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_玉米论文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作物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规模的比较

中国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历年来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其后依次为小麦、玉米和大豆。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可知,1990年代以来,稻谷的播种面积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小麦和大豆的播种面积总体变化不大,而玉米的播种面积稳步增长。1997—1999年中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中,玉米近两年来的增长幅度较大,1998年比1997年增长6.2%,1999年比1998年增长2.6%,可见,我国加大了玉米种植业的投入力度。1997—1999年间,稻谷变化不大;小麦和大豆呈现负增长情况。

从四种粮食作物单产角度来分析,稻谷的单产量最大,其后依次为玉米、小麦和大豆。1980年代以来,四种作物的单产都有所提高。资料显示,稻谷:1999年为6345千克/公顷,比1990年的5762千克/公顷上升10.8%,1983年至1999年间平均在6000千克/公顷左右;小麦:1999年为3947千克/公顷,比1990年的3194千克/公顷上升23.6%,在1997年达最高,为4120千克/公顷;玉米:1998年为最高值,达到5268千克/公顷,比1990年的4524千克/公顷上升16.4%,1999年为4945千克/公顷,比1990年上升9.3%;大豆:1999年为最高值,达1789千克/公顷,比1990年的1455千克/公顷上升了23%。由以上分析可知,大豆和小麦单产上升幅度较大,可以说明,我国大豆在四种粮食作物中是有其比较优势的。

从四种粮食作物的总产量看,由于稻谷的播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因此其总产量最多,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次为小麦和玉米,大豆较少。1990年代以来,由于玉米的播种面积增加,且单产比小麦高,玉米的总产量逐步超过了小麦(见图1)。

图1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0年)

二、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成本、减税纯收益和成本纯收益率的比较

稻谷的平均每亩总成本最高,大豆最低,1999年稻谷为329.24元,大豆为158.97元,稻谷平均为大豆的两倍。图2显示,1990年代以来,各粮食作物平均每亩总成本在1996年达到高峰之后,都有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物质费用的变化引起的,生产成本随着物质费用的变化而变化(见表1)。

图2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每亩总生产成本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

表1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物质费用(元)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

说明:在1991年—1997年的成本纯收益率计算中,使用的是总生产成本(不含税金);在1998年和1999年的成本纯收益率计算中,使用的是含税成本。

从平均每亩减税纯收益的角度来分析,稻谷最高,最低为小麦,1993年到1995年,玉米明显高于大豆,而从1996年起,大豆和玉米出现相互交替的情况(见图3),1999年这四种作物由大到小排序为稻谷、大豆、玉米、小麦。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1996年起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平均每亩减税纯收益总体呈下降趋势(1997年起大豆的平均每亩减税纯收益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收购价格指数下降等因素造成的。

图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每亩减税纯收益变化情况

资源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

从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即投入产出比)角度来分析,图4显示,小麦的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最低,1999年仅为9.73%;玉米1996年为104.92%,之后下降幅度较大,到1999年仅为20.44%;大豆和稻谷相比较,基本一致,而到1999年,大豆略高于稻谷,大豆为41.57%,稻谷为38.86%。从1999年投入产出比看,四种作物比较优势排序由大到小为大豆、稻谷、玉米、小麦。

图4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变化

三、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劳动纯收益的比较

由图5可以看出,1999年前,稻谷的劳动纯收益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粮食作物,尤其在1994年,其劳动纯收益为17.62元/工日,玉米为12.56元/工日,大豆为10.08元/工日,而小麦仅为7.41元/工日,小麦的劳动纯收益明显偏低。1999年,大豆的劳动纯收益最高,为9.53元/工日,其次是稻谷,为9.3元/工日。玉米与大豆相比,1993—1995年间,玉米的劳动纯收益比大豆高,而从1995年以后,玉米劳动纯收益明显低于大豆,1999年玉米为4.61元/工日,大豆为9.53元/工日。总体来看劳动纯收益,稻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次为大豆,玉米和小麦较低。(说明:劳动纯收益=减税纯收益/用工数)

图5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劳动纯收益变化情况

从用工数量角度分析,在四种粮食作物中,亩用工数量按多少依次为稻谷、玉米、大麦大豆(见表2)。说明我国稻谷的种植管理投入的人力最多,对大豆的种植管理相比较而言投入就很低,只相当稻谷的56%左右,基本采取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方式,这种种植方式势必会影响其单间,使单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如果重视田间管理,大豆单产会有一定的提高。从纵向角度看,这四种作物的亩用工数量均逐年下降,这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是分不开的。

表2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用工数量(工日)

数据资源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

四、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进出口数量的比较

从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出口数量角度分析,玉米的出口量最大,其次为大米,大豆的出口量位居第三,且1990年代后逐年减少,由1987年的171万吨降至1999年的20万吨;小麦出口数量最少(见图6)。

图6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出口数量变化情况

数据资源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0年)

由图7可以看出,1983年至1999年,小麦的进出口数量逐渐减少,而大豆的进口数量激增,由1991年的0.1万吨猛增至1999年的432万吨。仅从大豆的出口量逐年减少等实际情况分析可知,国内对大豆的需求猛增,并从大豆的投入产生比比玉米高可以断定,大豆与玉米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加大大豆种植的力度是我国今后种植业的走向。

图7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进口数量变化情况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0年)

五、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研究

“显示”比较优势法是由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所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

X[,it]——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额;

X[,wt]——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如RCA[,ij]>1,说明i国j种商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RCA[,ij]<1,说明i国j种商品没有“显示”比较优势。

基于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计量模型的分析,本文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对中国四种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研究。为了计算结果更具科学性,中国稻谷出口额、小麦出口额、玉米出口额和大豆出口额及世界是稻谷出口额、小麦出口额、玉米出口额和大豆出口额数据均选自FAO统计数据库,单位:千美元;中国所有商品出口总额和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额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个别数据选自《中国对外贸易统坟年鉴》),单位:亿美元。这样可以抵消因各系统数据统计方法的不同所造成的误差。

表3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ij]

从以上分析可知,四种粮食作物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玉米、大豆、稻谷和小麦。玉米和大豆是两种互相争夺资源的作物,而对这两种作物制定的国家政策却不相同,我国粮食政策偏向于保护玉米生产,不重视大豆生产,是造成玉米显示比较优势大于大豆的主要原因。因此说,这种结果虽是事实,但并不符合自由竞争的原则,是计划体制下的结果,一旦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相信结果会有所变化。

六、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政策优势比较

由于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国家过去农业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大豆作为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与其他三种作物相比,其单产较低,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对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倾斜更多些。在基本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近年来,为了优化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国家相应调整了保护价收购范围,但在这些政策中,并未涉及到保护大豆生产的问题,可见,国家对大豆生产重视不足,国家在政策的制定上应将大豆产业的发展问题放在应有的高度上。

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中国做出了以下承诺:对小麦、大米和玉米的进口实施关税配额制度,当进口数量低于配额时,进口关税税率很低,在1%-3%之间;进口数量超过了配额所规定的水平,高于配额部分的进口关税税率将高达65%。

加入WTO将对中国的大豆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大豆的进口没有关税配额,唯一能够保护国内大豆生产的就是3%的进口关税。与大豆生产争夺资源的主要作物是玉米,而玉米不仅有关税配额,而且超过配额部分的进口关税税率还相当高。如果玉米的进口超过了关税配额的话,国内的玉米价格将会比进口的玉米价格高65%以上,而大豆的国内价格将与其进口价格相同,这样的价格比例将会鼓励玉米生产,而不利于大豆生产。大豆和玉米是两种互相争夺资源的作物,而协议规定的保护水平却不同,笔者认为,这一点是中美WTO协议的一个失误之处。

总之,加入WTO对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影响不是很大。2004年的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2180万吨,相当于1995年的粮食进口水平,占中国目前约5亿吨粮食总产量的4.4%,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另外,据WTO秘书处资料,自1995年以来,大部分WTO成员国只完成了关税配额市场准入量60%,有的进口国只完成了50%,许多国家甚至根本没有进口,当然,我国也可根据本国国内粮食供需情况和国际市场行情来决定是否进口。

加入WTO对中国大豆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理由是(1)中国大豆市场已提前与国际市场接轨。现有两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据FAO统计资料显示,中国1999年进口大豆667万吨,同年大豆生产量为1424万吨,即中国大豆1999年进口数量相当于国内产量的47%;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中国1999年进口大豆432万吨,同年大豆生产量为1425万吨,即中国大豆1999年进口数量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0%。无论采取何种数据统计方法,中国大豆的进口量已经相当高,目前进口大豆及其制品已成为中国消费的主要来源,国内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价格也随国际市场波动,因此加入WTO对中国大豆生产影响不会太大。(2)粮食政策方面:过去的几年中,在国内贸易政策方面,中国大豆生产就没有实施保护价制度,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也没有实施进口关税配额制度,入世后,我国只是维持了现有的国内、国际贸易政策而已,因此加入WTO对中国大豆生产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表4 加入WTO后中国粮食关税配额量(万吨)

起始点关税配额量 2004年关税配额量

小麦730930

大米260530

玉米450720

总额1440

2180

七、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从对四种粮食作物的单产分析,得出单产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稻谷、玉米、小麦和大豆;1990年至1999年单产上升的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小麦、大豆、稻谷和玉米;从平均每亩减税纯收益分析,1999年四种作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稻谷、大豆、玉米和小麦;从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投入产出比)角度分析,1999年四种作物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大豆、稻谷、玉米和小麦;从劳动纯收益角度分析,1999年四种作物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稻谷、大豆、玉米和小麦;从用工数量角度分析,亩用工数量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为:大豆、小麦、玉米和稻谷;从进出口情况分析,大豆具有一定的优势;从粮食政策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国内外贸易中,大豆都缺乏保护机制,在四种作物中,大豆贸易最接近于自由贸易;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角度分析,四种粮食作物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玉米、大豆、稻谷和小麦。玉米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大主要是由于国内、国际政策倾斜于玉米的种植,此结论并非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结果。

通过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等权平均,中国四大粮食作物比较优势总体情况比较后由大到小排序是:稻谷、大豆、玉米和小麦。中国大豆具有较大的潜在比较优势。

(二)对策建议

1.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和比重,重点建设好三大大豆生产基地。

2.大力发展优质大豆生产,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大豆生产基地,主攻单产,改良品种,重点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大豆生产,创建大豆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3.推进大豆主产区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

4.鼓励组织创新,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势,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豆产业龙头企业。

5.加强大豆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大豆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标签:;  ;  ;  ;  ;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_玉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