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内五科 珠海 5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尿储留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142例需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住院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71例)和观察组(71例),观察组常规操作,干预组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能及时尽早排尿,减低术后尿储留的发生率(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尿储留的发生率,临床应加予关注。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全脑血管造影术;尿储留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31-0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最通用、最常见、最具推广价值的“金标准”,也是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前提和基础【1】。脑血管造影是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血管内,使其脑血管系统显影的一种X线投影检查技术。CT和MRI虽然普及,但是他们无法全面、动态、清晰地了解血管的形态学变化,如走形、分布、移位、粗细及循环时间的变化等。最终确定病灶是血管本身,还是颅内其他部位引起的血管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2】。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非常复杂,而脑血管造影术为有创检查,术后常会出现尿储留的现象,本研究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术后尿储留发生率的影响,对脑血管造影术早期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促使术后患者早期能及时排尿,显著减低术后尿储留的发生率。通过对我科2013年11月—2015年8月间142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采取早期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42例患者中,男86例,女56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59.5岁;按照住院先后分为干预组71例,观察组71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术前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介绍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手术的方法、术前准备的内容及重要性,术中需要配合的地方,术后肢体制动的必要性及期间可能发生尿储留及预防方法。②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习惯及性格,重点介绍术后未发生尿储留的成功例子,有条件者可请康复患者以亲身经历讲解手术过程和感受,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治疗。③功能锻炼: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会阴部肌肉锻炼,并指导患者模拟床上大小便,并告知患者只要术前充分训练,可减少术后卧床期间尿储留的发生率。④术后早期采取系统化干预措施:术后安返病房后指导患者多饮温开水,促使造影剂的排泄,同时强调及时排尿的重要性,强化预防尿储留的相关知识,给予患者一定可以自行排尿的心理暗示。术后发生尿储留时,让患者听流水声、轻柔患者下腹部,患者排尿时用屏风遮挡,臀下垫便盆予温水冲洗会阴部、开塞露纳肛、吴茱萸热敷腹部、红外线灯照射腹部等。诱导排尿失败后给予留置尿管,术后24小时拔除。
1.3观察指标
1.3.1能及时自行排尿,有无术后尿储留的评定。术后能很好自行排尿的为I级;有轻度障碍,但能通过处理,如听流水声、吴茱萸热敷等能顺利排尿的为II级;经过处理仍不能自行排尿需要留置尿管者为III级。
1.3.2比较患者满意度。
2结果
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术前心理状态等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1为干预组造影术后尿储留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表2为早期护理干预的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此措施深受患者欢迎。
3.讨论
3.1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尿储留的发生率 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尿储留需导尿的病人8例,干预组1例,显著优于对照组,可避免病人因尿储留需留置尿管导致的不适。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患者需大量饮水以排出体内的造影剂,而术后体位的要求使病人无法正常如厕排尿,使病人感到紧张及焦虑。因此,通过护理人员术前术后制定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性的一系列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对疾病有了清楚地认识,能及早主动参与,明显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尿储留的发生率。
3.2早期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满意度 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讲解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前准备及术后康复知识,不断细化护理流程,促进护患交流与沟通,满足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表2结果证实了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娄丽,黄叶莉,张燕群等,肺栓塞患者16层螺旋CT检查时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6,,2(8);2127.
[2]贾建平,陈生弟等,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第7版
论文作者:吴玉媚,罗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脑血管论文; 造影论文; 发生率论文; 造影术论文; 术前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