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中教育任务的思考_教育论文

对当前高中教育任务的思考_教育论文

对高中教育任务的现时代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时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建立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属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对普通高中的任务,长期以来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论。对此国家教育部门有多次的规定。1954年1月,教育部门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正式确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提出中学教育“不仅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合格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生产建设以足够的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1963年3月公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新生。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中学计划草案》中,对中学任务的规定,仍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可见,我国对高中教育“双重任务”的规定,是自50年代以来一直沿袭至今的。

较为一致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我国普通高中规模过大,学生人数多,只能少数升学,大多数需要就业,双重任务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如果以单一升学任务否定双重任务,普通高中教育不能面向全体,会置大多数于不顾,势必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三,普通高中变“双重任务”为“单一升学任务”,就必须大量压缩普高,势必大量发展职高,这是我国国力所不及的。

上述观点只反映了问题的部分侧面,尚存有许多疑虑:

1,客观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不能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普通高中客观存在两种去向,不能因此简单认为高中“双重任务”是合理的。衡量其是否合理,还应考虑高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否有满足双重任务的可能。现实的情况是:为了落实已成定论的双重任务,社会和家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复教育,为高考落榜生办复读班和就业前的职业培训。教育的低效益和学生在社会上的失落情绪,足以对这种教育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片追”的问题并不是“双重任务”的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尽管教育部门再三强调端正教育思想,反而一再出现全国性的“片追”现象。

3,为了贯彻落实“双重任务”,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也是发人深省的。为了要完成向高校输送新生的任务,有的学校竭力把普高学术化,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提高难度、深度,加大作业量,把普高教育办成大学预备教育、应试教育,人为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了完成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力的任务,一些学校则竭力把学校职业化、劳动化,试图使他们达到毕业也即可就业的要求,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课程体系都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二种偏向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面对普通中学“双重任务”的窘境,有的人提出二种类型的“一重任务论”,其结果,学校仍然是盯着“任务”而教育,普通学生的升学压力更大。实践证明,职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明显差于普高的学生,除了一些热门的专业,企事业单位不愿接受职高生。作为同处一段身心发展期的青年,把他们分开教育问题颇多。近年来,一些地方照国外的作法,办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确是世界上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传统的“升学”和“就业”任务压力下,其效果并不是如我们所料。“片追”的问题、教育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学生在社会上人格的不适应问题仍然存在。

看来,我们的高中教育改革,不仅要求在办学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展开,尽快走出“升学”和“就业”恶性循环的怪圈。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混淆了社会的选择功能和教育的培养功能,二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1、高中学生就其走向而言,不是升学就是就业,这是一种自然的走向,是一种社会的选择功能,而不是学校自身的培养功能。虽然,高中办得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升学人数的多寡,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时对工作的适应性。但是,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升学,升入什么样的学校,有多少学生就业,从事何行业,这都是多种社会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哪个学校能决定的。至于新生合格与否,实际上是以高考录取分数线为准,也不是中学能任意制定的,而且每一学校的升学情况还与全国各地的至少一个地域的情况有关联。因此,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很难作为一项任务让普通中学来完成。高中仅能向高校提供可选择的对象。同样,未升学的学生能否就业,它由企业、劳动人事部门和市场人才供需所决定。即使是就业训练搞得再好,但无就业机会,学校也是无法安排的。因此,“向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作为一项任务规定,要实现它也是困难的。社会的选择功能与学校培养功能虽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一回事。这不是说,我们不承认高中毕业后有这两种去向,也不是反对高中教育为他们的去向做一些准备,我们的意思是作为培养人的教育,特别是高中这一阶段,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应的更广泛的内容。如果把高中教育办成“升学教育”或“就业教育”,那未免有些急功近利了,不仅不能解决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反而会使它更加复杂,就矛盾来解决矛盾是行不通的。解决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在于升学与就业之外教育的真实意义上的培养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必备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国外的高中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选择,但他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不是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来规定,而是以学生应达到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要求来规定的,因而能较好地处理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例如美国把教育目的表述为“民主社会”,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教育目标,如:自我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经济效率目标及公民责任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从升学和就业的纷争中转到教育真正的培养功能上来,方是摆脱目前高中困境的必由选择。 2、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历来有“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对立的观点。理论上已经证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都有偏颇,也都含有合理的因素。其实,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统一的,“正如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因此应以人和社会的统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但在实践当中,特别是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国在教育价值上偏重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需要,仿佛“社会本位”是社会主义思想,“个人本位”是资本主义思想。我国通常以不同的教育方针对教育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加以规定,如“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等等,这些规定在我国长期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情况下,容易被“各取所需”,甚至把全面发展同个性的发展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没有统一性,不能不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很大程度上以统一性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作驯服工具化,所以忽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才能的发展,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样造就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思进取,缺乏主体意识。对社会事务表现出冷漠、厌倦甚至抵触情绪。当他们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时,除了不加思考机械地适应外别无它求。缺乏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学生,看重的是升学和就业的选择,热衷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这又反过来使得个性泯灭,人格的不健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尽管近年来高中教育在办学模式上作了许多尝试,力图摆脱困境,但只是形式层面上的改革,而非内容上质的变化,因此收效甚微。

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现时代的挑战,也决定了必须作深层次的改革。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于所服务的社会之需要、教育对象的特性以及可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因素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的变更相应也引起高中教育的功能、性质的变化。从教育发展史来看,高中教育从为培养神职人员和统治者到为工业社会大生产培养技术者,无不是上述三方面的变化决定的。因此,高中教育任务随着现时代的变化同样必然发生变化。

1、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特征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的不断开发,生物技术的推广等使得生产更新的频率加快。人们再也很难一生只掌握一门技术而工作一辈子了。而且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加快,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且越来越频繁。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和以更直接的方式对付身边的问题,地区和国家的问题,乃至国际关系的问题。作为一名职员,必须使自己适应更为复杂的秩序,必须更加关注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的变化。作为一名相对独立的个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产生于时代生活中的三个主要方面的种种问题是密切关联的,对每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格特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仅仅通过初等教育和现在这样的高中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变革我们现有的高中教育。

2、教育对象的变化。从宏观方面看,义务教育的实施,将为高中阶段的教育输送更多的新生,高中教育日趋普及。从个体来看,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同时,青少年学生现在有条件考虑自身的自由发展,个性的充分展现。随着对自身的了解增多,他们更倾向于使自己成为完善的人。这里“完善的人”不仅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还包括性情、态度、价值等人格的因素。教育应“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不仅是为谋生作准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的手段。

3、教育理论的发展。(1)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视。人的一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过程,整个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段,这一段对于整个人生的发展有其特殊的价值和地位。高中生是升学还是就业对于他个人而言已不是决定性的选择。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便不会为即将走出高中校门是升学还是就业而煞费苦心了。(2)高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和身体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能力和人格方面。人格心理学、能力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重视人格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格的适应不良同智力的缺乏一样地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不是一个大学生,但不可不是一个人格的健全者,不可没有创造力。(3)发生认知论的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包括人格因素在内的各种个性品质形成的最佳期,错过这个最佳期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落后,因此,高中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段。

以上分析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高中教育正面临着远远超出它力量之外的但又是合理的种种需要,要不断运用新技术和各方面的力量去完成它日益增长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是有意识地考虑这些方面,那就等于我们有意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境地。如果我们的教育造就的仅仅是缺乏精神且毫无热情的书呆子,仅仅是有心跳和呼吸的操作机器,那么这种教育就有些失去它的目的了。

正如波戈的名言,“我们已遇到了敌人,这个敌人正是我们自己”。作茧自缚,划地为牢,往往是陷入困境的原因。当我们造就的学生在社会上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感到能力的缺乏、知识的狭窄而茫然苦恼甚至有所变态时,教育便成了他们异己的工具。尽管我们强调基础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尽管也经常提到注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在升学和就业的怪圈里,对它理解了多少?又实施了多少?心理健康一是指社会的适应,即理解他人并以良好的方式对他人的需要作出反应;二是指个人的适应,即个人理解自己,在应付真实的紧张情形时沉着和适当。

我们的视野应该移向校门外的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我们的头脑中应构想未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将应怎样地生活。现时代的高中教育如同其它类型的教育一样,在生产力这一最终决定因素的作用下,已历史地来到一个关键的变革时期,而且正处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都相应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如日本把中学教育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我们的高中教育再也不能遵循为教育而教育的常规,学校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应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高中教育既要打好将来作为国家和社会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和基础,又要针对个性进行多样化的教育。

“完整的人格中知识和理性的结合——这就是现时代教育的试金石。”

标签:;  ;  ;  ;  

对当前高中教育任务的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