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_汪洋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_汪洋

杭州宏伟市政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311215

摘要: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类型的建筑物也不断建成,房地产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使得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一系列有关建筑结构的问题,其中,有关建筑结构抗震情况方面的设计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对于破坏建筑物的地震原因和程度等方面的不了解,使得此方面设计工作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讨论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且地震震源分布范围较广,发生的频率也相对较高,强度也较大。近年来,我国大陆处于地震活跃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了多次震级较高的地震灾害事件,并且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与健康。通常情况下,如果发生较大的地震,其能够瞬间破坏建筑物,然后发生建筑物被摧毁或倒塌情况,给居住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与损失。

一、存在于建筑抗震结构中的几个问题

1.合理选择建筑物的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的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是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建筑物的安全性会受到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的直接影响。在合理选择建筑物结构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予以注意:

结构体系必须要有明确的计算简图以及合理的地震传递途径。房屋内部结构的布置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在主梁上予以更多地受力,同时还要以最短的路径使垂直重力可以向主受力部位进行传递;在布置竖向构件的时候,竖向构件需要保证接近均匀的压应力。

建筑体系需要保证强度的合理性。必须要有合理的强度作为支撑是一个良好的建筑物首先要保证的,要有合理的强度用以防止建筑的薄弱部位;在设计框架结构的时候,需要使节点不被破坏得到保证,要尽可能的去分散柱端以及梁的塑形;针对非常常见的薄弱环节,就必须要有意识的促进薄弱部位抗震能力的不断加强。

2.选择抗震场地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抗震场地的选择,所以必须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进行建设,要将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给避开。由于地震可以极大地破坏地面的危害,所以不可以选择状态明显不均匀、软弱场地以及易液化土地等进行房屋建设。如果场地无法避免这些情况,就需要对抗震措施予以有效的运用,从而促进其强度的不断加强;对于可能会有滑坡或者地裂等在地震中出现的场地,就必须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对之进行稳定;如果需要在软弱性土层或者土层十分不均匀或者需要填土的场地进行地基的建设时,就必须要利用地基加固、桩基加固的形式来针对上部结构以及基础进行加强。

3.对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予以重视

需要尽可能的将地震概念设计原则运用到建筑平面布置方面当中,对于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要避免使用。需要采用应的楼板计算模型针对不够规范的楼板布局进行设计;要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针对立体不规则以及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进行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对结构的规则性进行三个部分的划分:首先是建筑主体的抗压能力必须要好,保证不能变形的测力结构,同时还要保证最大限度的均匀;其次是抗侧力结构在建筑主体当中的平面布置,同一侧的强度在对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进行布置的时候要保证均匀;最后是相对于周围的结构而言,在布置筑主体抗侧力结构要保证刚度上是相同的,必须要使良好的抗扭刚度得到保障。

二、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的具体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户对建筑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不仅仅是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所以在实际的建筑中必须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措施:

1.对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加以合理的布局。

对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加以合理的布局这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第一步,通过合理的布局,从而来保证墙、梁、支柱在同一平面上,从而来形成一种双向的抗测力体系。通过这种较为合理的布局,当发生地震后,墙、梁、支柱弯剪破坏,并且尽可能的保证塑性屈服在墙底部。当地震发生后,连梁宜在梁端塑性屈服,还存在一定的变形能力。在这种传递式的变形结构下,地震来临的时候,墙段会发挥它的抗震作用,从而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根据抗震等级采取相对应的抗震结构措施

根据抗震等级采取相对应的抗震结构措施,从而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墙、梁、支柱三者都能够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建筑物中主体结构是钢筋,如果钢筋的承载力和性质较好,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会随之有所增加,所以,为了保证建筑结构钢筋的承载力,在建造结构设计时需要按照强柱弱梁的原则来进行,对柱截面的尺寸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并对轴压比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节点的要求,对接点的构造进行加强,从而来提高节点的抗震能力。

3.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地震发生后一些性能较好的构建可以首先得到屈服,能够担当起抗震的重要作用。而那些基础较差的构建也同样起到抗震作用。并且,在首要抗震防护屈服后,基础差的构建才会显现出重要的作用。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从而来提高抗震的能力,当第一道抗震防线失去作用后,其它的抗震防线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防线结构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作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经常受到地震灾害的危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对地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我国目前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中包括结构试验、结构分析、动力学以及地震学等各个方面,而且不断地对其它国家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如何以我国的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地震环境为根据,不断地促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其经济合理性以及安全可靠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覃绍文论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问题广东科技 2015.3

【2】倪广林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思考山西建筑 2016.2

【3】陈育新当前形势下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四川建材 2014.11

论文作者:汪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  ;  ;  ;  ;  ;  ;  ;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_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