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管理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个性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校从1997年开始,开展了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创造个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它牵涉面广,相关因素多。不仅需要校长对教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必要支持,更需要校长从转变观念、更新方法和完善制度等方面研究新情况,作出新决策。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组织和领导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所采取的主要管理对策有:
一、更新教育观念,善待每个学生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教过的学生中,一些原认为“优秀”、“冒尖”的学生长大后却并无多大建树,而不少成绩平平,“调皮捣蛋”,甚至表现“较差”的学生长大后却颇有出息。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的成才,虽与机遇、天资、勤奋等条件有关,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型学生的个性较诙谐,常有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举止,对新事物十分敏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了解分析每个学生情况,以创造意识和发展眼光,善待各类学生,因材旋教,以促进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
1、改革旧常规,善待“调皮生”。调皮的学生自主人格突出, 思维不受已经学过的规则、知识的限制,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态度直率、坦然,时而表现出格,比较自由散漫,甚至对老师不顺从,不尊重,在大家的眼中是“表现较差”的学生。平时常表现出不愿受学校各项常规的限制和约束,当老师要求这样做时,他却偏偏喜欢那样做;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回答却往往远离了“标准答案”;当老师急于教完大量教案中备好的内容时,他却“不识时务”地多次“打岔”,发表自己的“怪论”。然而正是这些淘气、顽皮、好奇、好动不拘小节的学生,可能蕴藏了巨大的创造潜在能力,他们的“违规”表现往往是比较聪明且富有较强创造个性的潜在反映。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书本上的现成答案,敢于离经叛道,敢于突破旧的知识领域和常规体系的樊篱,是竞争者极其可贵的一种心理品质,也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教师应珍视他们,善待他们,只要不违背道德规范,不碍健康,教师不应过多干预,管得过死,而应鼓励他们自主、自由地发展个性。因此,要转变以往上课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旧常规,营造一种宽松、自由、亲切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对别人的现成结论不轻信,对事物持怀疑求索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讲课时忌满堂灌、忌照本宣科、忌向学生泼冷水,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堂上允许学生举手插话、提问;学生讨论时提倡七嘴八舌、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完成作业时鼓励不同理解、不同方法、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总之,必须避免用传统的固定的眼光看待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学生,以免压抑人才,埋没人才,贻误我们的下一代。
2、不求全责备,善待“偏科生”。教师往往用一个固定的尺度、 框框去衡量学生,要求他们全面发展,十全十美。但这样的“好学生”古今中外毕竟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部分学生甚至明显偏科,离“全面发展”相距甚远。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一些偏科生却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创造才能。例如,郭沫若、吴晗在中小学时代都是偏科生,但他们却成为斐声国内外的大文豪、大历史学家。其实,所谓“全才”世界罕见,只有善于扬长,才可能在某方面做出超乎常人的贡献。故教师千万不能轻易挫伤偏科生的锐气,扼杀他们的创造才能。对待这些学生的正确态度是,坚持“合格+特长”的方向,尊重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能力,理解他们的情感,不求人人各科全优,鼓励人人扬长避短。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又要创造条件,探索方法,并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让他们充分施展创造才华,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使他们的创造个性在自己偏爱的领域里得到更充分自由的发展。所以,在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中,既要表彰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也要提倡单项竞赛,激励人人争当单项“积极分子”、“小小发明家”、“创造小能手”、“制作小巧手”等,以激励全体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茁壮成长。
3、承认个性差异,善待“后进生”。 热爱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是为人师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尤其是要喜欢那些“不惹人喜欢”的“后进生”更不容易。现代创造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这里当然亦包括“后进生”。事实上这批学生中的多数是富有创造性的孩子,这点在他们下课时玩自己发明的五花八门的游戏时表现得尤为清楚。后进生情感特征与一般学生不同,由于他们曾经受过较多的失败和挫折,自尊心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伤害,再加上有的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严重伤害了学生的情感,致使他们情绪消极,态度冷漠,厌弃学习,胆小怕事,丧失信心,甚至无端打骂别人,或与教师、同学形成对立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重情感性原则,从为学生前途负责的高度出发,热爱后进生,尊重后进生的人格,通过各种方式,与后进生建立正常的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的融洽关系,使其乐于接近老师,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燃起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培养后进生对人、对事、对父母、对生活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产生各种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改变原有的消极观念和行为,关逐步形成良好的心境、正常的情绪、积极的行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并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自觉地对症下药,提高自控能力,不断缩小与他人的差距。总之,要“两只眼睛”看“后进生”:一只眼睛看缺点,另一只眼睛看优点。“数其十过易,奖其一长难”。要看“后进生”的优点,首先要承认“后进生”有优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摈弃“前嫌”。这就是说,教师一只“眼睛”要戴着“透视镜”,透析“后进生”存在缺点的深层根源,并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不夸大,不缩小;另一只“眼睛”要戴着“显微镜”,细心地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改“过”,一步一步地走向自我完善,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严慈相济,善待“好学生”。“好学生”一般都很听话, 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并常常生活在表扬声中,优越感很强。对这类学生,老师往往宠爱有加。其实严是爱,松是害,若不注意引导,也易消蚀他们的创造潜能,成为比较呆板、缺乏创造力的人。因此,对待“好学生”应该坚持严慈相济的原则,处理好爱与宠的关系,不任意强化他们的“从众”、“唯上”、“唯本”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怀疑,学会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养成多思维起点,多思维结果,寻求多种新答案的习惯,保护他们的创造个性,并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缺乏创造力的人不可能在未来世界的激励竞争中取胜!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取得成功的往往不是仅有高智商的聪明人,而是具有良好教养和创新精神的聪明人,即:教养+聪明=成功。因此,教师对他们既要在感知力、自控力等方面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使他们从小学会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在和谐人际关系的协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二、探索教育新法,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学校要不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创造性活动。
1、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主渠道
众所周知,创造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即创造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既合格又有特长。而创造需要知识与技能,合格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学生在校时间有5/6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学校各科课堂教学的训练和强化。课堂是我们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教学的创造力培养显然是不能奏效的。两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学生创造个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落实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破除陈旧的应试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主动思维训练法模式研究。实践证明,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强化训练方法,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学生自学、自评、自控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人格和创造思维的双优发展。
2、兴趣活动是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有效形式
合格教育主要在课堂中进行,发展特长则需要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应当承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展,有赖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兴趣活动,给学生开辟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近年来,我校先后组建了乐器、棋类、球类、书画、田径、合唱、舞蹈、科技、手工、写作、摄影、武术等33个兴趣组,每周定期活动两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参加。有效地补充和拓展了课堂教学和书本教育,使学生扩大了视野,积累了丰富、实际的表象,活跃了创造力想象,发展了审美能力,观察、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学校已涌现出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好苗子,在各级各类书画、演讲、舞蹈、手工小制作等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近两年来获全国书画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达30多人次。
3、班队课、节假日活动是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班队课、节假日活动不仅为开发学生创造力拓宽了空间,而且也为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宗旨开展的班队课、节假日活动,力求有创意,有特色,有实效,现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且看一例:窗外下着大雪,地上越积越厚,学生纷纷“身在教室心在雪”,只听校大队部一声令下:全校师生到操场,堆雪人比赛!学生们非常兴奋,立即欢呼着、跳跃着冲向雪地,其创造天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到一节课功夫,各中队即完成了他们自己创造的杰作。看着操场上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大小雪人,老师们不禁赞叹: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真强!又如,学校还经常举行“小巧手现场比赛”“自制风筝飞高比赛”,“小创造成果展”、寒暑假小创造活动等,把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目标通过各种节假日、班队课等活动变成了学生容易理解和乐于参加的行动,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学习创造,并以此激活和鼓励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动脑实践中提高创造性的观察和思维以及创造性的小制作能力。
三、发挥评价功能,实现三个“有利于”
未来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如果下一代没有独立自学和沟通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培养人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不论对教师的评价,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应坚持由知识导向转向创新能力导向,要充分发挥评价系统的创新导向功能、创新激励功能、创新改进功能和创新鉴定功能,力求在促进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的教改实践中,切实做到三个“有利于”。
1、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开拓创新,始终是江滨小学领导者对教师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之一。课堂教学要用新方法——主动思维训练法,要适合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学科活动要有新特色,要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少先队活动、德育活动要有新突破,要使学生受益、家长欢迎、社会好评;班队课设计要有新创意,要扎扎实实地体现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总之,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事事都得体现创造性!当前,创新导向的评价“指挥棒”已有效地掀起了全校教师的学习热、研究热、创造热。
2、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往往都非常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对学生行为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如学校所实行的新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破除了“一考定成绩”的常规,引导学生更注重平时的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尤其注重在课堂讨论发言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前不久我校举行的“小发明创造作品展评”中,二(4 )班学生朱炅昊因发明制作了“自动捡球器”而荣获了“小小发明家”称号,当他得知这一“评价结果”时,兴奋地对老师说:“我还有一个新的想法,再把它制作出来!”其他学生也纷纷跃跃欲试,无疑,这种激励创新评价对小学生真可谓“立竿见影”!可以想见,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埋下的立志创造的理想种子,必将激发他们未来的强烈创造欲望。
3、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教育目标来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并从小学习为自己设计自我成长的道路,促进学生自强、自立、自主、自制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也是一个要求自己学习他人,积极创造,不断提高创造精神和创造技能的过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训练,并逐渐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通过记日记、写周记和交友等,让学生学习自我定位、自我记录、自我调整,把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各科教师所采取的“暂缓评价”策略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作比较、自己作选择、自己作评价的机会,使孩子们对问题能产生更新的、多样化的认识和领悟,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