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教育的价值实现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教育的价值实现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教育的价值实现

胡丽娜 谭 仪 彭帝娜 王 慈 陈禅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 近年来,一些乡村青少年家国情怀趋淡。将红色基因有机渗入教育教学,是传送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素材、增强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德育工作中,需适应时代发展主旋律,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红色血脉,坚定中华儿女的理想和信仰。与此同时,进一步把握创新育人发展主旋律,打造传承主阵地、丰富传承形式、创新传承途径,必将凝聚为巨大的教育力量,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

关键词: 红色基因 乡村教育 德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提炼出来的优秀精华,承载了乡村主流价值观形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挖掘乡村红色资源,研究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对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切实培养乡村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习总书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指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一些乡村青少年的相关表现

乡村青少年的红色情怀主要指乡村青少年对红色基因的物质、文化艺术和精神三大层面的认同及青少年对个人、社会、国家的爱与责任。在大数据时代下,大部分乡村青年能够接受基础教育,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这些都促进了乡村青少年红色情怀的自然形成和发展。在紧随城市化教育的同时,微文化凭借其裂变式信息扩散方式、渗透性价值传导和交互式信息反馈,冲击着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新兴文化[1]。在“微”文化的背景下,给农村青少年红色基因教育带来冲击的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子系统包括CPU子系统和FPGA子系统,其中CPU子系统包括处理器、人机交互、进行工作状态检测输出的看门狗和电源部分等;FPGA子系统包括FPGA部分、报警部分、人机交互和电源部分等。

1.教育氛围不浓。

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思潮中,“红色基因”从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时代的产物。红色基因会因历史时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必将影响当下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方向。一些乡镇教育和乡村微型学校,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流于表面教育,未能真正融入教育教学。

2.价值观功利化。

红色基因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依据它的双重属性兼顾其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2]。一方面,乡村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当下一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化价值观产生分歧;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原本应有的“红色基因代代传”的价值认同感,被功利化价值感所侵蚀,妨碍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展。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现转载如下。

3.课程靠向升学考试。

红色基因渗透乡村教育教学,需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秉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准则,切实增强广大农村青少年的红色文化自信,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建设美丽乡村等具有巨大作用,并促使其朝着新时代下的美好生活奋斗不息、砥砺前行。

对真相的大规模担忧始于2016年,人们对事件所产生的情绪超过了事实本身。于是兰德发起了一项开创性研究工作,以探索事实和基于事实的分析在美国公共生活中日渐衰弱的作用。研究提出了四个趋势:对事实和数据的解读越来越不一致;事实和观点经常被混为一谈;网络上传播的个人看法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信任危机,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以往受人尊重的信息来源机构。

二、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教育的德育价值

在乡村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由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不做课堂的主导者,而为学生的引导者,通过讲授伟大的革命英雄人物事件,将红色基因有机渗透到乡村学校德育工作中,创设红色教育元认知环境,使学生管理由“他控”转变为“自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将理论的思想认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指南。

刘志武嘿嘿一笑说:“小丫头,有许多美女都暗恋我们的秦队,但是都没戏,你别想啊,不如晚上我请你去看电影好了。”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殷殷嘱托和切切期望[4]。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发挥政治育人功能,要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内渗,又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使爱国情怀融入血脉、浸入心扉。在乡村教育中要创造红色教育元认知环境,完成由革命精神转变为物质力量;并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促使受教育主体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思想熏陶,感化于心、提高思想认知、激发情感共鸣,最终促进广大青少年由“内化于心”转变为“外化于行”,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价值观。

1.为德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红色资源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来源于特定的革命主体和特定的革命行动的革命性资源[6],是红色基因的核心载体。全方位挖掘和利用乡村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进行继承型与选择型相结合、外延型与攀升型相统一的整合,融入乡村教育体系,才能让红色基因外化于形,固化于制,代代相传。

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一些乡村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淡薄、乡土自信缺乏等问题。红色基因蕴涵的德育作用,对青少年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立足乡村教育、融入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既是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经之路,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修之课。

2.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之间合作,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情境,针对教材、课程、学生,通过“学案”这一载体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及课前预习或布置作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小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围绕知识点组织课堂教学、课内探究、完成针对性练习并及时反思、合作交流讨论,寻找利用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

3.增强乡村红色文化自信。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乡村具体化、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中国乡村红色文化历史悠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红色革命斗争中曾以乡村为立党之根,乡村作为滋长、繁衍武装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蕴含无限的红色基因。增强乡村红色文化自信是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要努力将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有机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3]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途径。但热衷于升学考试的课程安排,使乡村教育中“教育离农”表现尤为明显,红色基因未进入一些乡村学校制度建设中。狭窄的教育格局,让一些乡村青少年难以形成宽广的胸襟。

三、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教育的实现路径

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是青少年红色基因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乡村红色基因培育的主要渠道。针对红色基因与乡村教育的有机融入,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应当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深入学习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5]的重要指示。全方位挖掘乡村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内涵与表现形式,进而创新红色基因教育发展途径,形成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创新“三元”有机体制,促使青少年自觉扛起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的历史重任。

1.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阵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表明营造红色育人氛围、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必将发挥筑魂育人的教育力量,书写中国教育事业的璀璨华章。近年来,将红色基因有机渗透教育教学已成为彰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底色和增强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当前,乡村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效,积极引导学生从认识到认知、从抽象到具象、从外围到内渗,内涵于心、外导于行,将红色基因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一是挖掘物质形态的乡村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外化于形。规划整合乡村红色旧居、红色遗址遗物,建设党史国史陈列馆、红色革命纪念馆,打造乡村青少年德育“第二课堂”。二是革新非物质形态的学校德育体系,将红色基因固化于制。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作为学校德育方向,将红色基因导入学校德育教育系统、植入学生多元课程编制,“螺旋式”和“直线式”相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他控”元认知德育教育。

2.转化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传承形式。

红色基因依托红色环境的培育,红色环境归根于红色资源的供给。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教育功能,意味着将红色资源多元转化,有机嵌入乡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实化于行。

一要开展红色研学,自主营建红色环境:开设红色阅读书屋,大量增置红色书籍,以读物的形式将红色基因渗透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立红色文艺团体,将红色基因艺体化;举办红色主题征文、创编红色经典剧作,不断加强红色基因传承,鞭策学生真正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二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观形态的集中体现,是青少年践行红色基因思想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寻访红色革命人物、展开红色志愿服务,使青少年真实感受红色精神与红色文化的魅力,完成对红色基因元认知的“自控”转化,将红色基因实化于行。

3.外延红色资源,创新红色基因传承途径。

红色基因深蕴于红色文化之中,广开门路、打造和创新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基因传播渠道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第一,创建红色宣传网站。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进程中,聚焦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红色基因的要素融入网络载体,提高红色基因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第二,开设Online图书馆。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运营“红色基因”专题数据书库,使红色资源以电子形式活络起来。第三,组建红色宣讲团队。教师和学生自主创建宣讲队伍,利用广播、班会等平台宣讲红人红事、发扬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亲和化、可触摸。

综上所述,积极搭建红色教育平台,将红色基因与乡村德育有机融合,通过挖掘、转化、外延红色资源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所需的红色基因,借以不断发展乡村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同时增强农村青少年的本土红色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陈端春,王方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党史教育价值及实现——以井冈山地区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03-106.

[2]韩丽雯.红色文化的渊源与价值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0):57-61.

[3]白瑞.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4]孙官玺.确保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J].政工学刊,2016(12).

[5]王婷,李景平.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力量[J].继续教育研究,2017(7):41-45.

[6]张排房.红色资源的审视与挖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1):47-48.

[7]周晓岩.红色基因: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源[N].人民武警报,2018-05-20(003).

基金项目: 2018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湖南乡村教育的红色基因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8(1136),项目指导老师:陈阳,项目主持:胡丽娜。

标签:;  ;  ;  ;  

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教育的价值实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