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30周年——构建现代国家制度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国家论文,长治久安论文,党和国家论文,标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这一艰辛、伟大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创造了在一个人口众多且又贫穷落后的国家30年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一个工业制造大国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防止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周期律现象在当代重现,如何保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发表3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论述,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30年前的讲话,不仅是指导当时治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对国家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实现“拨乱反正”的纲领性文件,而且也为今天继续推进改革,摆脱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困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邓小平30年前的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战略性转移的历史条件下发表的。立足于30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在讲话中所针对的问题、提出的改革任务,重新解读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深刻思想蕴含,重新领会邓小平发动并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深远意义,就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文本和文字本身,而应将其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来理解,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把握,更要着眼于中国未来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虽然在讲话的具体文字中,邓小平并没有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国家制度的概念,但他在谈及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原因以及改革的目标时,都是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从邓小平在讲话中多处明确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论述看,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说到底是要构建现代国家制度。构建现代国家制度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实现高度民主和法治。“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只有完成了现代国家制度建设,才可能彻底摆脱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困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了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蕴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邓小平关于构建现代国家制度的思想,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实际上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开始的推进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预示着传统的帝国秩序已经难以为继开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为中国人民魂牵梦绕的不懈追求。在内忧外患和积贫积弱的严峻现实面前,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追求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政治前提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为完成第一个任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中国近现代史都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期间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革命,一次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次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构建现代国家制度奠定了政治前提,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艰苦的探索过程,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选择,一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无论是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还是今天的改革,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发动并领导的改革开放,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开始的推进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种继承。从发展的角度看,邓小平的伟大贡献主要在于:探索出一条构建现代国家制度的正确道路,即通过改革而不是革命的方式建设现代国家制度的道路。所谓制度,是由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规则体系组成的,是人们交往与合作的行为规则。从理论上讲,制度化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累积的过程。因此,制度建设只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来实现,而不能通过革命或者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完成。邓小平正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实行激进主义和教条主义路线的历史教训,放弃了通过革命或政治运动构建现代国家制度的方式,选择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务实、理性和渐进主义的改革道路。邓小平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中国30多年改革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中国采取的“先试点、后推开”、“先易后难”的渐进改革路线,不仅降低了改革的风险和成本,减少了改革过程必然出现的摩擦与阻力,而且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其次,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邓小平的讲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展开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整体性变迁过程。正如现代化与全球化是不可分的一样,改革与开放也是不能分开的。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仅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面对一些全球性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短缺、毒品走私、流行病防治、打击恐怖主义、太空开发与海洋利用等,都需要各国之间的跨国合作来共同解决。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应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正是在宽广的国际比较的视野中,邓小平明确了构建现代国家制度的目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再次,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邓小平揭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国家制度的内涵,即构建现代国家制度的本质是实现民主与法治,从而为构建现代国家制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于一个有着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人治传统的国家,对于一个信仰相对缺失、内心缺少敬畏的民族而言,一旦管制放松后可能会出现无政府的混乱局面。所以,民主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相结合,这是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核心思想。邓小平在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时明确指出:“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他在其他场合用十分朴素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调整,而现代国家制度的建设还意味着政治权力的重新配置,相对于其他改革而言,中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必将会面临更多阻力,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构建现代国家制度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因此,邓小平提醒人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面临着现代化建设巨大任务的形势和现有大批干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要坚决克服那种不从长远看问题的短视观点。”构建现代国家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通过一次改革就能完成的,“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
标签: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邓小平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