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动力探析_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动力探析_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的动因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人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反映出需要→劳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具有旧经济体制所没有的活力,就在于它肯定了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和个人的需要。

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应当说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的一个问题,而经济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内在根据和源泉,所以应追寻。

人的需要是经济活动的最终动因。首先,经济活动总是根据人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自愿结成一定的劳动集体。在私有制经济中,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完善更是以追求赤裸裸的个人需要为出发点,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占有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广大生产者的需要,前者以后者作为自己的手段。可见,经济组织的形成到逐步完善,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强制的,都源于人的需要。其次,经济活动所面对的总是能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对象。凡是能构成经济活动对象的,其中都包含着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正是需要使人同自然、人与人联系起来,并使它们成为经济活动的对象。再次,经济活动创造的总是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产物。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产品,满足一定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过程……是制造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8页)

人的需要作为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因,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天然必然性”或“内在必然性”。对于现实的、具有多方面需要的个人来说,不为满足自身的一定需要而进行的劳动是无法忍受的劳动;即使最没有自由的奴隶的劳动也以满足其生存的最低需要为前提。同样,要求一个人离开其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也是不可思议的。劳动越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越是合乎人的目的,就越能引起劳动者的兴趣;相反,劳动越是背离人的需要,就越会挫伤或减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热情。按照人的本能来说,从需要到劳动创造的转化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有不能转化或不能完全转化的情况,这要找寻到人类对自身需要的态度上。人类对自身的需要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对自身需要的肯定,另一种态度是对自身需要的否定,如中国封建社会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个人的一切内在冲动都融化为无知无欲无为而又自足自慰自乐的宁静心态。这两种态度所导致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是动因的高涨,因而人的创造本能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一个是动因的抑制,从而使人的创造才能不能或很难得到发挥,社会经济启动乏力。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承认人的需要的自在性、正当性、合理性,并激励人们去不断实现这些需要,社会才可能兴旺发达,充满活力。私有制代替原始公有制,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尤其当私有财产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以后,社会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因为,当“我的财产”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时,这就意味着我拥有了某种属于我个人的权利,意味着我的个人需要被公开承认。古希腊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将私有财产法律化,由此,古希腊人就把自己追求个人财富的行为变成了一种公开的、合理的,应该受到赞美而不是受到谴责的光荣事业。对私有财产的永无满足的贪欲,成为推动他们去不断创造新世界的内在动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正是靠着满足私欲的冲动才获得了经济的较大发展。然而,其经济发展的不足或乏力,原因亦在这种私欲满足程度的极其有限。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只是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其个人需要从根本上被抹煞和剥夺了。奴隶主为了使奴隶能够继续为他们劳动,只用少得可怜的一部分生活资料来满足奴隶的生存需要。奴隶们无论如何劳动,也绝不可能获得比维持简单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更多的东西,所以,劳动的主体——奴隶对劳动毫无兴趣。相形之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人的需要的实现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农民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是依靠对土地的占有,并借助于超经济强制,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对人的需要束缚的一定程度的解除,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必然性前提。然而封建制本身所造成的种种障碍,又决定了其发展的迟滞和最终的衰亡。阻止人类欲求的社会因素是反人类进步的,因而最终也将被历史所抛弃。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是人类历史更重大的进步,“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究竟是什么使资本主义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关键在于资本主义比过去一切时代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的需要这一动因。资本主义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商品交换正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需要或目的才得以进行的。产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以取得交换价值为目的,在交换中满足人们互利性的需要。所以,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商品经济的形成与不断发展正是在个人内在需要的激发下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成为商品,尤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极大地激发了人的需要这一动因,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首先,资本主义把劳动力变成商品,这就公开承认了劳动者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的个人需要。资本主义打破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把农民变成了具有双重自由的人格:一是自由的人身,二是自由得一无所有,从而使他们从土地和地主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可以按等价交换原则在市场上与资本家进行自由交换。这种交换自由的投射必然是个人内在需要的被承认和被肯定。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标示着个性的解放,焕发起劳动者充分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工人的劳动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力的交换,工人从资本家那里获得了自身的一定的价值。随着工人劳动强度及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也随之提高,工人所创造的利益与自身所得是紧密相联的(尽管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工人劳动一天,得一天工资,劳动一个月得一个月的工资;劳动能力强的工人或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人拿的工资多,相反,劳动能力弱的工人或没有技术的粗工拿的工资少。显然,同以往的剥削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的剥削具有明显的隐藏性。而这种隐藏性却是以承认、肯定并一定程度上满足工人的需要为前提的。当然,资本主义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因而对人的内在需要这一动因的激发也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就曾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异化即人的需要被扼杀的情况,指出“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8页)。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不仅不应限制和扼杀人的需要,而且应该是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泛的范围内激发与增进人的需要。马克思在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人的需要的扼杀以后,接着指出,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即是对自身需要的全面肯定和发展。他说:“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同上书,第132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高的效率,就在于它能更有效地激发人的需要这一动因。这是问题的本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否定劳动力个人所有权,漠视个人利益,试图越过独立劳动力所有者的发展阶段,直接调动人们对社会的积极性,直接培养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新人。其结果是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出现了劳动萎缩现象。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初期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失误,转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时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列宁全集》第33卷,第39页、51页)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也强调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集》第1卷,第136页)社会主义建立初期,曾经依靠公平原则激发起劳动者的空前热情,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初步恢复,优先注重平均主义公平目标的选择,便不能继续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为个人努力与报酬的长期脱节必然会弱化人们的劳动热情,个人需要这一动因由于没有诱因的引导而无法得到激发:一方面,每个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大体上可以维持和保证;另一方面,个人努力的效果极其微弱,与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没有多大关系。无可奈何的满足和无法致富的既定局面,使劳动者缺乏劳动热情和兴趣,因而必然造成社会经济的萎缩。

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致力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充分肯定并激发了人的需要这一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创造这样一种机制或环境,即不同组织中的劳动者在从事劳动时;既能够有利于达到组织的目标,又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个人的需要,从而使劳动行为成为具有自觉性的自主创造活动。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亦愈深刻。我们不仅承认个人利益、个人需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且将满足人的需要确立为生产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一条重要标准。显然,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那么,生产力是什么?直接地说,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说到底,不过是人们由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决定和驱动,满足这些需要的必然或一般的方式。所以,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因此,如果人的内在需要被否定或压抑,生产力就不能或很难由可能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因此,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必然内在地隐含着对人们自在需要的正视和肯定。农村和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就是在实践中承认人的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地引导和利用,使这一动因得以激发,直接转化为劳动创造的动力。而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更是明确确认了人的需要的地位并将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动因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产品与需要直接碰撞以衡量产品经济效益的场所;市场就是一条杠杆,起着调节生产和需要之间关系的作用。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根据市场信息反馈调节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国家则从宏观上根据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统计、预算及其规划,指导企业和个人的生产活动,运用经济杠杆加以调节和控制。同时,作为市场的主体又必然是独立平等和多元的,因为一切产品都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商品的交换要以商品持有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出现在市场上,即他对商品具有支配权,商品买卖能否成交,只取决于他自己的自由意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内含的主体多元性和独立平等性与正视、肯定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及内在必然性是一致的。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主体是一元(国家)还是多元(企业和个人),其经济实践后果是绝然不同的。在前一种状态下,无数企业和个人只能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这种依附和依赖不可能产生出主体性。因此,驱动整个经济运行的动因主要来自经济以外的行政命令和思想动员。这种外在动因虽然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但由于企业和个人的内在需要、物质利益被忽视,这种效果难以持久,更无法把千千万万人的潜力真正发动起来。在后一种状态下,社会经济的动因就是无数企业和个人追求自身多方面需要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始终存在着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又使这种追求和努力成为持久不息的动因。这种动因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是自觉争取的,而不是靠强制力量推行的。因此抓住人的需要这一动因就是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正确有效地引导和激发这一动因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活力之源。

标签:;  ;  ;  ;  

经济发展动力探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