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论文_韩江洋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论文_韩江洋

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我国目前城镇化已经处于转型阶段,需要对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断满足城镇化发展的根本需求。在进行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动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转型要点;转型途径

引言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概念,而且核心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进行转型与明确,所以随着核心观念的不同,相关的技术与方法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已经从基本规模的改变转变为经济化转型的提高,统筹发展城镇的经济与环境并优化城镇的内部结构,探索了发达地区的规划模式与以人为本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启示意义。

1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

1.1 产业规划不到位,城乡差距扩大

在城乡规划当中,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以往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出现了规划分散、复杂的现象,比如产业集群规划不明显,导致工业用地过于分散,与居民区交互混杂,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又如,在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布局和气候特点,将一些污染性强的工业企业放置在城市的上风向位置,导致污染物随风飘散,影响了环境质量。这种布局的不合理问题,不只对城乡区域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造成了城镇化进程中,“一切为了城市服务”“乡镇地区自我牺牲”现象的不断出现,城乡差距反而不断扩大,这与城镇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1.2 城乡区域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紧张

由于规划上的失误,城乡区域的土地利用不当问题严重,向农村要土地,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提高生产效率的现象比比皆是,影响了农村土地使用率的提高。更有甚者,将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不考虑土地性质而盲目开展经营活动,忽略了土地利用时的可恢复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土地损伤。同时,由于环保意识的欠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环境破坏的问题,为了发展而无节制地向自然要资源,不顾资源的再生速度而盲目开采,造成了资源紧张;为了短暂的经济效益,不经过环保程序而随意地向水源、空气中排放污染物,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质量,不符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

1.3 城镇区域劳动力就业能力不足,社会矛盾加剧

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要地不要人”的落后思想严重,导致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参与其他工作的机会,城镇发展过程中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再加上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城乡地区的社会矛盾加剧了。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要点

2.1规划的任务重点

作为配置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上层建筑的调整措施与相关的一些规定都会影响城镇空间的资源配置,在宏观上与微观上对城镇监管的效率形成影响,因此,城乡规划要想做好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是协调区域的发展,对区域进行规划应当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变,注重小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并以此为基础配置资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功能、结构之间的互相联系,因此与传统的城乡规划有着根本的区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是协调城乡之间的联系,由于进行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的一体化,所以发展不应当只追求把农村转变为城市,也不是要求城镇与乡村的经济无差别发展,而是要从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直接转变为城乡互补协调式的发展,对不同主体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与研究,使不同的主体能够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城乡发展的区别,保证发展的协调,包括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与风貌发展等等。第三是城市内部的优化,现阶段的我国城乡规划重点已经成为功能的提升、环境的完全与安全,城乡规划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空间扩张转变为城乡协调,保证在发展中解决城市品质差、效率高以及内部发展的矛盾问题。

2.2城乡规划转型中存在的难点

城乡规划的目标还是要与以人为本的概念相互结合,突出人的主体作用,在发展中考虑美好环境的建立,当然规划人员也应当具备相应的责任心,强调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协调与解决,人口的规模是出发点,所以要考虑将出发点逐渐转变为人口的结构,人的需求,从城市的居民转变为农民工,临时人口等的社会需求,以人的视觉发展进行规划与设计。当前我国的各个城市发展空间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基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传统的只关注空间成长的宏观城乡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发展应当慢慢朝着经济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变,突出城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途径

3.1 逐步缩小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

逐步消除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异因素,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基础。因此,城乡规划中的各种资源应该重新分配。保护城乡生态和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尊重农村生态文明,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维护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注重城乡生态调控,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应强调必须予以保护的生态内容,像生态保护区域、风景名胜区域和水资源管理区域,在修建新建筑或者兴办工业区时应尽量绕开这些区域,以促进区域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监管、监督和指导,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建设生态文明体系,促进城乡发展,将充分突出自然环境的特色。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应以农业和生态环境为核心,协调基础设施问题。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用精确的划分来约束人员的行为。尽可能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确保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城乡空间,有效地将生态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在生态空间中增加人员的休闲娱乐活动,激发当地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以中小城镇的发展为重点目标

中小城镇发展潜力更大,应作为人口转型的关键结构。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从宏观战略层面考虑,中小城镇应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我国城乡发展相对缓慢,在规划过程中应注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梯度发展。建设有特色的中小城镇发展节点,促进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经济互动,已成为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举措。例如,它强调中小城镇的自我转化和协调,强调中小城镇对人口的集聚效应,为城乡规划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3.3 分类推进村庄的发展规划

城乡规划发展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落实分类推进政策和方案。在规划设计的初期,就要有意识地将半城镇化的地区与农业重点发展区域进行分离,利用两种不同的规划形式来促进经济发展。还有不同类型的城镇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比如人口聚集且愿意遵照城镇化发展规律的村庄,就可以有序地推进城乡化发展步伐。针对农业重点村庄则要因地制宜,积极的推动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另外,城乡发展要保持原有的生态特色,在吸引人口聚居的基础上,加快城镇空间整合与利用。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势在必行,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国家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也是保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龙征宇.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52):89-90.

[2] 徐洪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1):75-76.

[3] 刘毅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5):22.

论文作者:韩江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  ;  ;  ;  ;  ;  ;  ;  

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论文_韩江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