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000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于门诊治疗口腔颌面面部间隙感染患者44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44例患者中3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0例行手术切开引流治疗后痊愈。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当明确诊断、发病原因,积极进行抗菌及切开引流治疗,应根据诊断结果尽量兼顾全身, 综合处理, 确保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颌面;感染;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411-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包括颜面、颌周、口咽区软组织肿胀化脓性炎症等疾病,发病较急,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1]。患者临床表现为化脓性感染,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如张口受限、吞咽困难,重者还伴有全身高热、寒战、脱水等不适症状。该疾病传播速度比较快,而且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对患者进行防治,那么极易造成患者症状加重[2]。临床治疗之前需要明确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切开引流,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4]。选取我院口腔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44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0.5岁;病程在5~20天;感染原因、部位:其中眶下间隙感染、颊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感染、牙源性感染、腺源性及面部疖肿来源者、颌骨囊肿继发间隙感染、损伤性感染。
1.2治疗方法 ⑴抗菌消炎支持治疗:细菌培养之前可根据患者病史及脓液穿刺性状给以用药,如穿刺脓液为灰绿色伴粪臭味,多为厌氧菌或大肠杆菌等阴性菌感染,如为黏稠黄色,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等阳性菌感染。如细菌培养结果出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药物,抗生素药物组合方案一般采用硝咪唑类+头孢/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感染严重者需采用抗生素三联疗法。另外以维持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增强抵抗力;⑵手术:采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手术切口位置与传统手术方式相同,长度以能够用血管钳分离到脓腔为标准,宽度<2 cm,深达皮下组织后,进行脓腔清创,排出脓液[5]。其次,用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置入负压吸引管并用粘性胶带固定引流管并关闭创口,连接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观察患者每日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状态和量,无脓液流出后可拔管[6]。
1.3 疗效判断 痊愈:在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后,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疼痛感,语言功能以及进食功能都完全消失。显效:在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后,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语言功能以及进食功能基本得到缓解。有效:在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后,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语言功能以及进食功能得到部位缓解。无效:患者全身临床症状和部位症状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还出现加剧。
2结果
本组44例患者最终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人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受到感染时,病原菌入侵到间隙中造成化脓性炎症,促使结缔组织溶解液化,间隙中充满了炎性产物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和功能障碍,随着炎症的加剧,随即出现高热、寒战、脱水、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针对这种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又被叫做颌周蜂窝织炎,当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处于扩散阶段时,此时临床上将该病症称为蜂窝织炎。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处于化脓局限期时,叫做脓肿。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其次是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医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牙及颌骨关系密切。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均为口腔常见病,因此,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间隙感染的主要来源,极易波及咬肌间隙、眶下间隙等。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多见,其次是咬肌间隙感染、翼颌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颊间隙感染、舌下间隙感染、多间隙感染。患者多为青年及老年人,并且以冠周炎和根尖炎为主。青年患者多为冠周炎引发,老年患者由于抵抗力差易引起根尖炎症的扩散。据相关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主要病菌为需氧菌,压氧菌,金黄色葡萄菌以及链球菌,当患者发生该疾病时,在临床上常常表现出局部红肿,疼痛,语言困难以及舌运动障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控制感染、消除肿胀、减少疤痕组织为治疗的最终目的和原则。在临床治疗上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在早期使用坑生素治疗中,应注射足量抗生素及联合病情酌情处理、添加个性化等。一般常用的用药方为硝咪唑或氨基糖甙和青霉素与第二、第三代头孢,若是颌面部多间隙严重感染患者,则采取针对潜在的致命的感染进行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微创手术的优势是创伤小,术后容易恢复,愈合后结痂情况良好不会严重破坏皮肤美观。微创切口仅用血管钳钝性分离,避免误伤组织、大血管及神经,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可显著促进创面恢复。利用生物半透膜开放创面封闭,可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敷料作用于创面,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减轻水肿和感染的目的[8]。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来说,负压引流可持续排出脓液,稀释病原菌的同时降低毒力,尤其在行局部清创后可限制组织内细菌的繁殖,改善肿胀疼痛等症状。既往有研究发现,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可促进淋巴细胞浸润消退,增加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影响生长细胞因子的释放起到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释放的作用[9]。另外,重视患者全身状况的变化应重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原因在于:①由于感染引起的开口受限、疼痛严重影响进食,又未能得到其它途径的有效补充;②多间隙感染的脓液聚集,切开引流均使蛋白质丢失,加上高热等因素造成低蛋白血症,而低蛋白血症又造成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并且影响伤口的愈合,故应适当补充蛋白质;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严格地检测并控制血糖是极为重要的。糖尿病患者常反复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成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而重症感染、手术等急性应激又可诱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故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严重,感染反复,病程迁延,治疗应同时控制感染和血糖,积极处理病灶及全身支持治疗[6],临床医师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取抗炎、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手术治疗、并与全身支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光辉.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1):123-124.
[2]Shanti RM.Aziz SR.Should We Wait for Development of an AbscessBefore We Perform Incision and Drainage[J].J Oral MaxillofacSurg,2011,23(4):513-518.
[3]方舒东,徐辉,蔡蓉,等.口腔颌面部间隙-颈部-纵隔感染患者清创引流术的麻醉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9):1148-1149.
[4]胡志强,黄代营.口腔颌面部多间隙合并颈部及胸腔纵隔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2,20(10):530-533.
[5]马永清.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6):70-71.
[6]刘勤.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4):42-45.
[7]潘璐璐,方一鸣,林崇翔,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药物冲洗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6):405-408.
[8]易辉,胡方育.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疼痛程度及脓肿大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6):863-865.
[9]陆加梅,万蕾蕾,吕臻等.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16(2):153-155.
论文作者:孟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间隙论文; 面部论文; 患者论文; 口腔论文; 负压论文; 全身论文; 切口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