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原则及其应用研究

稳健原则及其应用研究

王军会[1]2000年在《稳健原则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稳健原则的理论本质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会计环境中的风险因素急剧增加,会计界逐渐关注诸如金融衍生交易的会计处理、商誉的确认等会计难题的研究。特别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会计界如何从财务与会计角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考。会计稳健原则是一项西方国家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由于其具有抵消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特有功能而备受推崇,在我国也成为近年来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指日可待,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也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加快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1993年实施的“两则”、“两制”中首次引入了稳健原则,在1997年以来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以及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进一步加强了该原则的运用。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界对稳健原则的认可,也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我国会计界虽然对是否接受稳健原则已达成共识,但在稳健原则的概念、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在我国具体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事实上,稳健原则从产生开始就受到颇多的争论。比如稳健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归纳起来就有三种认识:第一种是极端稳健型,认为应尽可能早计、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尽可能晚计、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第二种是低度稳健型,认为应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第三种是适度稳健型,认为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其确认与否的标准,对于或有利得,只要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就应当予以确认。本文正是基于笔者对这些不同认识的理解,在稳健原则的本质分析和具体应用方面所作的一种探索。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稳健原则的历史考察主要介绍了稳健原则产生发展的大致过程。该章首先指出稳健原则产生的理论前提是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其次简要回顾了稳健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最后介绍了稳健原则概念的最新发展即适度稳健。第二章稳健原则的本质研究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稳健原则,探讨了稳健原则的概念,稳健原则与资产计价、收益计量以及其他会计原则的关系,稳健原则的实务影响等几个问题。该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旨在剖析稳健原则的本质,也为下文探讨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稳健原则的应用思考主要关注稳健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该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应用稳健原则的情况及当前运用稳健原则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稳健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最后就我国现阶段如何应用稳健原则提出了理论思考意见和具体实施建议。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因和落脚点。 历史是浓缩的现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以 史为镜,可以知更替。”本文通过对稳健原则产生发展过程中与资产计价、收益 计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稳健原则的内涵、作用及地位的变迁,并展望了 其发展前景。文中从会计中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研究稳健原则是一个比较新的 视角,而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理解稳健原则的概念则是笔者的一种尝试。面 对博大精深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本文无疑只是对稳健原则的一次浅陋的探索, 时代的发展呼唤更多的会计学者共同研究稳健原则及其应用。

张洁慧[2]2008年在《我国会计稳健性的动因及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稳健性是财务报告中一项重要的惯例,在我国它更是被明确定位为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对于会计实务和会计制度制定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在国外,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至今只有10多年,这与稳健原则几百年的存在历史完全不相称,而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更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为会计稳健性研究提供经验证据,希望可以为促进我国稳健性研究做出贡献,同时也能为企业、政府、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些启示。本文通过运用Basu(1997)提出的逆回归模型及其改进模型,选择1997-2006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系统地研究了3方面问题:1、会计稳健性在我国的存在性及其发展;2、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因素,包括准则、契约及盈余水平;3、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者认识公司价值的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列示如下:1、我国不但存在会计盈余稳健性,而且这种稳健性正在波动上升;2、我国各行业间存在明显的稳健性差异,农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稳健性较高,并且每个行业在过去10年中会计稳健性的起伏波动也各不相同;3、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有限,虽然1998年和2001年的两次会计准则改革在颁布时都对其有较明显的促进,但是之后又会出现下降趋势;4、盈余与亏损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有明显影响,但是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略有不同,没有发现因亏损公司的“洗大澡”现象造成稳健性较高的证据,反而发现亏损公司有信息混乱、做假帐的嫌疑,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稳健性;5、债权人与股东相反,对稳健性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监督而表现出较低的稳健性;6、稳健性能有效地帮助投资规避可能的风险,但是却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公司的价值,因为可能会造成他们低估企业价值而错失投资机会。本文的研究意义:1、对于企业,可以从改善其公司治理开始,平衡各方利益,从而使其会计信息的质量更高;2、对于准则制定者,会计准则对于稳健性的约束力有限,可能对传统行业的约束比较有效,但是对于其他行业(如服务业、房地产业)目前的措施效果有限,应加强建立长效监督机制;3、对于投资者,稳健的会计由于其对“好消息”与“坏消息”的不对称确认,倾向于保护风险厌恶的投资者,而对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帮助较少。

陈尧[3]2007年在《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稳健性原则的涵义及其重要性1.稳健性原则的涵义。稳健性原则,也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会计核算中,对不确定因素做出的审慎反映,以保证充分顾及企业经营中所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避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

晋自力[4]1995年在《试论稳健原则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试论稳健原则及其应用晋自力稳健原则亦称谨慎原则,是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一条重要的会计惯例。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而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确定了稳健原则,有必要对它的内涵、实质以及应用进行研究,本文就此谈些粗浅...

吴锡皓[5]2013年在《稳健性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文中提出本文以财务信息透明度为研究切入点,探讨稳健性对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首先,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稳健性以及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检验稳健会计政策的不同应用如何影响财务信息透明度。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我国特有的资本市场淘汰制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上市公司滥用稳健会计政策进行大清洗(造成“过度稳健”的表象)以及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低下的制度成因。最后,根据论文研究结果,得到一些相应的启示,同时指出论文的研究局限性,以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概括起来,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适度范围内,稳健性的增强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而由极端向下盈余管理引起的“过度稳健”则导致财务信息透明度的下降,稳健性和财务信息透明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此外,当剔除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后,稳健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也就是说,稳健会计政策的不同应用,对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当企业真正实施了稳健的会计政策时,其内部人更倾向于选择高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这种透明的财务信息不仅能够降低外部投资者由于信息不足而引发市场负面反应的风险,同时能够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其会计结果是稳健的和可靠的信号,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增强公司的正面市场效应;而当企业假借稳健会计之名实施极端向下的盈余管理时,为了掩饰其极端操纵盈余的动机,其内部人会降低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引发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研究还发现,在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淘汰制度(包括ST制度和退市制度)安排下,那些受到淘汰制度威胁的公司,更有可能降低其财务信息透明度以及发生“过度稳健”现象,但“过度稳健”现象仅仅与退市制度有关,而与ST制度的关系并不显著。同时,那些受到退市制度威胁的公司(主要是ST公司),更有可能通过“过度稳健”的中介作用,间接导致其财务信息透明度的降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吴清华, 方宝璋[6]2002年在《论会计的适度稳健原则及在我国企业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稳健原则与会计中的不确定性的关系出发,论证了现行会计模式下稳健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作为国际惯例,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必须被赋予新的内涵:适度稳健。定性和定量是认识适度的两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对可能性的精确估算。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当遵循适度稳健原则,而不是传统的稳健主义惯例。

陈少华, 王荣昌[7]2007年在《适度稳健原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稳健原则由于与可靠性等核心原则存在冲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但会计事项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稳健原则将会一直存续下去。所以,理想的做法是对稳健原则进行革新。本文在探讨稳健原则历史渊源和现实革新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实行"适度稳健原则"。适度稳健原则一方面是理论演绎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会计现实必然的选择。最后,本文对如何做到适度稳健,提出一些建议。

顾鸣润[8]2013年在《稳健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计稳健主义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确认和计量的传统原则已经存在于各国会计实务中几个世纪。一般认为,会计稳健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地运用对于解决现代公司机制设置中“天然”存在的信息非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债权人的利益以及提高契约的签订效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鉴于会计稳健原则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持续产生着深远和重要地影响,本文首先基于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及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传递思想,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公司治理的有效程度如何影响管理者关于稳健会计政策地选择。本文分析了资本市场中高质量(预期经营前景好)的上市公司主动地引入有成本的扭曲(会计信息稳健度),以此作为媒介间接地向外部投资者发送管理者关于上市公司预期经营状况的私人信息以区分于市场中质量差(预期经营业绩不好)的公司。国内学者以我国资本市场为背景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地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是具有一定会计稳健性特征的。因此,本文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实证地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整体的稳健程度与预期的资产盈利水平的相关关系,会计信息稳健程度的信息含量以及会计信息稳健度与预期盈利水平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本文关于公司治理的有效程度对管理者稳健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理论分析结果。具体而言,首先,本文借鉴Spence (1974)的信号传递模型的思想,在Bagnoli和watts (2005)提出的稳健会计信息信号传递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地拓展了关于稳健会计信息信号传递的分析,即本文考虑了公司治理机制对管理者信息披露行为的约束作用从而影响到管理者通过报告稳健地会计信息做为信号发送的行为。分析结果表明:若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稳健性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则在公司治理相对不健全时,那些预期经营业绩好的公司为降低信息非对称程度,管理者会相应地报告稳健的会计信息;但是,对于那些预期经营业绩差的公司选择模仿业绩好的公司报告过于稳健会计信息的成本巨大以至于不得不放弃模仿好公司,此时,市场存在分离均衡,即会计信息稳健度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接着,本文实证地考察了会计信息稳健程度是否在公开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基础上向市场传递了增量的信息,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管理者稳健地报告会计盈余并不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扭曲,而是向外部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关于公司当期和预期盈余的增量信息。然后,本文以2004-2011年期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主要研究样本。首先针对当期会计盈余信息的稳健程度与公司预期的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公司滞后一期的会计信息稳健程度与当期经营业绩间具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接着,本文考察了公司治理与稳健会计信息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管理者对于稳健会计信息、的披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公司治理的约束作用,即公司治理综合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稳健程度越高。最后,论文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背景,主要从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外部审计质量、高管持股等三个方面实证地检验了影响上市公司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稳健程度发送信号的因素。全文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的主要改进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的界定、文献评述与制度背景分析;主要针对稳健会计原则的起源、定义和理论解释进行了文献回顾。同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背景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通过间接媒介进行信号传递的动机和可能性。这为我们进一步地理解稳健会计原则长期存在于各国会计实务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第三章为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稳健会计信息信号传递的机理分析:本章基于经典的信号传递模型,参照Venugopalan (2001)、Gigler和Hemmer (2001)、 Kwon等(2001)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拓展了Bagnoli和Watts (2005)关于稳健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的分析。本章从公司治理的效果好、坏的角度分情况讨论了管理者的稳健会计报告均衡策略。第四章为会计信息稳健度的信息含量研究;管理者最终披露的会计盈余是受其具体财务报告策略选择的影响的,管理者主观地具体会计政策选择有可能导致报告盈余信息地扭曲;也有可能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本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并使用Collins、Kothari等(1994)所提出的度量股票价格对预期盈余反映程度的预期盈余反应系数实证地对稳健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五章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稳健度与预期盈利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以往对稳健会计原则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上市公司使用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带给报告主体哪些潜在“收益”,而一定程度地忽略了过于稳健的财务报告策略对于公司是有“成本”(如:证券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的。本章认为不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综合权衡稳健地报告会计信息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与“成本”之后,理性选择最优的会计信息稳健度作为财务报告策略。本章的研究提供了会计信息稳健度与预期盈利能力相关关系的实证证据。第六章是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稳健度的业绩预测作用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主要基于公司微观层面研究具体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设置对企业管理者稳健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利益动机的约束作用。首先,本章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实证地检验了稳健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关系,接着借鉴Spence (1974)的信号传递模型的思想,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实证地检验了产权性质、外部审计质量和高管持股比例等具体的公司治理机制对管理者利用稳健会计信息信号传递行为的影响。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部分。本章总结了主要的研究结论与启示,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对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张伟[9]2004年在《稳健性原则及其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它是西方古老的信条之一。它最初产生于会计受托责任盛行的十九世纪,当时由于会计人员存在着强烈的灾难意识,所以在涉及不确定事项的估计时,往往存在着低估资产和收益并高估费用(损失)和负债的倾向。这一倾向逐渐形成一种惯例,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西方国家流行的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我国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中,按照与国

唐焱[10]2004年在《稳健原则及其现实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稳健原则是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遵循的一条重要会计原则 ,其产生和广泛应用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和哲学基础。稳健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稳健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 王军会. 天津财经学院. 2000

[2]. 我国会计稳健性的动因及影响分析[D]. 张洁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 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研究[J]. 陈尧. 经济论坛. 2007

[4]. 试论稳健原则及其应用[J]. 晋自力.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5

[5]. 稳健性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D]. 吴锡皓. 南开大学. 2013

[6]. 论会计的适度稳健原则及在我国企业的实现[J]. 吴清华, 方宝璋. 当代财经. 2002

[7]. 适度稳健原则研究[J]. 陈少华, 王荣昌. 当代财经. 2007

[8]. 稳健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研究[D]. 顾鸣润. 昆明理工大学. 2013

[9]. 稳健性原则及其运用[J]. 张伟. 金融会计. 2004

[10]. 稳健原则及其现实运用[J]. 唐焱.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标签:;  ;  ;  ;  ;  ;  

稳健原则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