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热烈祝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全会论文,三中论文,热烈祝贺论文,努力奋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秋风送爽,金色满园。国庆刚过,又传喜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是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跨世纪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江泽民总书记在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前深入考察了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农村,并就促进农业发展,做好农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必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我们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不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民,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要想办好中国的事情,首先必须把农村的事情办好。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什么时候我们党能够清醒地认识并自觉地做好农村工作,我们的事业就得到顺利发展;什么时候不能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挫折。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农村社会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十五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根据农村形势的发展,为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政策和措施。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刻,专门就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重大《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握形势的高瞻远瞩和驾驭全局的远见卓识,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光辉历程。波澜壮阔的改革从农村率先取得突破,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的面貌,而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决定》高度概括了二十年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即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必须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些宝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最根本的经验。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转变都面临着艰难的攻坚任务,遇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村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我们还面对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着眼大局,统筹兼顾,更加重视和切实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就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对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和实现二○一○年远景目标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农村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已被实践证明是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家庭经营加上以集体统一经营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一条是不搞土地私有,一条是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要确保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让农民获得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非常明确,就是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对于违背政策缩短土地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多留机动地、搞高价发包、强制农户转让土地使用权等错误做法,必须坚决纠正。
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决定》确定的目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生产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要鼓励开展产业化经营和发展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乡镇企业的改革,要着眼于从整体上提高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的优势,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农村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有利于农民当家作主的好方法、好经验,发展基层民主,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阶段,必须在依靠科学技术上下真功夫,扎扎实实地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着眼于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多渠道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提高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立足于现有耕地的保护和改造,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从今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坚决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兴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并大力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切实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这是我党农村工作的成功法宝。在农村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对待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引导。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总结和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引导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民工作的方法,使他们在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发挥好骨干作用。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好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二十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邓小平理论及时为我们拨开迷雾,引导人们冲破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不断开辟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新境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强大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认真学好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和农村特点,深刻理解和掌握《决定》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和作出的战略部署,努力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跨世纪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农村改革论文; 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