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致远《汉宫秋》的突出点论文_李丹莉

浅析马致远《汉宫秋》的突出点论文_李丹莉

(牡丹江市卫生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他借“昭君和番”的历史事实,并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改动和虚构,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剧把汉匈之间的民族斗争喻以宋元时期的社会现实,深化了主题,使全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马致远还反常的提出了“误国者不是女人,而是庸臣”的新思想,从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关键词:《汉宫秋》;“昭君和番”;主题;误国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汉宫秋》是元杂剧著名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广泛影响的著作。《汉宫秋》取材于西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和番”的历史事实,但作者没有拘泥于历史事实的细节,而是在内容上作了大胆的改动和巨大的独创,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别有风貌。马致远还机智而巧妙的把自己的创作激情深深的融汇其中,淋漓尽致却有不动声色地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更提出了有悖传统的新思想,使读者读后深受启迪,留恋往返。

一、主题的深化

马致远对“昭君和番”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某些历史真实的细节,增添了不少虚构成分。但马致远毕竟不是在写一部史书,他写的是一部历史剧。所谓历史剧就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达到借鉴历史的作用,那马致远对汉朝的历史如此的改动和虚构,他的动机何在呢?他想要读者从中借鉴到什么呢?这就要从马致远所处的时代出发。

马致远生活在蒙古统治者继灭金之后,不断挥师南下最终灭亡南宋的时期,也就是说马致远是南宋的遗民。所以,他看到了和听到了不少元军入侵南宋的暴行,感受到了江南人民和南宋君臣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更为严重的是元朝统一后,蒙古统治者为了防范汉人,加强统治,把全国各族人民分成了四类。将汉人和南人置于了社会的最底层,大力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元代文人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蒙古统治者还把人的职业分成了十等。文人的地位只介于娼妓之下,乞丐之上,那文人的悲惨更是可想而知了。并且,元代几乎废除了自隋唐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这一点对于元代文人,尤其是对那些身居下层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其影响更是极为深远,这无疑剥夺了他们实现传统的所谓“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的机会,使得他们再也找不回昔日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元代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对民族压迫的极大愤慨无处宣泄。因此,他们只能把压抑一久的情感发泄在历史剧的创作之中,曲折委婉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历史剧表达出来。

那么,马致远想要通过历史剧表达出什么呢?首先,他写到奸臣叛国,庸臣误国,对国家造成的危害甚至要大于外敌的入侵。其次,在国家危难关头,能够为国家救危解困的,并不是那些平日里“掌握朝纲”的文臣武将,他们关键时刻贪生怕死,妥协求安,还不如一个“捐躯赴国难”的弱女子。再次,皇帝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朝政的荒疏往往是矛盾的,汉元帝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可恨但又值得同情。最后,他写到了蒙古族侵略者的傲慢和不可一世,他们以大兵压境强索昭君,甚至导致了昭君的投江自杀。马致远把穿透历史的目光从汉代返回到饱受民族压迫的元代,再审视刚刚被元代灭亡的南宋,他看到了惊人的相似。翻开一部南宋的历史,当这个风雨飘摇中的王朝还能苟延残喘于杭州山水之时,文臣武将都围着“皇帝老头儿”转,似乎都有保国保民的天大本事,可是一当蒙古侵略者大兵压境,便树倒猢狲散,像后来文天祥、陆秀夫那样的忠贞之士不过是凤毛麟角。反而在这危机存亡之际,不少妇女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壮烈殉国的事例比比皆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南宋的皇帝徽宗却是个多情昏庸之辈,他不思朝政,每天与嫔妃饮酒歌舞醉生梦死,正是他的昏庸无道才使奸佞小人充斥朝廷,执掌大权,也正是他们一味的妥协求和,推行投降路线,才会使国家江河日下,导致了最后的亡国。

因此,马致远写这部历史剧不只是炮制了一场凄美的帝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而是要通过帝妃的爱情悲剧,告诫当今的人们不要让这种历史重演,因为帝妃的悲剧,正是他们统治下民众的悲剧。更启迪了南宋遗民当年只有坚决斗争,才能驱逐出侵略者,才能避免家破人亡。而今也只有坚决斗争,才能推翻当今的压迫者,摆脱被奴役、被损害的命运。因此,马致远选取了“昭君和番”的历史题材,决非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他是在这一历史故事中注入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改变了女人误国论

这个由东篱先生雕刻出来的女子与镌刻在历史上的人物是多么的迥然不同!她不再是那个国势鼎盛之时,入宫数岁,不得见御,后被元帝赐予呼韩邪的王昭君,而是一名当匈奴气势汹汹,兵临城下之际,能够为救国难,不辞入番,但在半途投江殉国,舍生取义的王昭君。王昭君不再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再现,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类妇女的代表,她们最突出的共同点是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剧中对此的阐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正是在昭君和庸臣奸臣的对比中,使这一女性形象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奕彩。她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有内秀,当奸佞小人毛延寿卑鄙的要贿赂以终饱私囊时,她宁肯为此失去面见皇帝的机会也要维护自己正直而纯洁的心灵。当匈奴大兵压境,以战要挟时,原来“卧重茵,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的众大臣却面面相觑。“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而纤弱的昭君却临危而出,以一人之身赴万民之难,更出人意料的是昭君不慕荣华,更不愿屈膝以色侍敌,当迎亲队伍行至两国交界处黑江时,她面色沉静从容借酒,“望南浇奠,辞拜汉家”,然后投江自尽,完结了自己短暂而高洁的生命,实现了“宁做南朝黄泉客,不做他邦掌印人”的宏伟志愿。面对这扣人心弦的一幕,我们不能不深思。一个弱女子尚且誓不辱身,不畏就死,用生命来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而 “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儿何以临阵畏缩甚至投敌卖国呢?这难道仅仅是作者笔下勾勒的偶然一幕吗?

这绝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经过缜密思考后写出的,他郑重其事的向封建士大夫们喊出了“误国者不是女人,而是庸臣”的口号。他这一喊为多少蒙受辱名的女子平反昭雪。这种勇气在当时“女人误国”论猖獗的元朝封建专制统治下,是多么的令人佩服。我们知道,自古有多少“正统”的论调都把“亡国”的罪名推到女人身上,然而马致远却以犀利之笔对这一论调作了严肃的批判与嘲讽。试看那些昏君庸臣是怎样来保护江山的呢?究竟谁爱国谁误国也就很显然了。

与其说马致远赞美了王昭君的气节,贬刺了汉朝的文臣武将,还不如说他贬刺的是既受辱又误国的南宋的文臣武将,都不如那些自尽的宫女妃嫔,即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又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马致远赞美的不仅仅是汉元帝的那个后宫女子王嫱,更多的是赞美了被他深深折服的同时代的众多女性。

参考文献

[1]韩儒林 《元朝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章自福 《中国古代十大名剧》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00

[3]叶桂刚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论文作者:李丹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浅析马致远《汉宫秋》的突出点论文_李丹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