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韩三国的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韩三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中小学以项目和问题为中心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被我国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最早源于美国。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5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现在美国研究性学习又有了新的特点和做法,即中小学正在倡导以项目和以问题为两大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学习,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没计两种类型。与“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相比,项目活动设计更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美国学校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专题项目,科任教师经常布置一些项目作业,学生可按兴趣自选。
如科学课可作一个实物设计,文科的课可作一个表述或展示的模型设计等。如有一位学生做国际货币的换算率这个项目时,搜集到几张美国的美元、墨西哥的比索、法国的法郎、德国的马克、中国的人民币等货币,把它们贴在一张很大的画有世界地图的纸板上,再添上一些如玩具、服装、电脑、汽车等商品的图形,标出图标,让人看到这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想的创新以及动手的技巧等。
有的教师经常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角色的生活,以便在将来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如某个中学开展了一项关于美国历史名人项目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学习名人的一生来了解美国历史。首先,教师要求班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想要学习的名人;接着,学生运用百科全书、书本、杂志、报纸、网络等工具来查找这个名人的生活资料;然后,学生写一篇3~5页的论文,最后教师还要求参与者把成果在一个以“名人之夜”为主题的晚会上展示出来。每个学生都要演自己研究的名人并回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家长们除了提问以外还要猜出这个名人是谁。
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中,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应用现代化的工具。UCLA实验小学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组织学生进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比如:四五年级的学生3~4人一组,研究人体健康问题。他们设计相关的软件,利用计算机显示病毒攻击细胞,香烟危害人体消化系统等过程。再如: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有的学生就通过跑步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作图表并撰文,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并用彩色插图装饰,最后当众演讲。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3个阶段:(1)提出问题或假说。(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的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如美国爱恩中学,针对书包负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问题,成立了“书包”研究小组、并邀请儿童健康专家加以指导,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法案。他们还向地方的校董事会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并要求学生考虑成本、空间、地方现行法规、法律问题及学生自身利益等问题。
纽约昆士区第128小学围绕这样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到21世纪初,世界人口达到70亿左右,同时,地球上野生动植物的种类锐减。现在,学生们面临两个任务:(1)提出20个从上述事实中派生出来的问题,如过多的人口会减少可食植物的供应等。这就需要学生们运用知识去分析演绎。(2)经过这番思考,学生们对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必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相辅相成,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研究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法国:初中实施“多样化途径”政策,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和运用
法国初中从2000年9月起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实施了一项重要举措:根据“初中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体”的原则,在各个年级灵活地实施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多样化途径”(parcours diversifies)政策,其目的是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
“多样化途径”政策的实施首先由各学科教师2~3人自由组合成教师指导小组,提出一个涉及指导教师所属学科知识内容的课题。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按每周2学时设计一整套活动方案,以此作为指导学生的依据。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不同课题方案,可跨班级也可在本班级内组成课题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如巴黎罗丹中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指导教师是由英语、法语和音像摄影教师组成的。该小组的研究课题为“与美国北港中学学生通讯”。要求学生使用所有形式的通讯手段和美国北港地区一所中学一个班的学生通讯。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增进与不同国家孩子之间的友谊,促进相互之间的交往。(2)提高法语和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3)培养团队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4)学会使用现代通讯手段等。该课题研究持续一年,分4个阶段:(1)准备。包括介绍北港中学在美国地图上的位置,学生自拍小组照片和个人照片,起草给美国学生的第一封信等。(2)观看和评论英语原版电影《战争之星》,用英、法两种语言对电影加以评论,整理搜集有关电影的相关资料寄给美国学生。(3)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圣诞》并设计圣诞活动。(4)介绍巴黎市内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和遗址。
从2000年9月起,法国初三年级还新增了“综合实践课程”,这一课程必须由多学科综合而成,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成果,成绩将计入初中毕业成绩。有关部门规定所有的初三学生都要参加,学校至少学校至少要安排两个学科开展此项活动。
1999年12月、法国颁布了《关于1999-2000学年在高中二年级开展“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实验的通知》,“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简称TPE)课程源于大学预备班TPE课程,要求学生对学科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TPE课程于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在每所普通高中高二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实验;2001年1月,所有的高二年级学生都参加了TPE的学习,一直持续到高三毕业,其成绩计入学生本门课程的毕业会考成绩。另外,法国教育部认为,教师是实施TPE课程的关键。为了让教师学会在参与学生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法国还颁布了《TPE实施方案》。该方案将课程目标设置分为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拨款5000万法郎用于高中教师的培训。同时法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总督学局还和国家教育资料中心联合建立一个网站,专门发布有关TPE的信息和相关经验,供高中教师随时调阅和交流经验。
韩国:初中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能力
韩国文教部从1990年起着手进行二战后的第六次课程改革。此次改革科学教育、电脑教育、外语教育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定为重点,尤其突出科学教育在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品格的韩国人”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韩国文教部决定在初中阶段加强自然科学的教学力度,并在科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
韩国初中通过在科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分为知识和研究活动两个层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这种课程设计使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复杂的自然规律。其主要目的是:(1)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2)通过探讨活动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并能在说明自然现象中加以运用。(3)使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学习感兴趣,并进而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态度。
标签:研究性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