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导致劳动力“两极分化”现象_人力资本论文

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劳动力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6)03—0024—08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技能结构将会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高素质、高技术劳动者的就业比例将会增多,而低技能、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份额将会减少。但是,国外学者在研究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业结构和工资收入时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份额在逐渐增加,而中等技能劳动者就业份额反而在逐渐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劳动力(或就业)“极化”。

      目前学术界针对劳动力“极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偏向型技术进步角度认为劳动力极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1][2]。他们认为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机械化生产,将会逐渐代替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将会减少;与此同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快高技术劳动力对中低技术劳动力的替代。Acemogulu & Autor(2010)[3]对此进行解释,认为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是互补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带动低技术产业发展,因而会出现高、低技能行业就业份额增加而中等技能行业就业需求下降的趋势,使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向两端发生偏移。另一种是从工资的角度进行研究。如Auto et al.(2006)[4]研究发现,美国大约在1990年以后才出现劳动力“极化”现象,而在80年代工资和就业结构只是呈单调增长趋势[5]。但是,德国却在80年代就出现了就业极化现象[6]。同时,Goos et al.(2009)[7]利用欧盟1993-2006年劳动力调查数据发现欧盟在此期间高、中、低三类技能就业结构发生改变产生就业极化现象,此外他们还认为生产外包对就业结构的改变影响作用较小[5]。

      国内学者对劳动力“极化”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两种角度展开。首先是从偏向型技术角度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理。杨飞(2013)[8]、姚先国等(2005)[9]、宋冬林等(2010)[10]、成艾华(2012)等[11]、陆雪琴、文雁兵(2013)[12]、刘渝琳等(2014[13])等学者认为就业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即先进机器设备投入使用和高新技术知识运用会促进企业对不同技能型劳动力产生不同需求,使整个社会就业结构发生改变,以至于企业会提高对高技术、高素质劳动力需求而降低非技能劳动力需求,使我国产生技能型就业现象。其次是从对外贸易角度研究“极化”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极化,因此国际贸易是劳动力极化产生的次要原因[14]。虽然国际贸易导致了欧美国家劳动力极化现象的产生,但是对我国劳动力极化产生的影响较小。邵敏、刘重力(2010)[15]认为不同行业内的技术进步会导致行业内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不平等,同时行业内出口贸易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工资不平等程度,使行业更加偏向于技能型技术进步,进一步导致劳动力趋向于高技能行业就业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此外,吕世斌、张世伟(2015)利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发现我国存在就业极化现象,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就业份额与中等技术行业相比明显增加[16]。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劳动力“极化”现象研究已非常丰富,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行业技术进步的角度研究我国是否出现技能偏向,但对于我国劳动力“极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却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实证检验我国劳动力“极化”现象的存在性,并考察对外贸易、IT技术与劳动力“极化”之间的关系,从区域角度实证研究是否存在极化现象。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劳动力“极化”现象产生的作用机制分析;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第三部分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极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机理分析

      劳动力“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二是国际贸易和外包;三是产业结构升级。

      (一)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劳动力“极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Senftleben & Wielanddt(2012)[17]对德国劳动力就业的研究表明,计算机等IT技术会使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减少,使企业增加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促进管理方式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机器等设备的出现会使一些中等技能型行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代替其中一部分蓝领劳动者的工作,使企业降低了对他们工作技能的需求。简言之,技术进步是劳动力极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使他们就业机会减少[7][18]。而Autor & Dorn(2009)[19]研究了技术进步对服务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餐饮业、快递业等服务类低技能工作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和劳动素质要求较低,并且这类工作需要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同时,金融业、科研机构等高技能工作需要劳动者的决策、分析和判断能力,机器设备无法胜任此类工作,因而产生了高素质和低素质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加而中技能工作机会减少的现象。

      (二)国际贸易和外包

      国际贸易和外包是就业“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使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具有更大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生产中低端产品更具有优势。因此,当发达国家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品时会对本国的中低端产业造成冲击,抑制中低端行业发展而降低了企业对中等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就业极化现象。通过中国与美国贸易对比研究发现,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中低端产品造成美国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下降25%[20],从而阐释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产生劳动力极化现象的原因之一。Goos et al.(2009)[7]的研究表明生产外包对劳动力极化现象产生的影响与技术进步相比要小,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劳动力极化产生的原因。发达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将本国一些非核心、中低端技术行业(如IT资源外包、呼叫中心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虽然这样会降低母国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也会对本国中低端行业造成冲击而降低中等技能型人才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由于高技能行业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中等技术行业的一部分劳动者会向餐饮业、零售业等低技能行业流动,造成低技术行业劳动力供给相对增加。Oldenski(2014)[21]对美国职业数据的研究表明外包导致了美国中等技能工作机会和收入下降。

      (三)产业结构升级

      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与分散作用,实现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协调发展[22]。简言之,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而产业结构升级却是人力资本的物质保证。因此,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会推动某地区(或区域)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企业(或行业)增加对高素质、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需求,使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和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在整个社会的就业比重增加。陈建军、杨飞(2014)[23]认为高素质型人才的集聚会促进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产业结构转型速度的提高,而人力资本水平结构的提升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地区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4],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快、收入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等原因会吸引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流动,加快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速度而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22]。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

      基于上文的机理分析,本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极化的计量模型:

      

      (1)式中,i表示省区;t表示时间;j表示技能型劳动力;

表示常数项;

表示个体效应;

表示时间效应;

表示随机误差项;X表示影响高、低技能劳动力的一系列控制变量。labor表示高素质劳动力占比和低素质劳动力占比;fir表示产业结构升级;trade表示对外贸易;inter表示IT技术。交互项:fir×inter表示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对劳动力极化产生的影响;fir×trade表示产业结构升级与对外贸易共同作用对劳动力极化产生的影响。控制变量X包括专利patent、高技术资本capital、研发支出research和技术外溢tech。

      (二)变量说明

      1.劳动力极化(labor):“极化”现象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和技能结构向两极分化,而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可以近似衡量就业者技能结构,因此劳动力“极化”指标参考宁光杰(2008)[25]对企业高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划分,即用大学及以上学历受教育程度比例表示高技能劳动力,初中及以下学历受教育程度比例表示低技能劳动力。

      2.产业结构升级(fir):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知识化过渡,由“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变。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依据产业结构偏离度、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来衡量,本文认为以徐德云(2008)的产业结构升级测算公式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更具有说服力,即:

      

      (2)式中,y表示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L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指标[26]。产业结构指标L越接近3,则说明本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越高将进入信息化社会;若越接近2,则说明本地区产业结构正处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阶段。

      3.其他变量:①IT技术(inter):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转型速度,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和技能素质。本文将借鉴杨飞(2013)[8]和宁光杰(2008)[25]等学者的观点用互联网普及率表示IT技术。②对外贸易(trade):用各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③研发支出(research):用各地区新产品研发支出占地区研发总支出比重表示。④专利(patent):用各地区申请的专利数取对数表示。⑤高技术资本(capital):微电子设备是现代工业产业的核心,它的发展会推动我国工业逐渐向高技术行业转变,从而进一步改变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该指标借鉴吕世斌、张世伟(2015)[16]的研究用微电子设备比重表示,即各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微电子控制设备价值占生产经营设备总价比重。⑥技术外溢(tech):科技人员是知识、技术传播的媒介,然而科技人员的流动却促进了知识技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以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本文技术外溢指标用各地区高新技术行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表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计量分析结果

      为了考察产业结构升级是否能够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以及引致“极化”现象的机制,本文通过逐步回归法分别考察各个核心解释变量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与各个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对于劳动力技能的回归分析结果。具体采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随机效应回归等方法,虽然三种估计方法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只要模型估计结果显著,就可以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中的模型1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与高、低技能劳动力都呈正相关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高、低技术行业就业份额增加,引致我国出现劳动力“极化”现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人力资本作为基础,而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又推动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力的增加对我国劳动力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作用显著[27],即技术发明与创新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工业化经济向知识、资本型经济演变,发展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会增加高素质人才需求。同时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9.9%,比2013年30.1%下降0.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3年的38.5%增长到2014年的40.6%,增长了2.1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2013年就业人员比2012年分别增长6.1%和15.6%,而金融业仅增长1.91%。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已成为吸引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

      

      由表2和表3中的模型2可以发现,对外贸易与低技能劳动呈负相关,与高技能劳动呈正相关,并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贸易共同作用对低、高技能劳动影响也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且在1%水平下显著(模型3)。这一结论得到一些研究的证实,如Goos et al.(2009)[7]、Autor & Dorn(2013)[18]、Acemoglu & Auto(2010)[3]认为国际贸易和外包是发达国家产生劳动力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杨飞(2013)[14]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间贸易比南北贸易对劳动力极化影响作用更大。但是在本文实证分析中发现,对外贸易使我国就业结构呈高技能偏向型特点。在对外贸易中,我国进口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理念等,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推动产品的开发创新与更新换代。同时在出口贸易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压力会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此外,行业出口密集度的提高会使行业更加偏向技能型劳动力技术进步[15]。因此,进出口贸易可以促进企业增加对高技术、高素质劳动力需求而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以及通过不断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调整优化。

      由模型4和模型5可以发现,互联网的普及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共同作用对低技能劳动和高技能劳动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并且都在1%水平显著。这是因为IT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会逐渐使业务流程、生产工艺及办公程序向自动化趋势发展,加快了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引致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减少,使文员、部分管理人员和蓝领就业人数下降[25]。与此同时,现如今已进入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社会,加强了企业对劳动力工作技能的要求,使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受到良好高等教育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环境的改变和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从而使企业对具有经营管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变化会改变社会就业结构和企业劳动力结构,使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

      

      (二)基于区域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从区域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极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由表4实证结果看出: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低、高技能劳动力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下显著,呈高技能偏向型;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都呈正相关关系,分别在1%和在10%水平下显著,出现劳动力“极化”现象;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高、低技能劳动力都呈负相关且作用效果不显著。

      各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的差异会造成不同区域对劳动技能产生不同需求。从区域层面看,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大量的高技术、高素质劳动力,而中西部地区则是中低技术劳动力,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因人力资本差异而导致发展速度不同。东部地区以优越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平台而聚集着丰富的技能型人才,正在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东部地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演变,会增加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而降低对低素质人才需求,呈现高技能偏向型特征。

      

      中部地区承接着由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落后产业和技术设备,同时凭借自身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使高素质人才就业份额逐渐增加。同时,中部地区承接的可能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吸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行业逐渐转移,从而为低素质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企业增加对低素质劳动力需求。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和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外流严重,这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缺乏物质和人力资本基础。东部地区凭借其经济优势吸纳了西部地区大量的中高技术人员,形成了人才流动的“逆梯度流”趋势[28],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数据,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4亿人,其中东部地区流入人口占总流动人口比例为90.5%,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是2.4%和7.1%;人口流出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地区,所占比例为71.07%。由此可见,人口流动为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基础,推动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又阻碍了流出地经济发展,使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速度滞后于东部地区并拉大与其差距。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2001-2012年省际数据为样本,分别以高、低技能型劳动力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我国劳动力“极化”现象的存在性。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整个社会就业结构和劳动力质量向两端发生偏移,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其次,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而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特点,其中,东部地区是一种高技能偏向型,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而西部地区则是非技能型特点。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外贸易也会改变整个社会对不同劳动力素质的需求,增加高素质人才需求而降低低素质人才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下:一是人力资本政策方面。首先,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加大对教育基础的投资,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政策;同时,通过以企业为依托,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转型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人才流动限制,建立一般型、专业型和企业家型多层次的人力资本市场,促进各类型人才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以满足各区域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需求。最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除行业工资收入垄断,建立工资激励制度和不同技能型人才工资收入分配机制,以激发人力资本创造力和推动产业结构可持续优化升级。二是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完善法律法规、税收优惠及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等措施,通过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改善而推动我国在技术、工艺和机器设备等方面更新换代;同时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带动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依靠技术进步,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优势而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通过“一带一路”促进区域间技术、资本和人才流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以打破各地区产业结构同质性特点,使各地区在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

标签:;  ;  ;  

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导致劳动力“两极分化”现象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