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园林景观中的生态思想探究论文_张建华

近现代园林景观中的生态思想探究论文_张建华

山东中交园林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的迅速,园林景观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引入生态科学的系统思想和方法。通过对近现代德国巴伐利亚洲环保部新楼设计中生态科学应用地分析,总结生态科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表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就是生态系统科学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的综合设计理念。

关键词:近现代;园林景观;生态思想;探究

引言

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世纪80—90年代,生态学发生以复杂性为特征的范式转变,规划设计开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视景观动态格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0世纪末出现了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的趋势,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和实践应运而生。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的,并综合体现在实践之中。

1景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

1.1案例概况

德国巴伐利亚洲环保部新楼位于奥古斯堡市南部,占地5hm2,它由3座东西向的长条形主楼组成,并在东西两侧与南北向的附楼相连接。建筑由Wimmer+Wimmer事物所设计,外部环境由Valentien+Valentien事物所,瓦伦汀教授主持设计。

1.2设计理念

1.2.1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生态设计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把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因为自然界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总体规划设计时,设计师把建筑用地控制在最小比例,只占总用地面积的20%;另外35%用作交通用地,其中一半是露天停车场和附属维修用地;其余约45%为绿地。并对60%的屋顶进行绿化,使其发挥绿地功效,露天停车场种植高大冠密的落叶乔木(0.45乔木/车位)以降低地面温度。对交通用地地面材料,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地下水源可能产生污染的地段,如附属维修用地及主要车行道,采用硬质材料,通过地面排水管道系统向地下排送雨水,并在排水管出口设置过滤装置,防止地面的油污污染地下水源。

1.2.2为动植物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生存空间

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共设计10种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观。运用碎石、卵石或块石矮墙来分隔组织空间,矮墙是经钢丝网加固定形、石料填充而成,极尽自然之美,其中空隙又能为昆虫、蜘蛛及小爬行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空间。

2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主要应用分析

2.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己经形成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

2.2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能源的索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逐步改善土壤情况。利用生态关系更换土壤是设计师最后采用的方法,如果按照常规肯定会选择换土等简单措施,不会采取利用细菌等生态关系来进行生态改造,那么也就不能达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成绩。

3生态学的复杂性范式及其与风景园林的结合

3.1复杂性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系统科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混沌理论(chaostheory)揭示了复杂系统本质上是不确定和无法预测的,而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则揭示了复杂系统并非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而是会不断地向更高秩序的状态演化。这些科学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领域。从80年代开始,生态学像许多其他科学门类一样发生了一场从“平衡态范式”到“复杂性范式”(complexityparadigm)的转变:生态系统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与外界其他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和交换;由于动态性是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生态系统演化具有一个稳定平衡态的终点的观点被抛弃;同时,原先被视为一种高度可预测的普遍规律的演替被视为一种概率性的过程,受场地的条件和具体事件发生次序的影响,具有多种可能的路径和结果。

3.2景观生态学

这场范式的转变伴随着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的发展。作为一门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C.Troll在1939年提出。1968年Troll指出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关注点从生态系统内部扩展到生态系统之间,并且强调“复杂的因果关系”。Z.Naveh和D.Liebermar在1984年出版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中开始将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层级化的自组织等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20世纪80年代,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T.T.Forman)等人开创了景观生态学的北美学派,将景观中大量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斑块自发形成的复杂系统模式称为“土地镶嵌体”(landmosaics)。虽然复杂系统中各个“部分”或“子系统”的作用方式是非线性的,无法以经典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预测,但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大量非线性连接的个体组成的开放系统可以从初始的混沌和瞬息万变,在某些情况下自发形成某种秩序,表现出某种“模式”(pattern)。这意味着在不了解子系统非线性作用方式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通过“模式”来认识和塑造系统。在“土地镶嵌体”的模型中,异质性斑块(如林地、草地、灌木丛、河流和村庄等)通过动植物、无机物、营养物质和水分等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联系,而在这些联系的作用下,景观自发呈现出有限类型的空间镶嵌模式,即景观格局landscapeconfiguration。福尔曼将常见的景观格局抽象为有限的几种节点(node)和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并结合研究网络结构的图论(graphtheory)定义了景观破碎度、连接度等指标,成为景观格局评价、模拟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结语

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增强和技术手段的改进,生态自然观渐渐深入人心。工程技术的支持、多学科、各专业的合作是未来生态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生态自然观能够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成功营造一个生态良性和谐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亟待解决。随着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轨迹,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和发展进程,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不断加深认识和觉醒的过程。如何使设计既具艺术的感染力又具科学的合理性,成为生态设计的核心任务,工程技术的支持、多学科、各专业的合作是未来生态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傅伯杰,陈利顶.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4]骆天庆.近现代西方景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J].上海绿化,2001(2)

论文作者:张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近现代园林景观中的生态思想探究论文_张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