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社会》教学中培养科技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小学论文,社会论文,科技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开设的社会课,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社会课以社会常识为主线,打破了以往小学设置的历史、地理学科体系,创建出社会学科新的体系,为学生传授社会知识、培养能力提供了较好的教育内容。分析社会课教材具体内容,认真抓好社会课课堂教学,精心研究某些知识点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一、社会课本中的有关科技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素质教育。社会课教材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选材料。在开展社会知识教育和加强能力训练的过程中,也融进了相关的科技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在社会课中培养科技意识,与自然课有着重要区别。首先,社会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社会知识和培养相关的能力,因而在社会课上培养科技意识常常是间接的;其次,在社会课所教的知识中涉及的科技内容常常带有朦胧性和概念化。因此培养科技意识的过程也是一种初步学习有关知识并力求理解的过程。再次,在社会课中培养科技意识,对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综合知识,具有启示性和促进性。综观社会课中的科技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生活中经常应用的科技常识。这些内容,是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但却含有较深的科学道理。它们包括医药卫生知识、物理知识、数学计算知识等。《社会》第一册第一单元,家庭生活部分,编排了关于“居家安全”的活动课,其中有防止触电、防止食物中毒的内容,属于生活中常会碰到的物理学和医学的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关于“家庭救护”的活动课,则集中介绍了简单的卫生常识,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烫伤、扭伤、中暑和外伤,分别设计情景,教给学生有效的救护方法。其中关于红汞和碘酒的使用,要求学生明白“不能一起使用”的基本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只需说明“红药水和碘酒混合后,会对人体有害”,不再去作深奥、专门的解释。尽管如此,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是显然的。
第二,通过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介绍初步的科技知识或与科技有关的人物、事情。这一部分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如第一册第二单元活动课《去学校的路上》,说一说清晨太阳升起来的那一方,是什么方向?傍晚太阳落下去的那一方,是什么方向?夜晚能指示方向的是哪一颗星?这是社会常识,也是儿童经常遇到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基本自然常识。在这一堂活动课中,安排了“看太阳辨方向”、“看北极星辨方向”、“用指南针辨方向”等几个课题。在该单元第三课“做一做”活动中,要求学生量量自己的步子,用步测法,测量一下从教室到学校门口有多远?这是数学问题,属于测量科学的内容,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教材仅仅要学生“做一做”,实践一下,并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从题目看,起点是教室,终点是学校门口,没有讲起点是教室的什么位置,是前门槛,还是后门槛,还是教室墙沿?校门口也是一个模糊概念,从测量学来讲,要测量长度,必须从某一点到某一点。但本教材是社会常识,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仅仅要求学生知道可以怎样量的简便方法,所以,用模糊概念也就足够了。如果提出精确要求,反而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不相符合。
第三册第四单元介绍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早期文明,活动课中,列出“算一算”三题,都是推算公元纪年的,是运用简单数学知识来理解历史知识的时间概念。在第六单元,简介了我国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和医学家。第七单元,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都融进了初步的科学技术知识。但在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第十课,有一道作业题:用尺子在地图上量一量从台北到福州有多少厘米。如果1厘米代表100千米,算一算台北与福州的距离为多少千米?这里运用了比例知识。
第三,课本中介绍了一些初步的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知道”这些知识。也有一些知识,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上的五带,以及第四册我国有关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的介绍等。提出这样一些科技名词,是给学生的知识库中增加一些内容,或给他们的大脑印上一些痕迹,这有可能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如著名科学家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追求的目标,引导他们不断效法,希望他们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再如第五册第十一单元《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第一课《华北平原》讲到“华北平原的形成,归功于河流泥沙的长期沉积作用”,第三课《黄土高原》,讲到“这是风沙的杰作”,还讲到了“煤海”。这都是一些初步的科技知识,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提供启示和初步知识。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第五单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都为学生学习科技,发展兴趣,展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
二、社会教学中有关科技知识的传授方法
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教学过程中,理应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注重联系社会实际,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社会教学中培养科技意识,传授科技知识,应当讲究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普遍采用的是讲述法,用这种方法有效地传授科技知识。
讲述法适用于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在社会课教学中培养科技意识,使用讲述法,必须认真贯彻启发式,并要十分注意趣味性和设置悬念,使学生爱听爱思,形成浓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成为将来学海采珠的强大动力。
第二,在传授社会常识的同时,渗透科技意识,让学生开动脑筋,广泛联想,初步了解科技知识,了解科技的作用。渗透科技意识,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在大纲规定范围内完成任务。超过大纲的教学和要求应予否定。渗透科技意识,必须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巧妙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知识过程中,受到启发,产生悟性,发现问题。渗透科技意识必须是从教材出发,在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地方渗透。渗透科技知识要适量,抓“点滴”。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的局限,科技意识的渗透只能抓“点”,不能也不应成“片”,只能点到为止。
第三,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培养科技意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钻研教材,围绕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活动。对于教材中编排的“讨论”“说一说”“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栏目要细心挖掘,巧妙诱导,引导小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科技知识,培养科技意识。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会启发思考,会督促学生求知、学校,督促学生追求、竞争。
三、在社会课教学中培养科技意识的基本目标
在社会课教学中培养科技意识,虽然教学大纲中没有作为教学任务明确规定,但是,培养科技意识,对于社会课教学中完成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无论是讲授课程内容还是在训练基本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社会课教学中,应当主动积极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科技意识。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技术、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科技知识渗透在社会知识中,融合在生活常识中,要在学生长知识、学本领、增才干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所设计的活动课,有“防止触电”这一课题。在此活动课中,必须明确地强调指出用湿手插电视机插头是错误的。这是基本常识,是活动课的基本要求。本课讨论题中,有用湿手“插电视机插头会发生危险”的问题,只要了解“是什么”危险,并不要求了解为什么。而“为什么”正是一个悬念,社会课教师不必去解释为什么。但是,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很有趣,等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了物理课以后,就会明白道理。这样给学生展示了一颗看得见的“果实”,却不必立即让他们去取,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的活动课设计的第三个情景,是防止食物中毒。小英跑到菜地,摘下前几天刚打过农药的黄瓜,没有用水洗,只用衣服擦一下便吃,并且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在讨论题中,提出“小英的说法对吗?不洗干净容易造成什么后果?”只要求学生知道,这种说法不对,容易出现“农药中毒”的后果。为什么会出现中毒和怎样急救?都不在教学要求之内。教师可以提出启示性问题,告诉小学生只要今后努力学习,就会明白更多的道理,在出现中毒情况时,会知道如何及时地进行救护。
又如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对科学的追求》,在讲述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故事之前,安排“说一说”栏目,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吗?这是中学地理的重要问题,对学生求知、解疑都具有很强吸引力。
又如第六册第二单元活动课《办图展,爱科学》,对于开拓学生知识面,加强科技知识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重要作用。
第二,通过社会课教学,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初步的科技能力。
如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学校的环境》,在“做一做”栏目中,有步测教室到校门口的距离的活动;在第二单元第一课的活动课中,有看太阳辨方向等;第三册第四单元活动课中有“算一算”,训练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方面的初步计算能力和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有利于积累问题,引导他们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和加强学习兴趣。
第三,在社会课教学中,通过科技知识的传播,渗透科技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在第二册第六单元中,介绍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中的现代科技。在第四册第七单元中,介绍了我国石油开发、原子弹生产、核电站建设和人造卫星发射等现代科技成就,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简要的知识讲述,富有色彩的渲染和饱含感情的介绍,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由羡慕科学家,为我国科技而自豪,进而强化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思想,收到满意效果。
第四,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和捍卫科学真理的献身精神。如第六册第二单元《人类文明的脚步》,第三课介绍了与中世纪黑暗的宗教统治者进行斗争的著名科学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科学求实精神。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逆境中执着地追求真理,在教会的残酷迫害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他们的事迹的简介,渗透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求知,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的优秀品质,这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技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的基础。
第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动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组织他们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踊跃发表意见,让他们在学习中探求真知,在讨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改正谬误。如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介绍了爱迪生“爱动脑筋”、贝尔发明电话机等重要科学故事以及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事实,这些都能够使学生产生极浓的兴趣,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