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100
摘要: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几率比较高,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做好护理指导工作,按照实际要求实施。 呼吸系统疾病的出现对患者自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结合实际病症和概况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明确机械通气方式。对于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长,在初期治疗过程中采用制动措施进行,在初期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出现萎缩以及其他异常反应等。考虑到呼吸衰竭以及实际情况等, 在后续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预后恢复指导,为了避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整个治疗的阶段,必须给予合适的护理指导。
关键词: 呼吸衰竭 ;重症监护 ;早期护理干预 ;临床指标 ;并发症
引言: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167 例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 , 根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 (83 例 ) 和观察组 (84 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 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 + 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 护理后 ,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 , 但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7.14%, 低于对照组的 31.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7612, P<0.05)。 结论 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佳 , 对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着积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将本院 2015 年 12 月 ~2017 年 9 月收治的 167 例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 , 将其以双盲法分为对照组 (83 例 ) 和观察组 (84 例 )。对照组中男 49 例、女 34 例 , 年龄 55~81 岁 , 平均年龄 (67.94±5.02) 岁 ;观察组中男 52 例、女 32 例 , 年龄 53~84 岁 , 平均年龄 (67.56±5.4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①心理干预,尤其呼吸衰竭会造成患者呼吸不畅,发作频繁,患者情绪易出现负面波动,感觉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多数患者对于自身病情了解少且多有偏颇,因此护理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及家庭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耐心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缓解压力,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从而提升临床效果。
②呼吸道干预,部分患者会有痰液黏稠问题,咳痰障碍,无法排出,护理中要对患者进行咳痰指导,帮助患者翻身并予以叩背等方式,促进排痰,若发现患者呼吸困难情况严重无法顺利排痰,则可根据情况给予患者实施纤维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出并在必要时给予患者使用茶碱类呼吸兴奋药物,但需控制应用剂量从而帮助患者排痰。
③用氧干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吸氧时要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情况并定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防止发生二氧化碳潴留。
④制定活动干预计划,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其临床特点,制定活动计划,护理人员需间隔 24 h 评估患者的肌力、缓解活动情况、活动度等,制定出 2 d 的运动量,活动干预中,需予以呼吸机,为患者提供辅助呼吸。
⑤卧位干预,呼吸衰竭患者清醒后,需调整床头至 65°,保持半卧位,便于患者上肢关节、肌肉及肢体的主动性以及被动性活动,给予患者按摩,20 min /次,2 次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 ,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FEV1/FVC 及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pred)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x±s) 表示 , 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 χ2 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后 ,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 ,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 2 例呼吸机相关肺炎、2 例深静脉血栓、2 例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 并发症发生率为 7.14% ;对照组发生 11 例呼吸机相关肺炎、4 例深静脉血栓、8 例神经肌肉功能障碍、3 例压疮 , 并发症发生率为 31.3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7.14% 低于对照组 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7612, P<0.05)。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当前常见的一种综合症状,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对于呼吸衰竭重症的患者,在临床研究中需要了解实际情况,做好实际护理指导工作。 患者如果存在呼吸衰竭或者异常等现象,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可能存在心肺功能损伤以及其他异常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概率高。 患者自身可能存在代谢障碍的现象,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并发症, 因此需要给予有效地护理干预好帮助,通过辅助护理后,能提升效果[3]。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 在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适当给予镇静以及镇痛治疗,由于患者可能存在休眠的状态, 为了减少自身耗氧量以及氧代谢等现象,在护理阶段需要了解循环功能、神经素质以及肌肉组织概况等,适合的治疗后能保证稳定性。
早期护理干预符合要求,在整个阶段需要明确护理实际内容,通过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活动干预形式等,从整体上提升护理效果。呼吸衰竭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病情缺少了解, 可能存在很多不良情绪,给予有效的护理指导后能让患者尽快恢复。 由于患者心理压力大,必须告知患者常规性注意事项。只有提升肢体活动能力,才能保证器官功能的稳定性,在后续干预护理的过程中促进血液循环,经过适当的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合实际病症以及概况需要了解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合适的治疗后能减少异常反应。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氧分压及肺功能,促进临床相关指标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护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芸芸,黄雪辉,刘品乾,李汶珊,郑建玲.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5):1824-1826.
[2]罗宜红,黄少亚,黄玉如,方丽芳,李丹,陈子伟.早期护理干预对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3):2958-2959.
[3]陈思凝,严秋萍.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危险因素筛查及早期护理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03):335-337.
[4]娄艳华.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21-222.
[5]孙淑青.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的早期监测与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50-51.
论文作者:周梦渊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指标论文; 重症论文; 两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