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学文凭课程_ib课程论文

国际中学文凭课程_ib课程论文

国际中学文凭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凭论文,课程论文,中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洪光磊 编译

编译者按:在国际交往和人口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的今日世界,学生也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国际学校或国际班级应运而生。这类学校或班级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使有着不同国藉、语言、教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受到适当的教育;如何保证这种教育的结果能获得各国教育权威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一致认可,以便于国际学校学生的转学和升学。“国际中学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①Curriculum,以下简称IB课程)的出现,便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重要努力。

作为一套新的课程体系,IB课程具有一些显著优势。它注意反映各门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着重培养学生形成研究态度和掌握研究方法,将“过程学习”的重要性置于“内容学习”之上,并尝试打破学科界限。“知识论”科目的开设意义尤其值得重视,表明IB课程的教育目的不在于填塞人的头脑,而在于塑造新的头脑。无论是科目的选择还是科目内容的选择,都体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丰富多彩的个性。另外,IB课程的设置、考核、文凭授予等工作均受IB办公室的直接控制和领导,组织相当严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文凭授予的质量。

从现有的书面材料分析,还是可以对IB课程的设计提出如下一些疑问:完整的IB课程要求开设25门科目,共计40套教学大纲,需要有大量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完备的师资条件作保证;IB课程向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范围,所选科目及其内容是否具备代表性、在总体上能否形成全面均衡的知识体系,也是大有疑问的。最后,IB课程主要与欧洲国家的学制相吻合,以完成义务教育的16岁学生为教学对象,在本质上属于升学预备教育,在许多方面受到欧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而限制IB课程的推广。

* **

一、IB课程的发展历史

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IB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1963~1969年)

1963年,“国际学校考试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Schools ExaminationSyndicate,ISES)作为国际学校的一个世界性专业协会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宣告成立,并开始承担为IB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和考试方案的任务。该组织成员中包括纽约的联合国国际学校和亚特兰大的联合世界学院。这一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IB课程的研究和实验先后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福特基金会、20世纪基金会,以及各参与国政府的资助。牛津大学教育研究系主任彼得森(Alec D.C.Peterson)于1966年出任IB课程设计工作的领导职务。1970年以前,参与这项实验的共有15所学校、大约700名学生。

2.介绍推广阶段(1970~1976年)

1974年4月召开了对IB课程项目进行回顾和评价的会议,共有23个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的代表参加。与会者在决议草案中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中学文凭办公室”(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ffice,IBO)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这项意见在同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次大会上获得一致采纳。牛津大学的教育研究系继续负责IB课程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实践表明,IB课程及其文凭不仅适用于国际学校的学生,而且可以作进一步推广。到1976年,采用IB课程的学校已达到55所,共有1,600余名学生参加了IB考试,37个国家对“国际中学文凭”予以承认。

3.运行阶段(1976年至今)

1976年以后,IB组织的行政机构进一步完备。除了日内瓦总部以外,还在世界主要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来自各参与国政府的财政资助也不断增加。1976~1981年举行了与此有关的三次政府间会议,向IB组织作出给予一年一度财政拨款的许诺。1981年的布鲁塞尔会议还制订了一项十年规划,决定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至少建立一所采用IB课程的学校。到1985年为止,共有125个国家的45,000名学生参加了IB考试,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得了“国际中学文凭”,采用IB课程的学校则增加到300多所。在有些国家,根据IB组织与本国政府教育部门的协议,IB文凭得到国内所有大学的认可;另一些国家则由各高校自行决定认可与否。有的高校将申请者参加IB考试所得的分数作为录取的依据;有的则参照学生曾经修习过的IB科目,在录取后作出专业安排。另外,随着IB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它又面临着如何与各国现有的课程体系协调共存的问题。因为在不少国家,IB课程不仅仅是为外国学生开设,有时也被一些享有办学自主权的学校用来补充或取代本国的高中课程,由此对IB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IB课程目标与设计原则

IB课程以16~19岁的学生(相当于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为教育对象,学制两年。它并非照搬某个国家现有的课程模式,而是在充分考虑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未来成人世界的多方面要求后,建立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它的课程目标中宣称:

“当我们走向21世纪之时,知识的爆炸使普通教育的原有观念越来越难以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于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种选择,因而只有通过学术训练才能使他们运用适当的机会和价值观念来作出明智的选择。”“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方法不再适用。学会学习与学会学科内容本身同样重要。”

这就意味着IB课程的设计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所提供的课程计划既要相当广泛,以增强整个人类的共同意识,又要相当深入,以保证学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掌握升学或就业必备的、学科性和非学科性的知识和技能。IB课程的设计者首先建立起一个常规考试内容的框架,相当于能够被各国教育机构了解和接受的一套教育评估的国际标准。因为至今为止,考试仍然是衡量学业成就的有效方式。但在课程要求和考试程序方面注意保持相当程度的灵活性。

IB课程设计和考试设计的两条基本原则是:

(1)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广泛的普通教育,确立学生将来选择任何职业生涯或学术性道路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的牢固地位;

(2)有必要向学生提供选择科目的机会,使他们各自的兴趣和能力尽可能得到体现,同时必须保证教育的整体均衡性。

IB课程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鼓励学生了解和欣赏别国的文化,力图使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学会宽容,产生与他人交往的意愿,并与世界各地学习同样课程的年轻人在众多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观点。在整个地球充满紧张和不信任的时代里,IB课程的设计自觉地担负起了促进国际了解与合作的责任。

三、IB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IB课程共由6组科目组成,其中大部分科目包括“高级水平”(HigherLevel)和“次级水平”(Subsidiary Level)两套教学大纲。前者至少要求240课时(1课时=60分钟),后者至少要求150课时。

第一组:语言A(第一语言),包括世界文学作品选读。

第一语言在课程中总是占据着中心地位。作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它不只是一门科目,而且也是学习所有其它科目的钥匙。在第一语言的学习中应不仅把它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要意识到它的丰富性微妙性,并学会欣赏它的文学成就。鉴于IB课程的国际性,鉴于任何国家的语言都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这门科目中还应包括世界上不同文化区域文学名著(主要是翻译作品)的选读。

高级水平的教学大纲适用于本国学生和精通该国语言的外国学生,尤其适用于准备进高等院校专攻艺术和人文专业的学生。次级水平的教学大纲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类学生:①学校采用的第一语言并非其母语的学生;②曾在不同国家入学,结果未能熟练掌握任何一门语言的学生;③打算主攻理科的学生。

第二组:语言B(第二语言),或另一门语言A。

IB课程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一门以上的语言。学习外语对于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培养国际意识,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二语言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①口头和书面运用该种语言;②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或文学运动中使用该种语言的代表作家和作品;③了解使用该种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高级水平的教学大纲是为达到高等院校现代语言专业的入学要求而设计的,使用该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高等院校通常也将这门科目的学习作为入学资格之一。次级水平的教学大纲则是为达到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考生有关外语学习的规定而设计的。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学校采用的第一语言并非其母语,他们便可以将母语作为另一门语言A来学习。

第三组:研究社会中的人

包括以下7门科目:历史、地理、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组织研究。

这一组科目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验和行为、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历史和发展。要求学习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描述、分析、检验假设、解释数据等方法。旨在发展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的本质,以及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概念和论点进行辨别、分析、评价和批判,以及研究发现的能力,并格外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组科目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内容的可争议性和不确定性。

以历史科目为例,这是以最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研究。这门科目首先强调历史研究不可能具备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性,历史乃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每一代人都必须根据新的史实,并在特定的态度抑或偏见影响下重新书写历史。要求学生意识到过去的延续与变革,并且意识到对过去可以存在不同的解释。

IB课程的历史科目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厚今薄古”,重点学习20世纪的世界历史;其二是采用“问题中心法”组织教学内容,供学生选学的课题有:“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一党制国家的兴起及其统治”、“1945年以后的东西方关系”、“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工作”、“20世纪的经济发展”等等。高级水平的教学大纲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对世界某一主要地区从18世纪中叶至今的历史作较为详尽的研究,并由学生个人选择一项课题开展独立研究。

地理科目同样采用“问题中心法”,集中研究与当前有关的6项课题:①世界人口;②经济发展的条件和问题;③能源的来源和问题;④当代世界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后果;⑤世界粮食供应问题;⑥水和有关的环境公害。同时围绕上述课题采用“案例研究法”,选用不同类型国家的实例开展研究,着重探询问题的解决途径。地理科目明显地偏重人文地理,重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及与此有关的决策过程,只是在高级水平教学大纲中增加了自然地理的内容。

开设心理学科目是为了使学生对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社会团体成员的人的本质有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因为心理学知识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科目内容包括现代心理学的四个分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和学习,以及个体心理学。高级水平的教学大纲还要求学生选择专门的研究课程,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观察、访谈或普查法等,包括研究设计、统计、描述、推理等一系列步骤,从中获得初步的实践体验。

为了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IB课程甚至引进了象社会人类学这样的新兴边缘学科。这门科目要求学生对3~4个社会群体作较为深入的研究。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角度包括:

①生产、分配和消费—一劳动分工、经济活动与物质环境的关系等;

②社会权力的运行—一正式和非正式的政治体系、社会控制和法律制度、领导者与追随者等;

③社会关系的组织—一亲属和婚姻关系、年龄和性别、妇女的地位和权力等;

④概念体系—一神话和仪式、巫术和魔法、宗教信仰等;

⑤权力、地位和财富—一社会成层体系、不平等问题、统治关系等;

⑥社会变革的方式—一变革的内部过程、对变化的适应、对外部文化接触的反应等。

在研究中,要求学生意识到所引用的人种学研究材料的主观性和时限性,了解“文化相对主义”的含义,能够从现有数据中推导出结论,能够将人类学的概念和理论应用于特定问题,包括对学生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和对当前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并且能够作跨文化的比较和归纳。

经济学和组织研究这两门科目的开设,使IB课程打上了现代企业社会的深刻烙印。经济学研究现代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其科目内容包括:资源分配、国民收入分析、国际经济学、经济发展与增长等课题。组织研究则是着重研究现代社会中经济组织的管理。在国际市场生产和交换的大背景下,正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活动,使商品和服务有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为研究对象的组织机构大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营部门,小至个体经营者。科目内容基本上围绕“决策”这一主题,涉及公有或私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内的原则和实践,各种信息的收集、核对、分析和传播,企业组织的人事、财政、会计、市场、计划和控制功能,以及组织内决策者和决策方式。这门科目矍有很强的应用性。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和组织运行的各个方面,并要求每个学生通过案例研究,独立完成一份报告。

哲学科目也象其它科目一样强调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学习哲学概念和原理,了解哲学伟人们的思想,而且要以哲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考察问题,检验概念,开展哲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哲学观点。教学大纲中可供选择的哲学主题有: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制度、人文环境、理智、意义与价值。要求每个学生阅读1~2本哲学著作,书单上列有柏拉图、卢梭、康德、马克思、弗洛伊德、萨特等著名哲学家的作品。

第四组;实验科学

包括6门科目:生物学、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学、物理科学、实验心理学。

正如第三组科目强调社会科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组科目也格外强调开展自然科学的实践活动,即实验。这是因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当代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迅速地、持续地取得进步,故而理科课程的内容也是不确定的。学生只有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发现,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可以认为这是IB理科课程的核心思想。这组科目正是将科学实验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对生物有机体、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以及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例如在化学科目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将课堂内25%的时间用于实验室活动,且教师演示时间不包括在内。物理科学科目也要求将一部分课时用于学生的个人实验。将这种方式与阅读教科书或传统的课堂实践活动相比,学生能够从发现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因此所强调的是发现、理解等过程技能,而不是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这门科目是物理学和化学的综合,具有跨学科性。它直接采用英国的“纳菲尔德高级水平理科课程”及其教材,同时也采用了与教材配套的数据本(the Nuffield "A~ Level Data Book),用以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组科目的共同目标是使学生—一

①了解由事实、原理和概念组成的科学知识;

②通过参加科学活动获得概念性和实践性技能;

③能够批判性地分析科学信息,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④能够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获得新知识;

⑤提高口头和书面交流科学思想的能力;

⑥意识到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为技术时代的生活作好准备;

⑦意识到科学家面临的责任。

第五组:数学

分设有次级水平数学、次级水平数学和计算、次级水平数学研究、高级水平数学、高等数学等共五套教学大纲。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学生多样化的知识和技能背景,如有的学生准备进高等院校从事数学研究,有的学生则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很少会用到数学;另一方面,由于数学教学正在经历一个迅速进步和现代化的阶段,各国的发展进程和数学教学的目标有所不同,因而提供多套教学大纲便于学校选用,并允许学校在事先征得主考官同意的前提下,自行选定不超过20%的科目内容。

上述五套数学教学大纲分别适用于五类学生—一

次级水平数学是为那些准备进高等院校攻读化学、经济学、地理学、商业研究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思想背景和适当程度的数学技能

次级水平数学和计算以具有良好的数学能力、准备进高校攻读科学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进行充分的数学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向学生提供一种高级水平程序语言的操作性知识。

次级水平数学研究是为不同背景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的一种较为现实的数学课程。这些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在高等院校中运用数学知识,不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专长,因而只是为了适应技术社会的基本需求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技能。

高级水平数学是为那些具备良好的数学能力,并对数学科目有着浓厚兴趣、乐于研究数学问题的学生提供的。那些准备进高等院校攻读数学、物理学、工程或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当采用这套教学大纲,它对准备从事化学、经济学或商业研究的学生也大有裨益。

高等数学是为准备进大学专攻数学的学生设计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与高级水平数学相同。

第六组:分为两类可供选择的科目。一类包括艺术/设计、音乐、古典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计算研究等科目;另一类是由学校自定的教学科目,根据学校自身的需求和师资条件进行设计,但必须得到IB组织的认可并接受定期检查。学校必须至少参加过两年的IB考试并有学生获此文凭,然后才有资格自定科目和教学大纲(School-based Syllabus,SBS)。

在IB课程中还有一门人人必修的科目—一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它最集中地反映了IB课程的教育哲学。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作批判性的反思,因而具有“哲学”意味,但它不局限于认识论问题,它还要求对各门学科的思维方式加以检验,但也并非作方法论的研究。通过这门科目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理解各种知识的力量、局限性及其异同;能够将所学的科目相互联系,将普遍性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意识到一已之见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文化观念的长处和偏见所在;能够恰当地运用推理的力量,发展个人的思维方式、形成合乎理性的观点,并致力于推进学术性知识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人之间、社区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

四、IB课程的评估方式

课程的评估方式尽可能与课程总体目标、各科目目标保持一致。为了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文化体验,为保证所有的申请人都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实际能力,IB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方法。除了传统的外部评估技术以外,还辅之以由教师对课业作内部评估。评估方式基本上与每一门科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行为表现准则(performance criteria)相对应。内部评估的形式有指导作业、研究项目作业、现场作业、实验室作业等。一切内部评估活动都要接受IB组织的外部控制。外部评估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次级水平科目的笔试时间为3个小时,高级水平科目则要长达5个小时。口试大多由IB组织派出的考官主持。

每年4月和5月,在遍布全球的指定学校内举行IB考试,另外每年10月和11月为南半球的学校举行IB考试。获得“国际中学文凭”的条件是,申请人必须在得到IB组织确认的学校内达到下述学业要求。

①从IB课程的6组科目中各选读一门,每门科目至少学习两年。一门学校自定教学大纲的科目可用来取代第1~5组的某门科目,前提是符合该组科目的标准。另外,申请人也可以用第三门现代语言,或第二门社会研究,或第二门实验科学来到取代对第6组科目的要求。

②6门科目中应有3~4门达高级水平,其余达到次级水平。

③提交一份与IB课程中某门科目有关的、4千字左右的扩展性论文(ExtendedEssay),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别研究独立完成。

④学习一门“知识论”科目,至少100课时。

⑤参加某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创造性的活动、审美活动、体育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活动内容须得到IB组织的认可,且保证每周半天。

此外,学生参加IB考试的总分应达到28分以上,才有资格获得文凭。仅完成单门科目者可是单科结业证书。为保证每个学生所学课程的全面均衡性,还规定了某些不允许同时选修的课程,如不能同时选学化学和应用化学等。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ffice.(1985).InteationalBaccalaureate office General Guide,(5th ed).Geneva,Suisse:IBO.]

注释:

①Baccalaureate,原义是“学士学位”,此处相当于Baccalaureat,指法国中学颁发的毕业文凭,与德国的中学毕业证书(abitur)、英国的普通教育证书(GCE)具有同等地位,是进入高等院校的必备资格。

标签:;  ;  ;  ;  ;  ;  ;  ;  

国际中学文凭课程_ib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