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印比较看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印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5)05-0186-04
中国和印度均是发展中国家,既是邻国,又都是人口大国,还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所以两国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的经济模式却有所不同。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常对两国进行各种各样的对比研究。西方学术界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利用外资拉动经济增长,发展后劲将不如鼓励本国企业与国际竞争的印度。虽然印度目前没有超越中国,但它在一些关键性领域正在超越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笔者虽然不完全赞成这种观点,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改革以来,印度在许多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服务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本文拟从中印比较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做一理论辨析。
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于世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赶超理论,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必须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和印度自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增长都很快,但中国比印度更快。近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约为8%,而印度为6%。2001年,中国GDP为11600亿美元,而同期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1](P5)。在两国独立和建国初期,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印度,1950年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0美元,中国仅为70美元,中国为印度的二分之一[2](P327)。此后,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快于印度。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已达1.4万亿元,国民收入达1.17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953—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6.1%,1979—1988年每年平均增长9.6%。而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1951年度的952.3亿卢比增至1978—1979年度的8505亿卢比,1987—1988年度增至31700亿卢比。按不变价格计算,1950—1980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3.5%,1981—1988年平均增长率为5.2%[2](P329)。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1997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00美元,印度为1400美元,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1](P5)。中国二十多年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制造业贡献最大,制造业产值超过GDP的三分之一,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从1980年到1998年,在改革开放引领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仍高达12.65%,比同期GDP增长率仍高出2.7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据统计,我国近百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世界第四位。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而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个国家经济的进步除了体现在总量的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于结构的变化上。2000年,印度的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比重为51%;第一产业占25%;第二产业占24%[1](P25)。其产业排列顺序是“三、一、二”。在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软件产业。高等教育的发达,使印度在以软件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某些服务业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2002年,印度软件业产值达124亿美元,其中出口达95亿美元,占印度总出口额的20%。软件业已成为印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印度政府的计划,到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预计将达到500亿美元。正如印度人所说的,印度虽然在发展制造业方面没有能够成为一只“老虎”,但是它将努力使自己成为服务业的“老虎”。
相比而言,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是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3%;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6%。正因为如此,有些西方媒体认为,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加工厂”的话,那么印度则是“世界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吗?不否认,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来看,是有这种可能。但冷静思考一下,这种观点令人质疑。
中国是否是“世界工厂”?所谓世界工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一批企业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能力、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等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行业的前列,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并且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目前中国只是在一些劳动密集领域以及部分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领域成为世界的重要生产基地。从总体上讲,中国还远远没有成为世界工厂,这只是我们未来、从现在起所要追求的目标。中国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对于中国已为世界工厂的流行说法,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中国只是世界工厂的一个车间,这个工厂已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从日本连到韩国、从韩国连到中国、从中国连到马来西亚,甚至其他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三分之一多一点,总价值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尽管如此,我国的总量也仅占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与第一位比相差很远。同时,我国的工业制造附加值比较低,指数为26%,一般发达国家都达到40%~50%。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份额仅在5%左右。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另外,我国的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品牌,也没有能够撑得起来的大企业集团。而印度却有一批国际知名的私人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第一批财团就已在英国殖民统治的条件下形成。印度独立后,其大财团在政府的一面扶植和一面限制的条件下发展,经济效益比国营企业好。实行改革以来,由于能进入重工业、基础工业以及电信等尖端技术部门,加上钢铁、水泥等商品价格放开,私人企业发展更为迅速。1997—1998年度最大的20家财团的313家公司资产总和已达19995.43亿卢比,与236家国有企业的资产相差无几[3](P71)。印度的老财团主要有安巴尼、塔塔、比尔拉等。一批新财团又正在兴起,又涌现出被视为印度的比尔·盖茨的印度首富即维普罗技术公司董事长阿齐姆·普蕾姆吉、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主席NR·纳拉亚纳·默赛等新富。安巴尼财团的里拉安斯工业公司是印度最大的私营公司,也是唯一被联合国贸发会议列入五十家大跨国公司名册中的印度公司。正如印度信贷评定与投资服务公司总裁拉维·莫汉所说:“在每一个行业,印度排名前两三位的公司都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相比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才是第一代,最多有二十来年的历史。而国民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要依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只有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和印度同是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姑且不论中国是否已经是“世界工厂”。关键问题是,中国能否只靠低端产品的制造来实现整个国家的腾飞做世界工厂?笔者认为,中国和印度国情不同,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固然不同,但其共性都是人口多、底子薄。所以,二者不可能只用一条腿走路。就中国来说,根据国情发展制造业,对扩大出口、增加就业起了重大作用。但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数量相当大,未来我国不可能在低端产品数量上再有成倍的增长,而主要是依靠产品性能的提高、内涵技术的提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技术,技术含量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装备制造业上。但从长远看,服务业无疑是世界经济的强势领域,是投入少、收益高、无污染、不消耗资源的“优质经济”的代表。因此,中国不仅要创造条件做“世界工厂”,而且要努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中国不仅要做“世界工厂”,而且要做“世界办公室”。一个国家的发展,通常是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张。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脑力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高科技行业,它既能够吸收较多的人员就业,同时又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来。这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二、中国拥有较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能源、运输、交通和电信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是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建国以来,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取得了很大成就。到2001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8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公路里程增加到17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高速公路已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155万公里;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目前,固定电话用户已突破2亿户,移动电话也已接近2亿户,均居世界第一位[4](P33)。而印度虽说铁路网总长居世界第二位,但现代化的程度落后于许多国家;与铁路相对照,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而公路损坏又严重。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同时,每百名印度人中只有2部电话,电力存在着20%—30%的缺口,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进而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另外,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成就巨大。2002年中国全年实际吸收外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已连续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首位。目前,全球最大的五百家跨国公司中,已有四百多家在华设立了企业。据统计,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而印度自1949—1997年3月止,从国外得到的经济援助总额共计1380.91亿美元[3](P148)。相对而言,中国利用外资总量大,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印度具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健全的法律体系。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账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银行资产中仅有大约10%属于不良贷款;现在有了大概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印度最早有二十三个证券交易市场,其中最大的是孟买的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运转,所有的交易市场已经联网,交易场所已经取消,大家只需要在终端进行交易。它的资本市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监管制度非常严格,现在有五千多家上市公司,是中国的5倍。另外,印度有近二百年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逐步建立了包括私有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媒体监督等法律体系。亚洲里昂证券公司2000年对全球二十五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作的调查表明,印度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排名第六,而中国仅名列第十九位,这是经济发展最有利的软环境。相比之下,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才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配套的金融体制和法律保障。近些年才开始着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和有关的法律体系。
由此可见,中国在现代经济的“硬件”方面出色,印度则拥有较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法律体系等现代经济的“软件”。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现代经济的“硬件”和“软件”孰轻孰重?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认为:“印度本土的企业家借助其国内高效率的银行和资本市场,在长期内最终可能推动印度的经济超越中国。”这一点并不是危言耸听。
诚然,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拥有较高水平的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这无疑会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中国在中共十四大上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不可能建立起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因此,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中国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利用率低。据美国经济和政策改革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为5%~6%,但投资额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中国的增长率虽然要比印度高一两个百分点,但投资额却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这说明印度资金利用得更好。有专家打比方说,中国是每年投入四十美元挣七美元,而印度则是每年投入二十四美元挣六美元。这个比较揭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很多钱都浪费了。二是金融领域大幅度落后,呆坏账多。印度银行的坏账比中国低一半。印度银行则相对健全,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而且金融的体制基础较完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和印度相比,中国银行体制仍有不少问题,还有很多地方急需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注重投资的质量、减少银行的呆坏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两会”答记者问中,特别把“金融改革”比喻为“一场不能输的实践”,足见问题的严重性。三是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法律体系急需完善。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发展很快,但非常缺乏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的世界级私营企业。而法律体系的基本健全再加上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使印度拥有一个更利于本土私营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并造就了一批堪与欧美大公司竞争、从事最尖端的知识型产业的企业,如软件业巨头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和维普罗公司(Wipro),制药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兰巴克西公司(Ranbaxy)和雷迪博士实验室(DrReddysLabs)等等。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二百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十三家上榜,而中国仅有四家,而且都在香港。
从目前两个国家的发展来看,中国可以说是“硬件”领先,而印度是“软件”领先。长期来说,“软件”大国的发展后劲会更足,因为“硬件”是来自于“软件”的。这里的“软件”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广义的制度、文化。所以,虽然现在是以低成本吸引外资涌入,但是当制造业转移实现的时候,中国也将必须逐步走出低水平竞争的态势,在已经打好的“硬件基础”上发展良好的“软件”。中国只有在继续保持自己特色优势的前提下,借鉴印度优秀的发展经验,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软环境,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反思过去,借鉴他山之石,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抓住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经济得到了发展;而印度在90年代则抓住了信息产业兴起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应该说,两国的起点各有千秋,也都有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两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头等任务是继续加快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改革以来,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服务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印度的经济发展,借鉴其优秀的发展经验,并争取与印度进行经济合作,从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印两国的互补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