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 251200
摘要:玉米产量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在本研究中主要以提高玉米产量和水肥的高效利用为主,分别在干旱区和灌溉区设置了5种玉米栽培模式,主要有农户种植习惯、高产高校栽培模式等,以探索干旱区和灌溉区的高产生产模式,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玉米;高产;水肥;模式
一、玉米高产主要栽培技术
1.选用优质的杂交品种
相关研究显示,玉米杂交品种对增产的收益在35%左右,随着水肥的大范围推广和使用,紧凑型玉米也逐渐取代了平展型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逐步发展成为玉米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支撑力量,在玉米单产和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改善玉米群体生长环境
玉米产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等。穗粒数和粒重较为稳定,而穗数的变化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作为单株单穗的玉米,种植密度的调控能够影响穗数的变化,使得栽培密度成为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种植密度过小,玉米群体不合理,所接受的光照、水肥也不充分,玉米穗数的增加幅度也十分有效;种植密度过大又会增加空杆率,对产量的增加也无益,因此,要合理调控种植密度。
3.施肥技术的改良
玉米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元素,而土壤自身的土壤又很难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因此,要积极改良施肥技术,满足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实验表明,化肥施用过多会使玉米空长植株,结实率下降,施肥过少又会使玉米缺乏生长所必要的营养,降低产量。而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使用不仅能使玉米植株强健,同时也会使果穗较大,各方面均表现优秀。
4.科学灌溉
玉米需水量较多,但我国水资源缺乏,掌握玉米需水情况,科学灌溉对玉米生产有较大的意义。
二、材料和方法
1、试验田和材料选择
实验地点分别选在旱地和灌区进行。实验材料选取半紧凑型玉米品种沈单16号,此品种密植性较差;紧凑型品种郑单958,此品种密植性较好、有机肥选取腐熟的牛粪,化肥选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
2、实验设计
本实验共设计了5种玉米栽培模式。第一种:农户种植习惯;品种为沈单16号;60cm等行距;49000株/hm2;N肥一次施加,230kg/hm2;露地种植。第二种:高产高效模式A;增产目标产量增加15%;品种为沈单16号;宽窄行85cm+45cm;60000株/hm2;N肥分两次施入,底肥40%,拨节肥60%,N肥230kg/hm2,P2O5115kg/hm2;地膜覆盖。第三种:高产高效模式B;目标产量增加15%;品种为郑单958;宽窄行85cm+45cm;60000株/hm2;N肥分两次施入,底肥40%,拨节肥60%,N肥230kg/hm2,P2O5115kg/hm2;地膜覆盖。第四种:高产高校模式C;目标产量增加30%;品种为郑单958;宽窄行85cm+45cm;90000株/hm2;有机肥76000kg/hm2、N460kg/hm2、P2O5230kg/hm2、K2O230kg/hm2;N肥分配为底肥40%、大喇叭口肥38%、灌浆肥22%;地膜覆盖。第五种:高产高校模式D;目标产量增加30%;品种为郑单958;宽窄行为85cm+45cm;密度为82600株/hm2;有机肥52600kg/hm2、N310kg/hm2、P2O5145kg/hm、K2O160kg/hm2;N肥分配为底肥35%、大喇叭口肥50%、灌浆肥15%;地膜覆盖。5个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6米,宽8米,面积为48m2,10行区。
3.管理技术
旱地的播种期为4月15日左右,成熟期为9月20日左右;灌溉区的播种期为6月20日左右,成熟期为10月10日左右。严格按照五种方案中要求开展实验。旱地玉米的全生育期未灌水;灌溉区的玉米在苗期和拔节期灌水,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且认真施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结果
1.产量及影响因素
在玉米籽粒产量方面。旱地试点的籽粒产量分别为8762.60kg/hm2、9890.23kg/hm2、10575.58kg/hm2、14002.2kg/hm2、11895.12kg/hm2;高产高效模式C>高产高效模式D>高产高效模式B>高产高效模式A>农户种植习惯,增产幅度分别为59.8%、35.7%、20.7%、12.9%。
灌概地试点籽粒产量分别为5865.03 kg/hm2、6802.60kg/hm2、7654.30kg/hm2、8239.80kg/hm2、8041.70kg/hm2;四种模式均比农户种植习惯有所增产,按顺序排列增长幅度分别为16%、30.5%、40.5%、37.1%。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2个试验点的高产高校模式均比用户种植习惯模式有所增产,4种栽培模式均达到了目标。
2.干物质积累和运转
在旱地试点,玉米拔节后干物质的积累量的大小为:模式C>模式D>模式B>模式A>农户模式。在湿地试点,干物质的积累速度前期较慢,中后期较快,吐丝到吐丝第25天积累速度加快,后期减缓,模式C>模式D>模式B>模式A>农户模式。干物质的积累量是玉米增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两个试点的干物质运转效率表现为:模式D>模式C>模式B>模式A>农户模式。
3.氮肥利用效率
不同处理方式的旱地氮肥利用效率分别为37.82%、45.12%、47.25%、30.68%、39.84%。模式C的利用效率较低,模式B的利用效率较高。
同处理方式的湿地氮肥利用效率分别为26.13%、30.12%、31.95%、18.24%、26.55%。模式C的利用效率较低,模式B的利用效率较高。
四、讨论
5种实验模式在遗传因素、栽培技术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5种模式的产量也产生了差异,讨论如下:
1.技术提升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为,农业技术者对其研究从未停止过,但对玉米生产中的水肥资源利用的研究较少,产量与水肥资源的协同提高的研究也较少。在本研究中,采用了相对集成的模式对玉米增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栽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再加上合理密植、氮磷肥的配合使用能够实现15%左右的增幅,可在旱地和湿地中广泛推广。
2.干物质积累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基础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干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基础。在一定密度内,干物质积累的越多,籽粒产量就越高,受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干物质的积累量也不同。本研究中,两试验地的玉米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前期积累缓慢、中后期加快、末期减缓。两试验地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均表现为:模式D>模式C>模式B>模式A>农户模式。其积累差异主要集中在吐丝之后,在吐丝第25天达到顶峰。
在干物质的运转方面,两试验地的差异均表现为模式D>模式C>模式B>模式A>农户模式,四种高产高校模式均提高了干物质运转速度。
2.氮肥利用效率与干物质的运转和积累的关系
不同模式下旱地玉米成熟期单位氮肥叶面积指数分别为0.0859、0.1345、0.1126、0.1012、0.1578;不同模式下灌溉地玉米成熟期单位氮肥叶面积指数分别为0.0578、0.0919、0.0903、0.0858、0.1130。在模式C和模式D中,氮肥的利用率较低,其主要是由于玉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光合叶源不足难以实现氮肥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郑若良,宋志荣. 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J]. 杂粮作物. 2003(04)
[2] 赵虎生. 宝鸡市玉米高产创建技术规程与推广成效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 党永华,吴金娥,杨凯. 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超甜玉米“双元600”产量及群体指标与生态因子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3(04)
论文作者:李召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模式论文; 玉米论文; 产量论文; 高产论文; 水肥论文; 旱地论文; 氮肥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