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速发展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改革与发展并重
1.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的带动作用已非常明显
2004年是我国进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第一年。从国外的经验看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服务业层次的提升 及总量的增加,也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转折点。
相关数据证明,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由于“非典”影响)低于上年蓝皮 书总报告5800亿的预测,而2004年则可能会达到7000亿元左右。从总量上看,2003年我 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11.69万亿元)的3.1%,2003年我国 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如果按照
GDP增长持平计算,2004年将达到接近3900亿。
从结构上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电 和文化艺术等为主构成的“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以改革 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 主构成的“外围层”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新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 员已超出传统行业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接近传统产业。此外,与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 文化产品相关联的生产、销售的“相关层”还有从业人员629万人,实现增加值1858亿 元,其发展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一半。这里传递出了非常清晰的信息:我 国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正在超过传统文化产业,整个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非常明显 。
2.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一直是近年来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因。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 试点正式启动,放出了重大利好消息,实质性地推动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同年12 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提出了针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改革中可以实施 的有关政策。按原计划,将视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进一步研究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工作。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改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 。新闻出版领域率先释放出重大改革信息,开始了20年来最深刻的变革。广播电影电视 领域也着手实现转企、股份化、上市“三个转变”。影视制作领域由于政策最为开放, 市场准入程度最高而成为今年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国产影片数量 将首次突破200部,远远超过2003年的140部,其中国有,民营资本联合拍摄的影片达到 80%,民营影视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力量。
文化市场建设在今天获得新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是继四川的“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以后,今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 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
3.突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题,动漫游戏产业出现投资热潮
人们突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形势如此严峻。这样的数字不断见诸于各种报 端:我国每年对动漫产品需求约22万小时,但现在只能提供1万小时;中国人均动画片 拥有量仅为0.0012秒,而日本的人均拥有量是300—480秒;在我国青少年每月对动漫游 戏及其衍生产品的消费额中,80%都花在国外产品上;等等。为了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文化部、信息产业部相 继宣布出台了配套措施并采取了行动。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主题骤然突出,引发了以动 漫游戏产业为主体的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一轮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4.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其中游戏内容产业继续保持复合率将近100%的增长,超过了手机短信的增长幅度。200 4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市场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了87.2%,年底将超过30亿。 按照这个速度,2005年将达到60亿元以上。如果按照1∶7的比例计算,2004年网络游戏 为电信业贡献价值将达到200亿元以上,而2005年的贡献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但据有 关方面统计,中国自己开发的网络游戏目前只占网络游戏市场的10%,我国动漫游戏市 场自主知识产权和价值取向的产品占有率过低的局面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 正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族动漫游戏产业发展。
5.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任务提上日程
十六大以来,围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了“两手抓、两加强”的思路,文化 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 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扩建和整体维修,各地也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宣布启动或者完成 建设。我国多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欠账严重的问题有了较大缓解。
2004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崭新提法,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 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不少地方制定的文化发展纲要,都提出建设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有关部门在规划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蓝图时,也将它列为目 标。
6.宏观管理体制开始变化,为产业发展释放出新的空间
2004年中,《行政许可法》出台,各个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都重新审核废除了一批行政 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也进行了规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机构对行政 部门的依附性,预示着我国文化管理体制从重在“事前监管”开始向“事后监管”转向 的趋势。
9月,中央宣传文化部门对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具体意见 。其中明确在综合性试点地区,以属地管理对文化市场实施统一综合执法,在地级市、 县级市和县域内,对其现有的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实行合并,设立文化广电新 闻出版局,同时履行原3个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
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尽管出发点是理顺 文化市场执法体制,但是对我国文化管理体系的宏观结构将是一次重大调整,将为文化 产业的互融互通、加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
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1.文化产业宏观形势中的关键问题:战略性短缺
2003年文化蓝皮书“总报告”曾经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形势存在着“战略性短 缺”。2004年以来,一些新披露的数字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种非常规的 短缺状况,的确应该引起严重关注。
在20多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统计数字显 示,从1991年到2002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在1/3左右,仅仅上升了1个 百分点。这一发展水平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平均值产值低了14个百分点,就业水平低 了近20个百分点。这种情况难以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来解释,的确是一种 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的现象。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是在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 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这两年的趋势是,文化服务业这块“短板”越来越短。加入WTO以后这几年,我国第二 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下降,文化服务业的增长总体上也比较缓慢。这是与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相 矛盾的。看来,如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参与国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 文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大主题。
2.改革日渐深入,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创新有待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事业和产业单位的区分,实施微观体制改革,打造市 场主体,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文化产品流通领域的开放已经是事实,无论是图书 音像分销,还是电影院,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影视制作领域投资活跃,竞争态势已成 。但在图书报刊出版和广电播出机构等产业高端领域,实现这一改革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在这些关键环节上,改革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动力。
例如在新闻出版业,无论出版集团还是报业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有 独资体制是否能够为市场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在广电业不同产业环节的区别性准入政 策,正在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2004年被我国广电部门称为“动漫游戏产业年”,各种 民间力量介入动漫游戏产业内容制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据报道,由于民营制作机构 和国营的播出机构在体制上地位不同,播出机构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有序、公平 、公正的市场定价机制没有形成,致使70%的国产动画片在各省市县电视台无法播出, 已播出的动画片往往也被不合理地压低价格,甚至被迫免费播出,导致成本无法回收, 生产积极性受挫。
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2004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 关键环节,但在实践中如果仍局限于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仅仅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 来吸收社会资本,则必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势必很难与目前证 券市场管理规范接轨,难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如果这类企业大量上市融资,也将给资 本市场带来很大风险。
改革的难度也来自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在体制内占据优越地位,握有垄断权力,并已 在多年商业运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这些单位往往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双轨制”却 往往成为他们最乐意的选择。在文化市场已经有所发育的今天,这种双轨制已经造成了 严重社会不公的不良后果。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遇期,改革也有机遇期,如不抓紧推动可能丧失最佳时机。 可以预见,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突破,增量资本将可能越来越向新兴 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将被边缘化。
3.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使得发展冲动无序化,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泡沫”
从2003到2004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冲动很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设 施的拨款规模几乎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大量业内和业外的、以及体制内和体制外 的资本正在冲进文化投资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资高潮正在兴起。但与此恰成对 照的是,由于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成,就出现了一个经济 领域多次出现过的、以行政性推动为特点的“投资饥渴”和“经济过热”景象。如中央 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8号文件下达后,各相关部委纷纷出台发展动漫游戏产 业的措施,各级政府也纷纷跟进,截止2004年10月,除了有十几个儿童电视频道已经开 播或者准备开播外,据统计全国还有数十个内容类似的“基地”或“园区”已经启动或 正在准备之中。大量电视频道的开播面临严重的内容不足窘境,而各种园区是否有实质 性内容也是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泡沫”已经形成。
2005:顺应时势,加快发展
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将受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将 在全国展开;二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文化分销领域承诺开始生效,外国文化资本将 展开战略布局。一个文化产业投资的高潮已经来临。在投资文化产业的动力方面,国际 大于国内,民间大于国家,地方大于中央,在战略性短缺的条件下,它们显然将对改革 形成高压态势。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安排看,宏观政策将更加借重市场力量,市场 手段的份量会加大,如何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通过开放文化市场加大文化产业的 发展力度,缓解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将成为新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我们要 积极利用改革示范效应和外资激发效应的双重作用,顺应时势,加快发展步骤。
1.通过建立平等、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推进各种所有制市场 主体之间联合、兼并、重组,大力提高市场集中度
一年多以来,改革试点已经在一些产业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应该抓住制订改 革总体方案,在全国推开的机会,建立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的示范效应,形成产 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也避免新的不平等竞争出现。
2004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表 明,文化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应该在文化体制改革迅猛推进的形势下,为不同所有制企 业形成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点正在从消 费领域转向生产投资领域,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正在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的方向转化。
在新闻出版领域,类似政策的出台也已经极为必要。由于明确绝大多数出版机构整体 转为企业的改革政策,将会有一大批书报刊出版机构由于失去行政性支持而迅速变为徒 有虚名的“壳资源”,这些出版机构的出路或者是被已经占据出版高端位置的国有大型 出版集团所兼并整合,或者是被控制全国性发行渠道的大型民营书业所兼并和重组。如果政策环境适宜,将真正在市场搏杀中诞生超大型发行—出版集团。这时候需要的是为它的尽快实现准备适当的市场条件。比如将“书号”“刊号”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性宏观调控手段,适时转化为真正基于市场的经济调控手段,推动那些长期以来以出卖书号、刊号为生的出版机构资源向有实力的出版或发行集团汇聚。
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将在中国传媒市场展开战略性投资,鲸吞体制 内优质和闲置文化资源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为了尽快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经济,主管部门 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市场化措施,以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和放开民营文化资本准入等 多种手段,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2.将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新一轮传媒资本 投资浪潮的形成
我国文化市场将成为文化资本投资高潮兴起的主场地。外国文化资本进入中国的大体 步骤似乎是,由于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它们在许多领域已经完成以文化产品对中国市 场的占领,将力求进一步以文化资本大规模整合我优质文化资源;本土民营文化资本也 已经在几年积蓄力量后,进入大规模伸展时期,2004年已经浮现出如“中信”和“星美 传媒”等文化资本巨头的身影。中国的文化资本市场将进入风起云涌的年代。
在这种形势下,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主管当局关注焦点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国内已有 多家试点单位在集团化改革取得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股 份化改革,并拟订上市方案。仅就目前业内进入试点的为数不多的国有文化传媒集团而 言,其拥有的资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现金流量,就已经具有筹集数百亿资金,从而 在新闻出版领域掀起兼并狂潮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已经占据流通领域大半壁江山,并做 好了进入出版业一切准备的民营书业集团,以及环伺于体制门外的传统产业资本巨头, 规模就更为可观。因此,尽管还有诸多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但是在新的一年里文化投融 资体制毫无疑问将有重大突破。
最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大胆实验,主动拆除投融资政策壁垒,在关键性的领域 实现关键性的制度创新,以体制性优势获取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
3.抓住“十一五”规划机遇,规范产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格局成型
一年多来,在有些无序的发展冲动中,也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地方政府开始打造区域 性合作与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各种构想与规划中的地位引人注目。江浙沪 演出市场区域合作已经运作多年,取得重大成果。在所谓“泛珠江三角洲9 + 2”合作 构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文化产业的内容。2004年11月,传出正在制订的“十一五”规划 将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新闻报道,文化产业作为 环渤海城市群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赫然在列。同样是在200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主办 了“亚洲文化合作论坛”,邀请国家文化部和22个省文化厅领导,以及亚洲8个国家文 化部门官员参加会议,主题是“创意亚洲”。会议突出显示了亚洲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 方面区域合作趋势,以及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地位。
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长正朝着向内地延伸和海外 扩展两个方向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之势正在迅速形成,文化产业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 要的区域,既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各地方都在 积极抓住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机,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 业共同体,提升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4.加入WTO以后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亟待建立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战略联系,拓展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
由于加入WTO以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骤然加快,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更 加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如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目前在国际上兴起的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战略性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主要是重视发 展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 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也调整了现代文化 产业的发展方向,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向既服务于个人消费需求,也服务于 生产领域。这一点无疑暗合了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 下,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产 业发展道路。
总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形势将发 生深刻变化,城市化是否与工业化同步,公共服务是否普及完善,精神文化是否刚健饱 满,将成为发展的关键。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将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像我们以 往所理解的那样,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认识这一深刻转变,才能真正理解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主题的意义,将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应有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