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人的当代发展_世界历史论文

网络与人的当代发展_世界历史论文

网络与人的当代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当代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2)01-0069-03

面对网络文化,人们产生了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网络技术可能加重人的异化的 问题更是被诸多学者所指出。笔者认为,我们在关注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 应看到网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种种机遇和可能。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不仅从 器物和一般社会生活层面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而且还从文化这个最深厚的层面促进 了人的发展。

一、网络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精华和核心。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分析 如何实现人的自由、消除人的异化时,论述道:“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 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 ’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 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 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1](P273)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以科技的进步 为前提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农业经济阶段,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智力开发不足,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人 的体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及文明程度较低。以蒸汽机为标志的 产业革命,使人类结束了依赖手工工具,靠人力、畜力、风力等维系的农业经济时代, 而进入了使用机器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工业经济时代。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人类 充分沐浴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阳光雨露,另一方面,资源的迅速消耗、生态的破坏、环 境污染等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造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就像许多学者所 认同的那样,以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资源经济,在经历200多年的辉煌之后,风光不 再,甚至到了它“增长的极限”。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计算机为标志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以信息技 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 作用越来越弱化,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与价值愈益彰显。科技进 步与知识积累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这标志着人类即 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 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网 络世界。如果说手推磨是农业社会的标志、蒸汽机是进入工业社会的标志,那么网络则 可以说是知识经济型社会的技术标志。

在网络上已经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资产评估业所涉及的资产拍卖、 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合资合作经营乃至资产抵押及其担保、企业 租赁等。这些经济活动,增加了就业机会,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 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如今人们坐在家里打开电脑便能看到琳琅满 目的商品,而轻轻点击鼠标,所需商品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眼前;人们受教育的机 会因网络的存在而大大地增加了,即使是在最偏僻的小山村,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足 以连接全球的网线,便能接受来自最权威学术机构的教育,国内兴起并已经获得初步成 果的网络远程教育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网络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喜欢高雅艺术的人们不 再因门票的昂贵而驻足于音乐厅的门前,跨入网际之间便可以听到或看到一首首绝妙的 乐曲和一场场精彩的歌剧演出,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形显示,网络的确为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物质前提。

二、网络改善了人的主体状况

在工业经济社会,人们不仅要面临资源匮乏从而失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而且还要面对人之主体性的绝对丧失。因为,在工业社会的生产过程中,个人越来越成 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代替,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人 之主体性的绝对丧失。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发达工业社会虽是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但毕竟是一个“舒舒服服”的不自由社会;虽是 一个更有效地控制着人的极权主义社会,但毕竟是一个使人“安然自得”的极权主义社 会。人们因此而丧失了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的和创造性的内心向度,似乎根本不会 再提出或想到要提出什么抗议。人们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而非全面发展的人。现代人的 异化让马尔库塞、弗罗姆等人忧心忡忡。但是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似乎看到了消除异 化的曙光。互联网改善了人的主体状况,这与消除异化是相一致的。

网络的出现,使得实践主体可以不必在家庭与写字楼、工厂之间忙于奔波,在家中即 可完成自己的工作,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在劳动的同时也更能享受劳动带来 的乐趣;同时人们也不再局限于物质交往活动,而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人与人之 间的网络对话。网络极强的虚拟性和交互性,让畅游在网络上的人们更能跨越现实的藩 篱互诉心扉,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在交往。正因如此,才演绎了互联网上一幕幕动人 的故事:一位走在犯罪边缘的人在网友的规劝下走入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一位无法面对 生活挫折的人在感受了网络家园的温暖之后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两个对中国古典文化 有着浓厚兴趣的异国人在网络上彼此交流心得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等等。人们通过互 联网所进行的精神文化交往,为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提供了可能。人们在 跨地域的交流中,不断认识到存在于人类共同体之中的共同生存理念,从而提升了自己 。

凭借网络技术的强大力量,劳动者除了作为实践主体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以外,作为认 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的状况同样也得到改善。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的学习变得更为轻松, 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功能,诸多分散在各网站或服务器上的思想可以在瞬间集中,使得人 们的思想更加缜密、更富创造力;另外,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面对多样的信 息可以任意选择,同时也可以传递自己的思想,从而让思想、艺术品摆脱了被商品化的 危险。

这一系列的事实表明,由于网络的诞生,人们逐渐从一般劳动中摆脱出来,劳动本身 逐渐改变其被异化的性质,劳动者作为实践主体、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的状况得到进一 步的改善。与此相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网络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异 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均有所改变。人与人之间通过 互联网而拉近了距离,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在利用互联网互相频繁地交换 信息之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更加合理,自然资源的无谓浪费将大幅度减少;在互联 网时代,面对极快的信息更迭速度,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反思自己的频率因此而 加倍提高,为提高自身的素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知识经济社会下的个人面对庞大的社 会整体将不再是一个弱小的个体,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他将自身的本质赋予社会, 使社会为了人而存在,同时将社会的本质内化于自身,使自己成为全面的社会主体。

网络的出现,主体状况的改善使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人类不再只是空想:“在共产主 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 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 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 人或批判者。”[1](P37-38)

网络除了在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改善人类的主体状况这两个方面为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之外,其所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同样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 的客观条件。

三、网络形成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

“世界历史性存在”是先哲们关于人类发展的理想追求,同样也是当代人生存的目标 。早在18世纪,“世界公民”就是康德钟爱的理想个人;而“世界历史个人”则是黑格 尔所瞩目的时代英雄。到了马克思的时代,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交往 的普遍化,人的发展逐渐超越了民族和地区的局限而与整个世界发生联系。正是从这里 ,马克思看到了:“最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1](P40),“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 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 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1](P41)。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是 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也是人的发展的必然。在现代社会,世界化的趋向更加突显。胡 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现代哲人、思想家们在考察当代人的存在时也都看到了在 不同个体——“自我”之间因拥有共同的世界而形成的“共同体”;看到了在每个个体 之中渗入了世界与他人;看到每个主体之间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网络社会之所以能为人们打开走向世界历史性存在之通道,其主要机理就在于网络使 得个体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物理上、地理上所属的狭隘地域性、民族性的背景和资源之中 ,而可能从整个人类、整个世界中汲取自我发展的养料,实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 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从而使每一个个体成为包容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在内的“小宇宙 ”,并获得世界历史的规定性。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也扩展了人的活动 范围。通过网络,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和人类。在世界向人开放的同时,人也 向世界开放。每个个人在网络上的活动都可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乃至世界性的影响 。他的任何创造和成就也都可以为整个人类所共享。个别人的个别行为的微观效应通过 网络甚至可以产生放大了的超常性影响。而且,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数字化生存让弱 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2](P7)可见,网络社会使每个个体都能参与推动世界 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体,“偶然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

网络上所实现的世界性普遍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普遍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应当承 认,不同的人因属同类,必然存在出自共同人性的普遍价值需求,因此会有“人同此心 ”的表现。这种基于人类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它的范围还将随 人类的发展而扩大,但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于人类社会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种超越民族、国家、阶级、文化界限的普遍价值往往被掩盖、被淹没。当代由于生态 危机等全球性危机的出现,这种普遍价值开始为事实所突显。网络社会普遍交往的出现 ,使人们有可能加强对共同人性的感受,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正如尼葛洛庞帝 所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通过网络,人们 重新发现并确认这种具世界性、类属性的普遍价值,这也许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希望所在 。

通过网络交往同样也使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价值需求上的差异性的存在。进入网 络社会中的人,必然是各具差异性的个人。任何人当他一进入网络时,就必然要与这种 差异性相遇。因此,网络中的人必定是存在于此种差异性世界格局之中的人。尊重具差 异性的他者、懂得不同声音的存在的意义或网络世界构成的方式,这是每一个网络人存 在的前提。差异性既然不可消除,那么便要在交往中对自己作出某种限定,对他人有一 定宽容,并由此而达成一种理念和规范上的“共识”。事实上,在网络上也正在以不同 的标准创造着各种共同意识。由这种共同意识出发,通过理性的自觉,可逐步发展起世 界公民所共有的全球正义、全球伦理、全球程序,这也正是当代人努力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1-11-03

标签:;  ;  ;  ;  ;  

网络与人的当代发展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