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花园+”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的研究》课题信息化运用案例论文_谢芳丽 陈超

筑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花园+”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的研究》课题信息化运用案例论文_谢芳丽 陈超

谢芳丽 陈 超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平山中心学校 246121

摘 要:2017年9月,我校成功申请了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AKJT2017—0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从实践正式步入了研究领域。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课题信息化运用案例

信息技术是学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多年来,平山镇中心学校以信息技术为推手,努力架起跨区域、跨时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发挥信息技术的辐射作用,促进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案例背景

1.社会背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内陆城市(尤其是安徽等中部欠发达地区)青壮年劳务输出加大,大部分农村家庭成为“空巢”。因此,“空巢”内守望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越来越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

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早在2010年前后就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家提出了“留守儿童现象”的研究,各地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等等。关注留守儿童的研究也从面走向了点,从广度走向了深度,从关注留守儿童的物质层面走向了精神层面,从学习成绩的干预策略走向了心理发展的干预策略。

近期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研究比较热。这些研究,既有理论上的建设,也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与措施。譬如,以问题为导向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疏导”“留守儿童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等。

2.学校背景。平山镇中心学校下辖有7所完小、1所中心小学,中心学校本部功能室齐全,内部配置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配备,下辖各学校信息化建设完善,每校均建有标准电脑教室,能够满足每生一机上信息课。所有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班班通,中心小学更是建有电子备课室,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供备课使用。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班班通已经成为习惯,信息化的备课、教学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各班也建立了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家长群”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信息化的现代校园,有能力、有义务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案例描述

1.前期准备——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早在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之初,我校就敏感地捕捉利用信息技术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彩虹湾”心灵驿站,为广大师生提供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此外,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张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开设“彩虹湾”专用QQ;在原有校园网站的基础上,开设了“彩虹信箱”专栏。强有力的信息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不同凡响的活力——在各级各部门的专项督查中,平山镇中心学校“彩虹湾”心灵驿站均脱颖而出,所倡导的工作理念“常规、实效”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肯定。

2.实施阶段——从数据中剖离的沉重。2017年9月,我校成功申请了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AKJT2017—032)。我们希望通过此研究,一是逐步积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经验,特别是某些个案的研究为部分特殊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价值;二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促进农村小学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为“空巢”现象的研究提供蓝本。2017年11月,我校利用网络问卷对全镇辖区内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留守儿童人数达总人数的95.11%,其中与祖代一起生活的占92.49%。根据第一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从数据中剖离出以下沉重的结论:

(1)改变养护方式迫在眉睫。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绝大多数集中在年迈的祖父辈,从临时监护人的监护状况来说,存在隔代、溺爱、文化观差异等众多不利因素。在不能改变监护状态的情况下,怎样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从而保证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改变老一辈的养护方式,值得课题组成员深思和研究。

(2)阶段性教育十分必要。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很多问题的表现不尽相同,需要我们的研究能分阶段进行。例如,低年级偏向于建立自尊和自信,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从调查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适应力较好,但是还有部分留守儿童适应性较差,需要提高他们的适应力,在缺乏父母关爱和照顾的情况下,也能很快适应学习生活。而高年级偏向于建立勤奋感和角色同一性以及正确认识青春期。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对于学习认知是正确的、积极的,但仍有少数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比较颓废。如何培养中高年级“学困生”积极学习心态,让他们在父母无法陪伴的情况下可以克服祖辈溺爱、放任等消极因素,树立正确学习观和生活观,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再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3)扩宽交友面,利于发展。我校留守儿童交友对象比较单一,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孩子交往对象仅局限于本班或者本年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狭窄的交际面会限制他们对学习、事物的看法,应鼓励留守儿童跨年级交往,让他们对于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识能从单一的横向对比扩展到横、纵两个方向对比,扩展认知。

(4)提升亲子关系是前提。我校地处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方式还非常单一。受祖辈文化较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进行非常普及的视频聊天。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在无法改变祖辈文化的前提下,提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联系,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此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调查数据和从数据中剖离出来的结论,使得平山中心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缺失,必然给孩子带来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该怎样来帮助你们——我的孩子们!

2018年3月,我校再次通过网络手段对辖区内三所学校五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采取小样本抽样调查,以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调查寒假过年期间家教方式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以现阶段家庭教育状况为目的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相处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方面都亟需科学、全面的指导。从课题实施至今,信息化手段的充分利用让我们在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分析和疏导时如虎添翼,并逐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我校课题研究的新特色。

三、案例总结

1.深化沟通,信息化助力家校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建立家校、师生之间的联系。由于本校留守儿童父母大多数外出务工,传统的联系方式已无法全面覆盖每个家庭。这时,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以突出。我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校联系的方式主要有:

(1)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更好地完善班级管理,帮助家长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为家庭教育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班班微”在我校全面展开。“班班微”使得每个班级都有了固定的班级微信群,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可以在微信群里随时就学生的学习动态、心理状态、生活情况告知家长。更重要的是,学校课题组会不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学知识,由教师转发给家长阅读,使“班班微”成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2)普及安全教育常识,提升家教安全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县教育局统一部署,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启用了安全教育平台,很多家长们由最初的“被迫”完成安全教育作业、埋怨颇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询问老师“还有没有作业要完成”、“在平台上可以学到很多安全常识,很实用”。安全教育平台的实施,使得家长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很多家长开始理解孩子独自在家学习的艰辛,觉得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应该多学习一些安全知识,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2.实践应用,信息化提升问卷效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大量的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使我校的问卷调查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进行家长的调查和问卷时,我校在充分了解了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无法进行面谈这些事实后,果断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由“班班微”进行布置。“问卷星”等网络平台的启用,使得我校家长部分的问卷调查高效率地完成了。

3.普及常识,信息化简化教育过程。

(1)信息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任何一项研究的进行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在不影响学校常规教学的前提下提升每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我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校课题组搜集了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通过课余时间推送给每位教师学习。同时,课题组会根据某段时间确定一个主题,由每位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完成学习,实现了于无声处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目的。

(2)信息化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家教水平、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选择利用信息化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常识普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山中心校人深知:以自己的现有水平无法完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但现代信息网络的发达,足以让我们寻找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北京慧德学堂”“酸石榴”“舒畅微课堂”“尹建莉父母学堂”就是我们在众多“微教育”平台中选择的,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绘本故事推送的工具。

四、实践和摸索中的一点点感悟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加大,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更期待“彩虹湾”心灵驿站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着力点,深层次打造常规、沟通、研究、应用等特色平台,开展更加多样化的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生、家校链接的平台,打造平山中心校信息技术特色的新名片,以自身的优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探索新的途径。

历经风雨的洗礼,“彩虹湾”心灵驿站从昨天走到今天,我们感受着创业的幸福,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网络平台的覆盖,一些个案研究实践的开展,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和交流的空间,同时构建起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宽阔平台,更重要的是给予平山中心校人一颗坚定的心、一份执着的情,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一块丰腴的花园。每天,平山中心校人都在为解决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而不懈努力;每学期,平山中心校人都在针对留守儿童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深谋细化,为一次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精心布置;每年,平山中心校人都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留守儿童筑造一片心灵花园而努力不懈。平山中心校人坚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论文作者:谢芳丽 陈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筑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花园+”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的研究》课题信息化运用案例论文_谢芳丽 陈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