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_幼儿心理论文

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_幼儿心理论文

浅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幼儿心理伤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幼儿论文,教师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伤害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艾吉兰教授指出:“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其成长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甚至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更大,因为心理上的伤害是对儿童自尊心的破坏。”因此,为了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园里的心理伤害问题,尽量减少我们的教育言行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问题并不少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对幼儿的无意伤害

教师选择的某些教学内容会对一些幼儿,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幼儿造成心理伤害。如:有一次在绘画活动中,绘画内容是“我的好妈妈”,我发现马强小朋友一直坐在那里发呆,没有动手画。这样的绘画内容对马强来说是有难处的,因为他的父母离异,母亲不在身边,为了避免他有失落感,我让他画“我的好奶奶”,他高兴地拿起笔画了。再比如,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做数学练习时张正小朋友突然哭了起来,我忙过去询问,原来他没有跟上老师的速度,有好几道题没做,我忙对他说:“不着急,再给你讲一次,我们等你好吗?”他破涕为笑了。由此可见,选择的教学内容如果难度过大,进度过快,幼儿在学习中常常失败,这不单单意味着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失去相应的认知基础,同时会对自身失去信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但要考虑教学原则,还要考虑是否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

二、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伤害

(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无意伤害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很多时候我们伤害了幼儿的心理,但是我们却觉察不到那是一种伤害。

有时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会说:“你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其实这句话已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但老师却不知道这句话已深深地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有的幼儿因自卑和能力弱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为了锻炼他进行点名提问,结果孩子更加沉默。其实为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面子,教师应给他们沉默权,否则,他们会更加自卑,我们应多为这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二)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不慎言语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如:有一次在某幼儿园参观时,突然听到有孩子哭,我忙走过去蹲下来询问:“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哭呀?”他指着身旁的孩子说:“老师,朱明打我!”我又问朱明:“你为什么打人?”朱明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打杨帆!老师以前说过‘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听后我不知所措。“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也许这是哪个老师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我想这位老师也根本不会想到,正是这句话后来竟成了朱明打别人的理由。朱明的攻击性行为是教师不慎言语的误导。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幼儿面前说的每一句话,不管是对是错,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信仰。因此,我们在幼儿面前说话不能不慎重啊!

(三)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有意伤害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伤害而且还有有意伤害。我们的某些教师出于某种原因,对幼儿进行的有意心理伤害确实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确实是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

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的孩子或犯了错误的孩子,不进行耐心的教育而是恐吓,“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锁到黑屋子去”“上课你再做小动作,我就把你的手捆起来”“你再不认真听课就把你送到小班去”“你再不睡觉就不让你回家了”,这种恶言恶语会严重摧残幼儿的心理健康。我曾看到有位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了一跤,老师见到后不但不给予同情而且还对孩子说:“摔倒了,活该!谁叫你那么调皮!”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作为孩子的老师却用令人寒心的话去伤害他,实在是太不人道。

(四)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偏爱对所有的幼儿都是一种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偏爱会使得受宠爱的孩子心理发展上出现偏差。比如在一个中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孩,他喜欢跟别人争吵,还经常违犯课堂纪律,教师警告多次他都熟视无睹。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孩子变成了这个样子?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他的姑姑是本班的保育员,犯错误有人帮他“撑腰”,所以有恃无恐。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而是在害孩子。同样被老师冷落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极端行为,如损坏被宠孩子的物品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也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不管他们的个性、长相、社会背景如何不同,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

(五)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不冷静也会给幼儿以伤害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水意识,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洗手,老师事先强调:“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记得关水龙头。”可是洗完手后,有一个水龙头没关。老师发现后呵斥道:“是谁没关水龙头,快去关了!”孩子们低头不语,几分钟过去了,没有幼儿主动站出来承认。这时教师气坏了,声嘶力竭地命令道:“刘硕,你去把水龙头关了!”刘硕申辩说:“老师,不是我,我关了。”那位老师说:“必须去!”刘硕只好泪眼朦胧地去关了水龙头。我想这件事对刘硕的伤害绝不是身体方面的伤害,而是内心深处的伤害。如果那位教师能冷静一些,或许犯错误的孩子可能会主动出来承认错误;如果那位教师再冷静一些,就不会给孩子下死命令,不会让孩子的心长久地痛!

三、教学过程中不让幼儿心中有一点秘密也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伤害

观察幼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和遇到的困难,然后及时给予帮助。而有的教师观察幼儿,不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违纪的事,在教师认为适当时候,给幼儿一一地列出,使幼儿无地自容。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极端做法,会令许多幼儿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甚至心中最隐秘的念头也逃不过老师的眼睛,幼儿会觉得在幼儿园里生活没有安全感,时时处处都得小心,这样当然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是透明的、敏感的,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幼儿的自尊是珍贵的、稚嫩的,它一旦受到伤害,将会对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呵护,尽量减少在教育过程中的幼儿心理伤害。

为了避免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每个儿童,充分认识心理伤害的严重后果。

2.加强对自身的情绪调节

教师要善于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以理制情”;其次,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自觉地支配自己的情绪;再次,要自我疏导。自己有不良的情绪时,可及时向亲人、朋友倾诉,万不能迁怒于幼儿。第四,要用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3.坚持因材施教

教师所追求的就是要实现每个儿童“个人的”“自由的”发展,就是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不可“一刀切”。

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品质的培养;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人感到处处受压抑,导致各种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也使幼儿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在原有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因此,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意义就在于有效地掌握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使之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以保证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

标签:;  ;  ;  ;  ;  ;  

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