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人口普查基层调查的特点——中国和美国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中国论文,基层论文,人口普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建议每个有条件的国家相隔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时间最好选在以“0”为结尾的年份上,以利于国际间的比较。 中国在举行了三次人口普查后于1990年开始按此要求进行人口普查。2000年许多国家进行了人口普查,普查的最终结果将是一系列统计数字的公布和使用。而这一系列的数字则是由各个国家成千上万(上百万)的普查员逐户基层调查的结果。基层调查是一切准确统计的基础。各个国家的基层调查也有其各自特殊的组织和实施形式,可以互相借鉴成功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经验。本文以个人参与基层调查的经验(注:本文内容以城市中人口普查的基层调查为例。作者主要参与了北京市海淀区和波士顿附近几个小城(Cambridge,Malden,Summerville)的普查工作。),从普查的组织、普查的实施、人们对普查态度的角度,比较中国和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基层调查工作。
1 普查的组织
中国和美国的政府都十分重视人口普查工作,政府牵头,各实际负责普查的机构进行普查。在中国,人口普查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政府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城市中,街道办事处下设人口普查办公室,居委会设有人口普查小组。在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是一个常设机构,每次普查时建立地方人口普查办公室,组织、协调人口普查工作。
这些普查机构(临时成立或常设的)担负着宣传、计划、具体实施人口普查工作。除在社会上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动员全民参与普查外,这些机构负有选拔、招聘普查员的重任。没有业务过硬、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的普查员,普查的任务和质量将难以保证。中国对人口普查员的要求是:“(1)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能工整、 清楚地填写普查表;(2)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群众所信任, 作风正派,待人和气,有奉献精神;(3)认真负责,工作细致,能独立工作, 吃苦耐劳;(4)身体健康,能坚持工作。 ”(《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手册》,26页。以下简称为《手册》)。来源可是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村(居)委会干部,教师和大中专学生及离退休人员。基层普查办公室(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负有挑选普查员的责任,普查员以居委会基层工作人员为主。一旦定下人选,多是一人负责普查到底,因此中国的普查员队伍相对稳定。
美国的普查员是由地方普查办公室选拔。地方普查办的组织复杂,其中专门有一个部门(recruiting)负责招聘各类普查工作人员。所有希望为普查局工作的人(无论是管理人员、文书、还是普查员)都必须参加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分“办公室技能”,“阅读能力”,“数字能力”,“解读信息和抉择能力”,“组织信息能力”五大部分。一旦通过考试,地方普查办要对当事人进行背景调查,排除有犯罪史或其他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人进入工作人员的队伍。接下来就是面试。面试时主要询问诸如“为什么申请这份工作”“你的优势是什么”,“过去有何相关经历”,“如何面对普查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如人们不友好”等问题。普查办通过这几道程序来招收普查员。当然招聘普查员时也有一些其他考虑,如申请人的居住地与普查地的距离,交通工具拥有情况,可工作的时间,普查人口语言多样性引发的对普查员语言的要求等等。美国普查员的流动性较中国的大,没有一人负责到底的要求,或无法对员工有这种要求。有时是因为员工自动离职,有时是因普查员在质量和速度上不能胜任而被解雇。关于普查员的挑选,美国的选聘相对繁琐,更有一套固定可见、必须遵循的程序。
定下普查员的人选,就要对这些人进行培训。两国对普查员的培训都非常重视。有专门的普查工作培训手册,并且是人手一册,利于学习和研讨。培训形式均为讲解普查表,解释与之相关的概念,填表技巧,注意事项,自我逻辑检验等。在中国的培训时间比在美国的长。按规定,长表普查员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 短表普查员的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手册》,27页)。培训结束时,都有不同形式的“考试”, 以确保普查员理解掌握了普查内容及方法,能应付常见的一些问题。关于普查培训,中国的相对概括;美国的则较为细致。例如在美国讲到调查技巧时,教给大家“使用有效技巧,使你的调查既愉快又有成果”(注:培训中提到几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希望大家在普查中避免发生。如调查员上门后因看到被调查者是亚裔,就随口说“您是日本人吧”。对方不快,回答说“我是中国人”,随后把大门闭上。调查员的意图是询问对方的种族,但因问话不当,调查受阻。);准备好回答对方的疑问,使对方能配合普查;按问卷上所用词语调查有关问题;不要暗示答案;感谢被访者,“给被调查者留下对普查者的一个好印象!”等等(普查局,第3、4部分)。
2 普查的实施
普查的实施指入户调查,在中美两国这都意味着普查员上门收集资料。入户之前人口普查部门已在社会上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如发送《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在美国是每个住宅地址一封;在中国的城市常在居民楼的单元门、散居住户经常通过的地方张贴)。每个调查区都有一名小组长负责,中国的称普查指导员,美国的称组长(team leader)。两国相同的普查程序是定有工作计划(包括进度计划),拿着名单按地图所指上门调查,每天登记调查结果(数量),每天按时在指定地点碰头。碰头会上小结工作,集中已完成的问卷,解决疑问,分派新任务。在调查的同时,普查员自查问卷结果,将问题在当地及时解决。虽有以上这些相同的方面,但各自在普查实施时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2.1 “底册”的不同。“底册”是每个普查员进行普查的依据。 在中国,“底册”是“户主姓名底册”,是通过多次调查后编制而成。先由公安机关进行户口整顿,整顿后的住户信息提交给街道办事处人口普查办公室,普查员根据这些信息再次上门核实,最后编成“底册”(共有13项内容)。作为普查员,他(她)至少要上门两次,一次是为“底册”,一次是为正式普查表。普查员根据“底册”上的户编号和随机等距抽样原则确定长短表所在的户。
在美国,“底册”是“地址底册”(共有10项内容),这份底册是地方普查局将未收到普查问卷的住户地址印刷而成。确切地说,底册上也包括了已填问卷的住户地址,只是已填过的住户地址上标有已填的记号,未填的则醒目地留在上面,同时也标出应该填写普查长表或是短表。
简单地说,中国的普查底册由基层普查员编制,美国的普查底册由普查办公室编制。这说明中国的普查员早于美国的普查员介入普查工作。此外,从“底册”上的内容看,美国的较少涉及普查的具体内容,普查员按地址“一头雾水”地去调查。而中国的“底册”上有许多普查的内容,普查员若在做底册时认真负责,实际普查时则是“心中有数”,上门前就已知道这户人家中大约应普查的人数和基本状况。
2.2 普查对象和项目的不同:
两国普查员普查起点不同。美国采用了邮寄自填普查表的方式,入户调查的对象仅仅是未寄回调查表的住户。占总住址户数的不到40%。美国的普查表分自填普查表(应在4月1日之前寄出)和普查员使用的普查表。两个表的不同之处在于普查员使用的表上有一些面向普查员的解释。例如,提出问题前应具体说的话和一些提示等。中国则要户户调查,普查表没有自填和他填之分。
普查对象不一样。中国的普查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分为五款人。调查时从户主开始,以户主为中心衡量家庭内人员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普查对象是普查日居住在此住址且无其它常住地的人员,包括美国人和外国人。调查时从拥有和租用本房子(或公寓)的人开始,询问有关内容。
普查对象分类不同。例如,中国的普查利用“民族”类别区分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基本都在中国56个民族之内。而美国的相应一类问题涉及世界上多个民族。美国的普查表上单列有两类种族,一类是西班牙或拉丁美洲血统,另一类则包括15种类型的种族,供被普查者选择。另外,家庭婚姻稳定性也表现在普查对象的分类上。例如,两国在调查中都要了解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在两代直系亲属中,中国的只有父母、子女之分,而美国的子女部分则细分到“亲生子女”,“领养子女”,“同父(母)异母(父)子女”。
普查项目不同。两国的普查都有长表和短表之分。中国1/10 的户填写长表,而美国1/6的人家填写长表,其余的则全填写短表。但长、短表所涉及的项目数却有所不同(见表1)。
表1 中国和美国两国普查表上涉及的户和个人项数的不同
中国美国
关于户关于个人关于户 关于个人
入户普查所问项数 短表10项 9项12项6项
长表23项 26项9项33/58项
注:(1)所列项数指普查表上印有的问题数, 不同的普查对象所需回答的问题会有所不同。如未上学的儿童、不到工作年龄的人等等。一些问题下面还列有其他小项问题。(2 )美国的以普查员上门使用的他填普查表为准。关于个人的项目,家庭中只有一个人填写58项,其余人只填写其中的33项。
2.3 普查方法的不同:
同是填写普查问卷,美国的普查员要按调查问卷上的话语提问,可以当面填写,也可以通过电话普查。这多是与住户有过联系,双方同意在被调查者合适的时间通过电话填写问卷。此外,入户时首先要告知普查员的姓名,出示工作卡(上面印有普查员的姓名),确认所调查的地址,说明来访的目的和填写问卷大约所需时间(如,短表5—7分钟,长表30—40分钟),送上统一印制的有英文和西班牙文两种语言的“隐私法通告”。再问普查日(4月1日)时此处是否有人住,谁在这里住,将有关信息填写在普查问卷上。最后在普查表上统一地方留下回答问卷人的姓名、电话号码、电话联系的最佳时间。如果上门时住户不在,普查员留下统一印制的“来访通知单”,主要的内容包括“来进行人口普查,家中无人。人口普查需要普查每一个人。住户可以与普查员电话联系,通过电话填写问卷(留下普查员的姓名、电话号码、最佳联系时间),住户的隐私受法律的保护”等等。普查员要做6次访问,其中3次可通过电话(如已知对方的电话号码),3次必须是上门。6次之后仍未找到此人,就可以通过询问邻居了解情况,得到全部和部分普查信息。
在中国没有如此复杂的普查方法的规定。为了填好每份问卷,普查员必须负责到底,无论用什么方法、访问住户多少次。在填写问卷时,使用的语言可以是多样的,以对方能听懂、理解内容为准,这与中国境内方言和文化多样性、一些地区人口流动性大有关。中国更强调面对面的填写普查表,不提倡电话联系。而且在普查表上留有被调查者签字的地方,必须有签字(注:有的老人不识字,用印章代替签字。美国的普查没有签字的要求。)。这些要求给普查员留下了很小的填不成表的余地,因此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较大。
2.4 路程上花费时间的不同:
中国和美国的国土面积相似(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美国:937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却相差很大(中国:13亿;美国2.75亿)。在普查工作上这两组数字的差距则表现在普查相同人数的前提下,中国的普查员所跑的路程相对少,因此用来找住户时路上花费的时间相对少。尽管在培训中讲解了普查区域图的用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完全不必看图。因为普查员多来自普查对象所在区域的居委会,平时的工作已使这些身兼普查员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对本辖区的各个角落了如指掌。普查时完全没有必要在地理方位上面花费时间。
美国的普查员也多是来自住处附近,但“住处附近”的范围则比中国的大得多,而且也有一些普查员工作在非自住区域。大多数普查员要依赖普查区域图落实地址,普查时地图是不可缺少的资料。大多数普查员要驾车或乘公共交通车做普查。骑自行车普查仅适合于居民居住相对密集的地区。步行普查(从普查员自己家徒步至各处普查)的例子不多。
2.5 普查员工作担子的不同:
美国普查员的担子相对轻且单一。他们的任务只是上门调查、填表和自查问卷,保证调查内容的相对准确性。填的表只是长、短普查表。每个地方普查办还雇用另外一组质量检查员,坐在办公室专门检查送回的问卷。这组人可以帮助普查员把关,防止普查员因各种原因填写内容有误。
在中国,普查员的担子则相对重,有硬性任务。一名普查员一般要负责百户以上人家的普查。他们的任务是填表和质量把关。填的表多种多样:人口普查长、短表,暂住人口调查表,死亡人口调查表,百岁老人表,汇总表(主要是进度内容已查的户数和人数),过录表(将负责的调查小区内的人数、户数及人口特征,以数字的形式登录在统一的表格上)。通过自查、互查、议查的方法保证普查的质量。相对美国的普查员,中国的普查员身兼数职。另外,美国的普查员看到的是一份份散在的普查表;中国的普查员则看到了人口普查数据的原始统计(过录表)。中国的普查员担子虽重,但体验到了原始普查资料转变成统计数字的过程。一份份普查表经过他们的双手,按严格的统计要求,一步步地走向了国家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
3 人们对普查的态度
作为一名普查员,他(她)可以直接感受到人们对普查的态度,向人们解释人口普查,打消一些人对普查的顾虑,鼓动人们参与普查。因为中美两国上门普查的对象不同,一是所有人,一是部分人(如本文2.2中所述),从普查员的角度看到人们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十分配合普查工作。他们多请普查员进屋、请坐、认真回答问题。然而人们仍对普查有一些误解。例如,在普查期间,人们会主动拿出普查并不需要的户口本,让普查员看。还有的被调查者希望普查员能帮忙解决户籍登记中出现的错误。这种将普查与户籍紧密相联的做法是中国普查的一个特点。
在美国,大多数人也是配合人口普查的。这与他们的宣传工作和长期坚持的10年1次的人口普查有很大关系。 如在入户调查时一些大人(尤其是外国人、英语不太流畅的外国人)对上门调查感到疑惑。但他们正在上学的孩子听到是人口普查,就会向他们的父母解释他们从学校听、学到的关于普查的知识和要求,使普查顺利进行。但是作为美国的普查员,他们面对的并不都是热情的被调查者。因为积极热情的被调查者会在普查日之前就将问卷填好并寄回给普查局。大约1/3左右的住户会因各种原因未自填问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忙,错过了时间;语言不通,未认真看普查资料及《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更有人持不关心甚至抵触人口普查的态度,认为这种调查侵犯了个人隐私。前两种原因的人们会配合入户调查,而持后种原因的人们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美国普查员面对的入户调查的困难比中国的大。常见的问题是被调查户居住分散,或者找不到被调查者。有时遇到了住户,但他(她)称忙,没有时间。这时普查员要尊重他们,放弃眼见可完成问卷的机会。
语言障碍也是一些人未能按时填表的原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不懂当地语言的人士如何在那里生存下来的,但由于大量合法或非法移民,以及移民社区性居住,这在美国是可能的。美国人口普查局当然也考虑到这点。普查员中说各种语言的人都有。一旦入户时发现无法沟通,普查员就拿出事先印好的语种表,请对方确认。确认后报告给小组长,小组长再设法协调其他小组的成员,找到合适的普查员再次入户调查。因语言不通,需要用其他普查员进行协助的例子并不少。普查员本人的种族、仪表、态度会使被调查者更易或更难接受普查。地方普查局一旦发现有此苗头,会立刻调换一位有“亲和力”的普查员,以保证普查的质量。
部分被调查者对普查有抵触情绪的原因与他们对普查有误解有关。有住户问“干吗要做人口普查?”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告诉你我挣多少钱?”有人更直言“政府没有权利从我这里得到这些信息”。这些问题的背后常隐藏着人们不愿意说出实情的真正原因。例如,如果我是一个非法移民,我不希望被政府知道;如果我在享受着某种社会福利,但我新近的工资已超标,我不希望我的回答会让我失去享受福利的机会;问卷上的问题太细,我个人的安全可能受损,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普查员会耐心解释所提出的问题(在培训时也有相关的内容),填好每一张问卷。但这部分被调查者的疑问也会反映在问卷上,突出的问题是不报和瞒报。如从许多人对长表中工资收入一栏的回答中可以感到这些数字的不确定性,有人干脆不填这项内容。虽然普查局不希望问卷上有空项,但不得已允许这种现象的存在。当然,分析问卷的空项问题(尤其人们有意避免的问题)也可说明人们敏感点所在。
如果两国普查员同是面对着100位被调查者, 中国的普查员更有可能接触到热情的人们;美国的普查员则有可能遇到更多不合作的被调查者,因为在美国上门调查的户是已筛选下的户。当然这只会影响普查员的心情,而不会影响到普查的质量。
以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在人口普查基层调查中的异同。两国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选聘普查员,计划、组织、实施人口普查。经过培训的普查员都有能力按照不同的程序填好问卷。但在填写问卷时两国的普查员使用不同的普查“底册”,调查项数、方法有所不同,路程上花费的时间也不同。表2概括了两国普查基层调查的不同之处。 此外,由于上门调查人群的不同(主要指全部人口还是部分未填普查表的人口),两国普查员面临普查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总的说来,中国人口普查的优势是各级领导重视,加强领导,利用现有的行政系统推动普查工作,自上而下层层负责起普查工作。这种普查组织和实施系统能够保证普查的顺利进行。同时,利用行政系统的功能也可节省普查资金。普查更多依靠的是参与普查者的责任心,包括对上级主管部门和对具体普查工作的责任心。当然也需要被调查者的配合。美国的普查除政府重视,其优势在于资金、技术和人的文化水平。由于全民识字率高,可以利用自填普查问卷的方式,从而节省普查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美国的普查更多依靠的是个人对国家号召的响应和公民对自己义务的承担。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会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两国的人口普查体系不同。美国的人口普查自成体系。而中国的人口普查尽量借助现有的行政体系。这背后有社会专业分工的问题,也有资源有限的问题。再如,人口构成不同。美国是高度流动的社会,移民多。而中国社会除了大城市的特定区域外,一般人口都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由此带来普查员与普查对象的关系不同,如社区关系与非社区关系。中国和美国人口普查基层调查特点的比较有利于两个国家互相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今后不断完善各国的人口普查。
表2 中国和美国人口普查基层调查的不同
项目 中国
普查底册 普查员参与编制以户主为中心
普查对象 中国人
灵活
普查方法 当面
普查使用的语言 中文,夹有多种地方方言
每位普查员普查的地理范围小
普查员工作的担子 较重
质量检查自查、互查、议查
人们对普查的态度 多支持
项目 美国
普查底册普查办编制以住址为中心
普查对象美国人和居住在美国的外国人
有严格的规范
普查方法当面+电话
普查使用的语言 英文和多种外文
每位普查员普查的地理范围大
普查员工作的担子 较轻
质量检查 自查
人们对普查的态度 一部分人不支持
注:以上的不同点是从普查员的工作和立场上总结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