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技术交流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交流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2)05-0049-04
在当代,技术进步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与条件,关注技术进步成为每个国家的自觉意识。一般地,发展技术,缩小技术水平差距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己搞发明创造,二是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鉴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差距大,而且任何国家自己创新的技术都是有限的,所以,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对本国的技术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具有极为明显的战略意义。
一
国际技术交流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设施、管理技术的引进和输出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和输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从国际技术引进方面看,国际技术交流形成了两大亮点: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具体表现在:第一,直接移民引进人才。如美国的高校和科研部门,从大学到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层次吸纳着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美国企业则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他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表明,美国59%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到科技队伍总数的90%,在从事高级工程研究的博士后人才中,海外占到66%。为了吸纳人才,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只要是专业技术方面的精英,一律允许进入美国。日本咨询机构则建议对在本国毕业的外国留学生给予永久居住权。德国政府决定对技术人员发放特别签证。英国、瑞典等国也作出重大决策,放宽限制,吸引科技移民。第二,高薪聘请国外人才。日本提出,在国外聘请一个外国专家,其效果相当于派20个本国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因此,日本有1/3的高级人才是从国外招聘的,并计划使外籍科技人员的比例高达30%。第三,建立海外研究机构,抢夺海外人才。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在海外设立了数百个研究和开发机构,其中日立公司就资助22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为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每位教授资助费用高达100万美元。另外,还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等设立研究所。美国等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也相应建立了利用华人为其开展业务的研究机构。
二是发展中国家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生产线、技术工艺和工具、管理技术、技术人才甚至产品等。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是其典型代表。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过程大致是:(1)花高成本独立引进国外具体技术和技术人才。(2)引进跨国公司,包括外商独资公司、合资合作公司等技术载体。
相应地,国际技术输出也有两大亮点:一是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等形式向全球输出技术。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和有技术专长的国家作得更为出色。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东南亚国家等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设立的跨国公司和企业等都是技术输出的跨国机构。二是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海外求学进修,而且还有大量的企业和企业人才,到国外或海外谋求发展。
二
从技术接收方看,引进技术本身就是提高或发展本国生产力的过程。
第一,直接从海外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工艺、管理方式等,能使引进方生产自己原来不能生产的产品,或提高本国生产或经营的效率,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或者拓宽商品的销售市场空间。事实上,中国在80年代初引进彩电和冰箱技术生产线,十年后中国彩电和冰箱的生产能力不仅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可以出口。而今中国引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已为实现中国人的家庭轿车梦想奠定了现实的基础。此外,引进技术和资金,特别是先进技术,还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消化当地劳动力,劳动的总量增加。而技术设备等作为生产工具,它表明一国一地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多少产品,所以,引进技术无疑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
第二,引进跨国公司在本地进行生产或经营,也是国家引进技术特别是缩小与其它国家间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跨国公司控制着大量世界先进技术,具有相当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引进跨国公司就意味着引进技术。虽然跨国公司不愿意把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转让于对方国,使自己失去世界市场,但是市场占有的份额要靠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面向国外市场的产品对技术要求就更高,这就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投入,外商独资企业更是如此,否则将失去在引进方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且,为了保证引进新的技术,改变本国、本地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引进方政府要求技术输出方必须输出先进技术,并利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的机遇,努力形成各家跨国公司间竞争、自主投入各自最新技术的机制。
当然,引进技术,就要对外开放市场、出让市场并通过市场换技术。这也是引进技术的代价。因此需要从长远利益考虑引进技术的作用,解决好利用国外技术与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市场的矛盾,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实现技术互补,利益互补。
实际上,世界各国之所以引进国外具体技术,不仅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创新的技术都是有限的,而且在于:(1)引进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可以减少研究和试制费用,走技术跨越式发展之路。事实上,正是通过引进国外海外技术,几年内中国轿车工业的技术水平从50年代带进80年代。而且,某些领域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很多配套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缩小了中国在产品、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2)技术的影响特别是高新技术突破的影响,往往不仅停留在个别行业和领域,而是将改变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面貌,从而推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推动国内技术进步,推进国家产业结构甚至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贸易和投资方式甚至生产方式的改变,带动经济增长。印度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依赖信息技术产业带动经济跳跃式增长的国家。印度引进的发达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各方面,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传统产业的新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直接提升了印度经济的增长。(3)跨国公司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人才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管理经验,使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同时造就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4)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引进的技术能力在当地的发展,使技术接收方在很大程度上深化和发展了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能力,改善了当地技术生产体系的总水平,带动了当地技术体系的整体性提升,提高了当地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国外和海外技术,可改善本国本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能力,促进本国本地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第三,聘请国外或海外专家,引进人才智力,是提升一国的生产力水平的关键因素。人才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引进技术人才,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环节。对发展中国家国家来说,如果把进口先进的设备比喻成引进技术硬件,聘请专业人才则是引进技术软件。聘请专业人才不仅可以为引进方带来先进的科技知识,而且可以带来许多先进的思维方法。这些先进的思维方法促进引进方科技人才技能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引进方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素质。与具体的科技知识相比较,它有更大地推动技术引进方科技进步的作用。对发达国家而言,引进外国人才智力,就可以壮大自身的研发队伍,更好地发展自身。
三
从技术输出方来看,技术的输出便于技术的提升和发展,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第一,技术若不与适于本技术的世界资源相结合,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创造更多财富和实现更大的利润。此外,即使一国企业掌握了一些世界先进技术,由于各国市场的需求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存在差别,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其产品在国内也可能没有市场,从而必须到其他国家寻求发展。第二,技术输出并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可进一步发展技术。世界各地资源的不同情况,如原料、人力资源、市场情况等,对本技术的适应和发展情况也不同,其中有可能在某地的生产和经营提升了本技术,引发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如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院,招聘当地硕士、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就是利用当地科技人才的成本优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提升本国或本公司的技术水平的重要案例。第三,技术人才输出的意义在于,发达国家的人才输出为本国的技术输出服务,在国外开拓市场,根据输出国的具体情况,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节约成本,还可以开发新的技术和市场,提升本国技术及其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输出,表面看,是学习他国技术,甚至在他国进行技术服务,实际上也是本国技术在国外的延伸。因为在国外研发新技术,也是开拓着本国的国外市场。如果将在国外所学或研发的新技术向国内输出,就会直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所以,技术输出有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有利于本国生产力的发展。
四
创新基础上的技术交流,才能持续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从技术引进方看,在一定时期内,引进外部技术发展了当地生产力,但随着当地产品的增多,技术和商品开始出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雷同,商品市场出现饱和。那么技术引进方要开发市场空间,就必须进行技术的升级开发和创新。而技术引进方为了技术升级和创新,可能又要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来实现,结果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局面,形成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换句话说,引进方不可能通过引进外国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本国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形成持续发展和提高本国生产力的能力和活力。实际上,引进技术设备等,对于一国一地来说,一定时期内确实可以发展甚至提高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引进技术的成本决定国家和地区不可能一味地引进外部技术。而且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是很难引进的。世界各国在对外技术输出方面控制得比较严,力图保持与引进方有一个几年左右的技术差距。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先进技术的输出又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否则就意味着发展机会的丧失。但更为重要的是,一定时期各国拥有的先进技术总是有限的,并总有落后的时候,而且资金只能买到世界上已有的东西,只有科学技术才可以发明人类尚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引进方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次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本国生产力。因此,唯有进行技术上的不断升级,不断发展出新技术,才能始终保持技术上的优势,也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和提高本国生产力的能力。
从技术输出方来看,也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对输入方追加动态技术,对输出后的技术进行再次创新,否则,技术缺乏竞争力,就要退出已经占有的市场。我们知道,一旦输出的技术缺乏竞争力,技术引进方可能又要引进或自行发展新的技术,在引进什么技术和引进哪国技术方面就会出现选择性。事实上,世界各国都在引进适合本国的高技术并进行技术创新,以利于本国或本地产业升级,结构升级,开拓新市场,安置富裕劳动力,从总体上提高本国或本地的生产力整体水平。所以,技术输出方也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输出新技术,才能具有竞争优势,也才能持续地发展本国或本单位的生产力。
然而,不管是技术引进方还是技术输出方,在技术创新问题上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主导作用。人才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也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技术引进方对引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进行再次创新和不断创新,就需要技术人才研究对方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的优点和不足,研究本国技术的利弊,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利用对方和已方的长处,克服双方的不足,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形成技术生产和管理模式,提升本国的生产力水平。
同样,技术输出方要持续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创新出技术需求方所需要的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本国生产力水平的技术。这就需要技术输出方组织本国科技人才和引进的国外高技术人才,联合研发能够产生新的市场需求的新技术,这同样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技术创新实践。前面提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大规模引进国外高技术人才的现象,大多是从这一战略高度进行引进技术人才和使用技术人才的。事实上,发达国家特别是其跨国公司垄断着世界70%的市场和80%的技术,可以说控制着世界先进技术,甚至可以说一定时期内不需引进他国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也没有多少他们想要引进的具体技术。他们不断引进技术人才的目的不只是对已有技术进行技术的维护与服务,而是为其本国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技术市场,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持续发展和提高本国生产力水平的能力和活力。这就启示人们,只有不断地把引进的技术人才主要用于技术的升级和市场的创新,才是一国一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反思我国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我们是否把引进的人才特别是国外海外的高技术人才主要用于开发新技术和新的市场呢?
总之,大力引进和输出技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导向,具有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