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资源节约型农业推广的障碍因素及对策_农业论文

影响资源节约型农业推广的障碍因素及对策_农业论文

影响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推广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障碍论文,资源节约型论文,因素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影响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推广应用的四大障碍:产权障碍、价值理论障碍、行为障碍及技术障碍,据此提出了消除这些障碍的措施,即:深化产权改革,加强资源管理;确认生态资源有价,建立资源核算体系;采用组合技术,增加生态资本存量以及推广生态农业。这样有助于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实施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 推广 障碍因素对策

1 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质与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现存的生态资源却在不断减少,因而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资源存量二者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空心化现象[1]。这现现象严重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对这一矛盾,国内外相断提出了一系列替代农业模式,旨在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走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道路是现实的抉择,是人类总结以往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结论。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分配的代际均衡与公平,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其核心问题则是维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合适生态资本存量。

农业生态资本存量,是指保证人类生存、农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资源环境的物质载体,它包括农业环境资本与农业生物资本两大类。农业环境资本又分为土地生态资本、水生态资本和气候生态资本三类。对我国而言,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重点是加强土地生态资本和水生态资本的利用和管理,维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合适的生态资本存量,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影响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推广的障碍因素

个人以追求最大效用的原则,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正是个人与企业追求效用与利润的驱使,使其寻找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从而导致对生态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继而掠夺性地开发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最后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资源存量矛盾激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目前,各国政府及世界性组织采取了一些措施,旨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从80年代初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与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推行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广大农村靠掠夺生态资源发农业生产的格局。农村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得到了改善,整体仍在恶化。究竟是什么原困困扰着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推广呢?主要有以下四个关键性的障碍因素。

2.1 产权障碍 我国长期以来实现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往往混淆不清,并常常表现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合一,产权界定不清。谁是国有资源的人格化代表,谁代表资源所有者国家综合管理国有资源?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这就造成资源所有者并没有享受所有者的权益,对资源行使合理的权益,而资源的使用者则以满足个人效用或企业利润最大目标,且具有明显的正的时间偏好,往往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地开发。结果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这也是我国目前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浪费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2. 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层的任期目标限制和农民缺乏投资信心的短期行为。长期以来,各级基层干部的考核是以任期内的总产值大小及增长为主要指标,往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类指标。由于对总产值目标的追求,领导者往往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追求高速度、高产值,而不考虑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以及掠夺性地开发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对政策缺乏信心,以及农村资源产权界定不清,往往不愿对耕地等资源作长期的投资,致使农用耕地产出水平的持续提高受到限制。

2.3 价值理论障碍 传统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是上帝的恩赐。现在,仍有许多经济学家相信,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说并不构成重要的限制。如果说自然资源的主要因素的话,也只是认为这往往在增长的早期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供给的重要性就会不断下降,对发达国家来说,这些甚至已经是一种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了。因此,自然资源长期作为一种无价的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系统,排除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之外,从而无法通过正常的资金来源渠道,去保护、管理和再生重置资源。对资源的耗用不进行实物和价值上的必要补偿,资源价值及其耗损在国民生产总总值中得不到正确的反映,而且造成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即一个国家可能正逐渐耗尽矿产、伐光森林、侵蚀沃土、污染水源,但实测的国民生产总值却随着这些宝贵资源的丧失而稳步地上升。这就压抑了资源的再生产的补偿活动的积极性,也刺激了人们对资源的掠夺和盲目开采使用,乃至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终导致生态资本存量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污染日益加剧。

2.4 技术障碍 技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技术研究疲软。目前还缺乏高产优质的品种;缺乏根据资源状况确定农业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对旱、涝、盐、碱、薄等障碍因素缺乏高效的克服障碍的技术;研究手段落后,处于“手工业”阶段,这也造成了研究的深度不够;(2)技术推广疲软。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本身就比较落后,又因推广不力,使现有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如良种推广面积仅60%-80%,化肥当季利用率仅30%-35%,灌溉水利用率仅30%-4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40%,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由于技术推广不力,造成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使我国本已短缺的资源更显得稀缺;(3)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应付各种灾害的技术,缺乏气候变化的应变技术,缺乏消费结构转变的应变技术,缺乏适合21世纪的高新技术储备。这些因素将阻碍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3 对策

“节约资源”有两种途径:一为“节省”,与浪费相对立;二为“集约”。与粗放相对立。同此可知,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是经济合理配置生态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我国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其必要性有以下三点:首先,我国人均资源贫乏,资源短缺将会长期存在,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因此,在农业模式选择上,要注意节约资源;第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在我们必须扭转这种局面,走集约化道路;第三,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有限,走外延扩大再生产道路不现实,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依上文对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障碍因素的分析可知,要想推行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3.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资源资产管理 产权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具有市场经济体制所赋予的一切权力。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就由各自相应的产权来确定,如果产权关系不明晰,就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也会导致资源配置不佳。因此,为了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扭转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浪费局面,就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资源资产的管理,为推行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产权改革的重点是土地产权的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不是变革土地所有权的性质,而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产权制度,重新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支配权的分解。在此基础上,严格界定各财产利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这间的经济和法律关系及利益约束关系。只有产权界定以后,农民对自己所经营的资源才有一个明确的预期。由于对资源的保护费用、投入资金和劳动的数量以及可望获得的收益是一致的。因此,农民才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该项资源。相反,如果产权不明确,未来预期不确定,农民要么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使用资源,不注意保护资源;要么低度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从国家宏观管理来讲,应建立资源产管理的专门机构,代表国家综合管理国有资源资产的有关事务,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贯彻执行有关资源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拟定全国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监督其执行;组织对全国资源资产的调查和统计,建立资源核算帐户,并实行动态监控管理;对各部门、各单位使用国有资源行使产权管理,审核确认和组织收缴国家所有资源资产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

3.2 确认生态资源有价,建立资源核算体系导致生态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是“资源无价”的传统价值观点。因此,要想节约使用生态资源就必须走出传统价值理论的误区,承认生态资源有价,并将生态资源进行资本化处理,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各利益主体的短期行为,使人们自觉地按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

生态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以现成的生活养料和生产资料供给人类。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利用、加工和改造,引起生态资源的耗费,这种耗费一旦超过一定的界限,生态资源将被摧毁或破坏,会退化和衰竭。正因为如此,生态资源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态资本,并且它还会由于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用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生态资源具有资本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生态资源具有价格。因为生态资源作为资本是以它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为前提的,要保护、恢复、更新(或再生)、增殖生态资源,就必须有价格。价格的高低表明资源的稀缺程度;价格限制了资源的地求和消费,发挥经济保护作用;价格也意味着收入,以实现耗费补偿、恢复存在和获得再生等。一旦合理的确定了生态资源的价格,各利益主体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资源的边际生产率节约使用生态资源,自发地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储备的资源是真正的财富。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富裕程度,不仅应该用国民生产交易会来衡量,而且还要资源储备来衡量。为了更好地节约使用生态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核算。即将生态资源的耗损或增加以价值量形式反映在国民生产交易会中,从而对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会指标进行修正,使其正确地反映出生态资源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果年内生态资本想量增加,修正后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大 于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说明经济发展后劲增大;如果生态资本存量没有增加,说明资源与经济同步发展;如果存量减少,由说是资源基础削弱,经济发展受阻。

3.3 采用组合技术,增加生态资本存量 农业组合技术是指适应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反映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农业技术,它是依据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共生互利原理、生态位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理论,将若干单项技术依照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同一个时序空间中有序地组合起来的一种技术体系,其目的是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实施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就必须采及农业组合技术,加强农业生态资本积累,为农业的持续发奠定物质基础。据我们在鄂西北5年的生态农业研究实践表明,结合山区资源特点采用相应的农业组合技术后,森林滥砍乱伐得到控制,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60.7%;农村生活用能短缺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旱坡地水土流失量减少31%,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全P、全K含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田光能利用率由0.44%提高到0.84%。由于农业生态资本存量增加,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0元增加到1200元,基本摆脱了贫穷,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因此被评为湖北省首届“生态农业十佳”之一。

3.4 发展生态农业,走资源节约型之路 生态农业自80年代初期开展试点以来,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发展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的正确选择,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找到了一条根本的途径。其次,有利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增加生态资本存量。第三,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也能充分合理利用、保护和增殖生态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生态效益;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4-06-11收稿

标签:;  ;  ;  ;  ;  ;  ;  ;  ;  

影响资源节约型农业推广的障碍因素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