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文 胡玉荣 云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定了广大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办好学校思政课意义重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从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广大师生。学校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领域,关涉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大问题,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所以,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对于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凝聚人心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思政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强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真正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战略、服务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照学生,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2016年新修订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中明确铜陵河段在稳定现状河势的基础上,实施洪水疏导为治理方向的南夹江裁弯工程,缩短南夹江的防洪战线,减轻无为大堤的防洪压力,推荐裁弯方案为南夹江近期河道整治方案。崩岸治理工程的实施将填补险工段护岸工程的空白点和薄弱点,有利于形成统一完整的防洪体系,对提高本河段防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是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方面的具体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
“三个文化”是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其中,“三个文化”是思政课重要的内容来源,这“三个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充分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是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
通过设计合理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可使整个系统实现集中决策下的总利润,且各决策主体的利润不低于其分散决策的利润,即产品供应链利润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利润均不低于其分散决策下的利润,实现整体利益协调。
坚定办好学校思政课的信心。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我们有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具备了开展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利条件,也积累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也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也有足够的能力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标签:思政课论文; 立德树人论文; 根本任务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云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