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马拉松赛对大众健身的带动作用研究
胡晓飞,刘 平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摘 要: 马拉松正作为中国后奥运时代体育功能多元化的一个“名片”,积极促进我国 “全民健身”活动的践行,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马拉松赛进行探究。正是以此为背景,本文采用从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究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大众健身的带动作用,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探讨和分析的方法,拓展人们对马拉松赛事功能的认识与了解,为城市马拉松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拉松;健身;运动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马拉松赛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项考验参与者的意志品质的运动项目,马拉松运动的最大的优点是不受场地环境的影响,只要你有一双跑鞋便可以开启你的运动之旅。马拉松运动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对练习者自身的身体素质也有相对的提高,马拉松是大众健身项目中对自身损伤较少,收益最大的一项健身项目。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大众健身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马拉松赛的出现渐渐被人们接受参与以至现在的热烈追捧。
本文的所有绿地指标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内旅游收入数据大部分来自于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每个地级市的统计公报,山东省7个地级市的旅游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旅游政务网,淮北、开封、周口、商丘4个地级市的2006,2009和2010年的旅游数据均来自《中国区域统计年鉴》.
1.国内马拉松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马拉松比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朝,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起,宫廷为了训练禁卫军“贵赤卫”的长跑技能,每年都在北京城举办“贵由赤”赛跑,赛程长达80里,并且每次都有皇帝到场观看,赛事设有一系列规则和奖励制度,从此长跑运动便开始兴起。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就是以“云+网+端”为基础,构建“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简称“互联网+教育”。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教育”就是借助互联网,对学习者进行有效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结合人工智能,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对教育的重新改造和审视的过程。
我国现代马拉松在1959年被列入首届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广泛的开展。1981年9月,北京国际马拉松赛(2010年更名为北京马拉松)在北京举办,是我国首届马拉松赛事,预示着马拉松赛在我国正式开启。
据《中国体育行业商业价值报告》的统计显示,跑步以 43% 的明显优势占据着“大众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曾经枯燥、令人厌烦的马拉松“一夜暴富”成为全面健身的平台,成为中国最具群众影响力、最受欢迎的及健身功能和竞技比赛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并且渐渐的渗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2.城市马拉松运动发展的价值意义
在20世纪时,全国只有只有7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但进人21世纪以来,在2009年至2012年四年间,国内的城市就新增了19场马拉松赛事,尤其近几年中国的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开展呈喷井式增长;根据《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共举办了1102场比赛,赛事的参与人次达到了498万,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马拉松赛事,城市达到234座。通过以上数据此可以看出,人们的健身意识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可以实现全民健身的计划纲要。
让马拉松与全民健身进行合理有效地对接,一方面可以使普通大众获得实惠,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并体验到马拉松相关健身活动的益处与乐趣,另一方面多种“接地气”赛程的安排更加提升了大众的参与的热情程度,而且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对一座城市而言,对促进民众参与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城市马拉松的持续的举办,使更多参赛的市民与观赛的市民受积极的赛事活力健身气氛所影响,使他们从这种气氛中认识到积极向上健身的重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并影响着市民对健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并且竞赛活动的召开更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众对体育相关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自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国内各产业也都抓住了契机迎来了大发展,同时我国的体育产业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在次背景之下,国家更是提出建立“全民健身”、建立中小学“终身体育意识”的口号,以马拉松为桥梁的相关产业,必然是促进我国 “全民健身”意识的良性建立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城市马拉松运动举办的如火如荼,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马拉松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马拉松赛事的开展对我国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国家体制改革的要求:2016年6月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等。二、城市发展的需要: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推动当地的体育参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宣传当地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三、满足民众健身的需求:现在社会的发展健身运动呈多元化趋势,但马拉松这运动不受场地、时间、器械、环境的影响,比赛的的参与性与包容性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并且马拉松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迷你跑、10公里跑、半程跑、全程跑以外,还有夜跑、彩虹跑、泡泡跑、轮椅跑、化妆跑、亲子跑、家庭跑以及成都举行的情侣跑等。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不仅满足了越来越多人对健身的需要锻炼了身体,而且还能够增加自信超越自我舒缓了压力。
表3显示,各比例青贮饲料的酵母菌数量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下降趋势,0%的青贮饲料中酵母菌数量在青贮发酵的第11 d达到高峰,为109数量级,25%的青贮饲料中酵母菌数量在青贮发酵的第15 d达到高峰,为109数量级,50%、75%的青贮饲料中酵母菌数量在青贮发酵的第5 d达到高峰,为109数量级,100%的青贮饲料中酵母菌数量在青贮发酵的第11 d达到高峰,为1010数量级。
3.城市马拉松运动对大众的带动作用
3.1 促进”全民健身” 意识的良性践行
④黄公度《卜算子》(薄宦各东西):双调45字,上阕4句2仄韵,下阕4句2仄韵。句式:55733。5575。
3.2 提高大众的生活健康水平
一个有活力的城市重要特征之一必然是 “积极向上,爱运动,活跃的城市”,而在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很多人都精神紧张倍感疲倦,并且运动不足是现代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跑步能够促进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提高肺活量,使其变成更加强健。如今较多的人受肥胖问题所困扰,过于肥胖的人很容易得脂肪肝,有氧跑步还能够有效的减掉身体多余的脂肪,使人能够控制到合理的健康范围减少脂肪肝及三高等疾病的出现。据资料显示人在跑步时,大脑会分泌让人兴奋的物质-内啡肽,会让人的心情感到愉悦增加自信。所以,马拉松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也正因如此,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举办马拉松,政府也更加关注马拉松活动的开展,并且参与马拉松赛事的跑法各式各样,有大型国际马拉松赛事、市马拉松赛、企业单位自行组织的赛事、跑团等等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享受马拉松运动带来的快乐。
同样在当今马拉松的举办不再是纯的竞技角色的扮演者,更应该是保留其竞争性的基础上逐渐趋向以“娱乐引导为主旋律和以群众体育为落脚点”的转变与发展,而这也必将是马拉松赛事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一项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可以使五湖四海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这项赛事中去,加大了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促进了人民群众之间的互通性。
3.3 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
有人说,马拉松是促进城市和谐与文明的润滑剂,众所周知,跑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最便捷的健身方式,其次是经济实惠、花销较少健身效果较明显的一项运动,长期坚持跑步锻炼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可以促进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并且完成马拉松需要的是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参与者通过参与马拉松这一赛事,能够利于社会对个体的教化功能向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融通,最终利于城市向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促进民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其次,随着多媒体与转播技术的发展,马拉松已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城市的风貌和各种风土人文气息也会伴随摄像头展现给全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作为城市的一份子,自然而言也会产生自豪感,并自觉建立责任意识,更希望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出分力的想法更是不觉得用上心头。尤其在当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的背景之下,市民所做的这一切都增强了整个城市的凝聚力,更加促进了城市文明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4.结语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尤其在后奥运时代,马拉松已被称为是国家的文明符号,同时,随着现代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城市马拉松已远远超出其自身的范畴,称为提升大众生活质量与交流的桥梁和提升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助推器。城市马拉松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大众城市的知名度,而且能够提高大众的“全民健身”意识,还能够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和提高市民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韦 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6-19.
[2] 李 康,刘俊一.中国城市马拉松运动的历史梳理与时代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05):73-76.
[3] 耿延敏,刘定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6):86-89.
基金项目: 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沈阳国际马拉松赛事提升战略研究”(18045)
作者简介:
胡晓飞(1993—),女,河北邯郸人,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
刘 平(1971—),男,黑龙江五大连池人,沈阳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田径教学与训练研究。
10.16730/j.cnki.61-1019/g8.2019.10.019
【责任编辑 张礼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