为频繁,在资本市场上则表现为此起彼伏的现象。今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向上的势头不减,香港市场因此得益,H股的表现更为明显,连续创造了新高,从而改变了H股长期低迷的现象。H股市场不仅有大陆外流的资金,更有国际机构投资者进场操作。随着H股价格上升,国际机构投资者在人民币仍然存在升值预期的条件下,有可能将以QFIIs的形式入场。近期QFIIs加速入市,说明严谨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已经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潜力。

5、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使股市的发展有了制度的保障,实体经济、股份制度和证券市场之间从此建立了畅通的桥梁。《决定》提到了以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首先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将来中国的经济是以股份公司为基础,又尤其是以上市的股份公司为基础,股市必然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股市也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但是,在这轮可能出现的行情中,只有部分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行业能反映经济的增长情况。中国股市中大约有10%左右的股票,即使按照世界通用的市盈率、成长率标准来衡量都很优秀,其余的大多数股票将越来越被边缘化,即使在大牛市中也可能下跌。由于10%的股票占有股市市值的50%左右,以后比重还会更高,只要这些股票能够分享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高速增长的成果,股指就会走强。能源、化工等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和分批上市,将为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和货币价格将继续向上运行,投资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相关的行业的股票,将是机构的首选。经济增长离不开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离不开钢铁、电力及石化、有色金属、建材、机械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投资将带动经济景气的持续上升,经济景气上升必然导致对金融特别是资金的需求。理论上,银行业也将是看好的行业,但在目前银行的资产结构有20%左右是国债。投资于国债在经济高速增长利率预期上升时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国债走入长期熊市也属必然。因此,在短期内不要投资银行股,除非出现超跌。固定资产的实际投资在2003年出现高潮,但这是联系城镇化和重工业化出现的,是经济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的自然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行业将首先受益,投资于这些板块将会得到更好的收益。

标签:;  ;  ;  ;  ;  ;  ;  ;  ;  ;  ;  ;  ;  

价格能撬开股价吗?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