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创新孵化模式述评_创业论文

十种创新孵化模式述评_创业论文

点评十种创新孵化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种论文,点评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对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孵化模式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科学而且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评价?笔者根据多年专业研究经验,列出了七个最具实质性意义的指标: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2、创新环境营造;3、孵化空间拓展;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6、企业产业化指数;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能在七个评价指标中的一项或多项得到四颗星以上的孵化模式就可以称之为创新孵化模式了。真正的创新,一项已实属艰难,何况多项?

评价采用给星数这样一个直观的方式,以使读者和同行一目了然地掌握模式的突出方面和带有相当的个人学术观点的推荐力度。在国外评分一般采用四分制,而在我国则比较偏重五分制,为了结合这个约定俗成的方式,笔者在五分制的基础上加了“半星”,尽可能突出其评价的合理性。评价的依据多来自于笔者的实地考察和官方及相关单位的书面材料,评价的结论多产生于同行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十分精确的数据统计与计算。不能不承认本文所包含的相当的独立学术评价色彩,然而笔者的出发点是绝对真诚和“相对客观”的。

到2007年,全国已正式登记的孵化器有600多家,业内权威人士估计全国孵化器的实际数量已经突破3000家。本文选择的10家孵化器样本,不过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沧海一粟。尽管笔者力求所选取的孵化器能代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最鲜活的各个侧面,然而终究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不足与有失偏颇之处,还望同行们多多包涵并批评指正。

一、武汉:“SBI”创业人社区及超前外部战略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作为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性地提出孵化器产业化的理念,国内第一家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化运作,并率先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创业人社区。“SBI创业街”,已成为“武汉·中国光谷”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11月,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建的国内首创的第一家SBI创业街落成。“SBI模式”是一个在空间上放大、资源上有效整合的创新孵化模式,与创业人社区同义,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长期实践中,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坚持孵化器产业化的理念,通过对孵化器投资结构的重新设计来实现孵化器的商业化运作,并以创业人社区建设为方向,尝试产权式孵化器的新模式,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公益性孵化器投资,开辟“投资者拥有、创业中心管理、创业者使用”的多赢格局,推动孵化企业与孵化器共同快速发展与成长,更大规模地孵化中小型创新企业。

SBI(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模式,即产权式孵化器模式的特点:

1、推出全新“科技地产”概念: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孵化器建设,同时使广大社会投资者充分享受到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成长性。投资主体既有大机构、中小企业投资者,还有个人投资者。它创造并维持产权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流动、人才流动,刺激并促进孵化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孵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传统孵化器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政府投资往往是传统孵化器主要筹资渠道。然而,政府的资金往往是有限的,狭窄的融资渠道极大地限制了孵化器数量与规模的扩张,从而制约了我国孵化器产业化的进程。SBI(产权式孵化器)的诞生,革命性地采用孵化器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的运营模式,通过房地产证券化的手段,最大限度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孵化器,从而拓宽了孵化器的投资渠道,壮大了孵化器的投资主体。

2、设计、运营一体化:SBI是企业孵化环境的设计者和运营商,是集培训、教育、孵化、制造、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增值服务系统。创业街融一流孵化器、国际标准管理、人性化设计、科学配置于一体,形成创业理想社区。

3、一切皆资源:整个SBI都是孵化资源。SBI孵化资源可划分为四大类:政府孵化资源(包括传统的工商、税务、专利、基金申报等)、金融孵化资源(包括银行、证券、产权交易系统等)、中介孵化资源(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培训机构、人才猎头、广告策划、管理咨询机构等)、商业孵化资源(快餐厅、休闲吧、洗衣房、美容院等)。

4、SBI之精神内核:创业场域论。SBI在空间上是一个放大的企业孵化器。科学中“场”、“域”的概念虚化,但也具有空间性。孵化器作为创业场域的场源和环境元素的载体,在整个创业场域中具有核心地位,各种环境元素必须依赖于孵化器而存在,不可能脱离孵化器而单独流动。商业地产变成科技地产带来了一种孵化器的哲学升华——把创业由一种短暂的体验、冲刺过程转变为一种长久的工作、休憩方式。

5、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SBI有种不可复制性。借用当代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里福德·吉尔茨话说,创业场域具有一种与地理、历史、传统、风俗密切相关的特殊惯性,这种特殊惯性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换个地方不一定灵光。例如,同一主体在不同的场域会出现能力极其不同的现象,如教育界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因为不同场域具有不同的“逻辑”,而他的习惯是在短时间无法改变过来的。“SBI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学会尊重创业场域的“逻辑性”即规律性实在非常重要。

6、使用品牌咒语:风景这边独好!韦氏大辞典将咒语定义为印度术语,来自于《吠陀书》,是指颂歌,或作为咒语或祷文来念诵的文本的一部分。品牌咒语可以定义为:可以俘获品牌定位的真实精神,其目的是确保公司内所有员工及外部的营销伙伴都能理解品牌的本质对顾客的影响,这样员工与合作伙伴才能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SBI似乎体会并掌握到了孵化器商业化与产业化的精髓,是我国所有孵化器把品牌咒语念得最好的一个。

2006年初,SBI的理念开始延伸至创意文化产业街区,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在这里汇集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电子竞技、软件开发等企业,打造创意产业基地,孵化产业集群。同时,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仍然在进一步完善激光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产业集群等。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加快“SBI光谷创业街”三期建设步伐,全面实现创业人社区规划;积极拓展孵化空间,力争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同时受孵企业1000家;完成汽车技术专业孵化器等大型专业孵化器以及华中市场接入基地的建设;加紧实施异地市场接入服务的战略目标,建成武汉东湖创业中心的全国孵化服务网络,并力争尽快纳入全面运营的轨道;进一步加强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科技孵化服务的品牌建设,努力把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成为武汉市创新服务的优质品牌,把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这个中国“最早”办成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厦门:三位一体“轮次”孵化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1996年成立,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到目前,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已发展成为拥有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学者厦门创业园、厦门光电子孵化器、中创海外企业孵化器四个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富创新活力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孵化集群。

在全国孵化器行业,最早提出孵化器产业化的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最早提出产业孵化与孵化产业的是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十五”期间,厦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调整孵化思路,从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和孵化价值链转型,在全国首创“以企业孵化为基础、以产业孵化为导向、以价值链孵化为归依”的三位一体的“轮次”孵化模式,在城市经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服务的后端拓展方面为全国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轮次”孵化模式以技术经营、技术转移理论为依托,突破传统线性孵化模式局限,在企业孵化的基础上追求更加深入的“产业孵化”和更高层次的“价值链孵化”,力求在非线性层面上达到孵化功能的细化、个性化和纵深化,在不断帮助企业延伸产业价值链的同时,更致力于帮助企业营造和拓展空间价值链,改进企业区域竞争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雏形快速融入城市、区域经济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并以此获得孵化器自身的长期竞争绩效。

“产业孵化”是以构建产业环境和产业细分、强化集成创新和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为明确目标的孵化行为,它通过对产业创新主体的定向培育,最终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系统成批输出有竞争力的企业及企业家。因此,“产业孵化”实质上就是“产业集群孵化”、“创新集群孵化”,即孵化器不仅要能孵化企业,而且要孵化能够出一个甚至更多个产业集群、创新集群。

“价值链孵化”则在兼顾企业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同时,突出空间价值链(区域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两重地理景框,从而实现围绕企业的全方位“多维”孵化。

空间价值链指的是由较多企业共用或为企业提供创新网络协调服务的地理区域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在空间价值链层面上,“价值链孵化”以提高企业捕获外部创新资源的便利性、适用性为目标,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并将企业无序的创新活动与城市、区域、国家发展意志、产业发展导向相结合,使之逐步形成体现多层次竞争力的商业化、生态化创新集群。

“价值链孵化”是面向区域和全球价值链的切入过程和切入环节的孵化,其使命就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升级,帮助特定企业和产业集群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进入到增加值更高的活动中,最终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位一体的“轮次”孵化格局中,企业孵化这个点的关键作用在于为“持续经营优势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产业孵化这条线的关键作用在于促进“业务演化路径的选择”,价值链孵化这个面的关键作用在于创造性地进行“竞合互动关系的处理”。企业孵化、产业孵化和价值链孵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点、线、面”三个字的递进关系来概括,企业孵化是点、产业孵化是线、价值链孵化是面;产业孵化是企业和产业之间的桥梁,价值链孵化是产业和城市和区域宏观经济之间的桥梁;只有企业孵化的点才能组成产业孵化的线、只有产业孵化的线才能组成价值链孵化的面。

让企业在产业的环境中成长,让企业与产业共同成长——厦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发展战略上所做的最为核心的调整就是将孵化工作重心由单个企业孵化向产业整体孵化转移,并力求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厦门火炬高新区新拓展园区一次性“批发”18家高新技术企业,实属我国孵化器发展史上的一大经典案例。2005年8月4日,在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通用厂房开工典礼上,18家在创业中心由梅花幼鹿长成花角金鹿的企业集体签约购买产业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拉开了创业中心在孵企业大规模挺进火炬(翔安)产业区、实现新跨越的精彩一幕。同时,在厦门市全力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10多家创业中心在孵软件企业同时订购了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2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正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建设的东部孵化园将主要采取现代企业加速器的形式。

三、重庆:“峡光”孵化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在西部地区,重庆市拥有相对雄厚的科技力量,但由于创业成本过高、创业资源不足等因素,长期以来重庆市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为有效整合重庆的创新、创业资源,促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西部专项”支持下,由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承担的重庆科技孵化创新示范体系建设于2001年正式启动。到“十五”末期,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探索出了一条以“法人代理”为核心的“峡光”孵化模式,体现出三大特点:

1.以“法人代理”为核心。“法人代理”即《公司法》范畴内的一种法人授权服务,是我国第一次将法人授权服务化、制度化、规范化。科技自然人(项目组)进入孵化器从事创业活动或经营活动,孵化器作为代理法人,为他们提供谈判、品牌、财务管理等一切法人服务。这种方式为创业人员大大节省了经营成本,降低了经营风险。几年来,共有167个科技自然人(项目组)先后进入孵化创新示范体系内进行创业活动,成功培育科技型企业家28人。

2.“无园区”与“有园区”孵化模式相结合。“有园区”就是建立一个固定的孵化场所为创业者提供服务,孵化器主要收取房租;“无园区”则是指符合条件的科技自然人在重庆市的任何地点都可进行创业活动,并接受孵化器的“法人代理”服务,孵化器主要收取服务费。“无园区”孵化模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激活重庆市的创业、创新资源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重庆科技孵化创新示范体系的8个示范孵化器都采取了“有园区”与“无园区”相结合的方式。

3.设立“创业启动基金”。为了解决创业的资金问题,“峡光”孵化模式设立了“创业启动基金”,以小额短期借款的方式向科技自然人(项目组)提供资助,解决创业期流动资金的匮乏。“创业启动基金”不但是所有入孵企业的创业流动资金,也成为吸引风险投资的有力杠杆,缓解了成果转化初期的资金瓶颈。

以法人代理为核心的“峡光”孵化模式将众多的科技发明人推向了市场前沿,帮助他们从“课题思维”转向“企业思维”。“峡光”孵化模式建设已纳入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重庆市“三大平台”和“重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天津:“精品”孵化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教:★★★★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在孵化器建设中,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在全国孵化器中率先树立了“创建精品孵化器,孵化精品企业”的工作理念,紧紧盯住建设全国一流创业中心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企业孵化工作的高效运作及良性循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优秀企业和有前瞻性意识的企业家。

为保持孵化企业的高成长性,创业中心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精品”孵化流程,加强了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市场前景、创业团队及管理者素质的评审,并通过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和企业骨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切实做到了优中选优。2004年提出进驻申请的企业有370家,最后只批准引进了25家;2005年申请进驻的企业有279家,最后也仅优选了47家进驻。

根据全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统计数据调查分析,截至2005年12月底,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下列六项指标名列全国前列: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所创造的产值、利润和税收;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的在孵企业项目立项数和专利持有量;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获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金额;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实现的毕业企业数量;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中建立产业化基地、购地及安排就业人员数量;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中实现企业融资额度。

五、北京永丰:“MEA”现代企业加速器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MEA”(Modern Enterprise Accelerator)孵化模式,即“现代企业加速器”模式,由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率先提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MEA”的突出特色表现在以“瞪羚”式高成长企业为主要孵化对象或者选择孵化的对象,“瞪羚”企业意指个头不大,但跑得快、跳得高的中小企业。“MEA”旨在从高成长企业的切实需要出发,提供定位清晰、方向明确的企业加速服务。加速器是孵化器在规模上的扩大、在时间上的加速、在效率上的提升。

“MEA”孵化模式的根本特点则在于孵化空间的灵活布局和伸缩自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总体规划中力求做到更多的空间共享和公共平台共享;打破固有的模式,将私有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相结合,做到信息便捷共享;孵化空间的开发更加贴近企业个性化需求,不仅有大量多种类型的专业化预置空间满足企业马上入住的需要,而且能随时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在最短时间帮助企业扩大或缩小空间规模,突破成本制约,降低运营风险。

六、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小而美”滚动创投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教:★★☆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北京首创集团、实创集团等7家股东投资建立,拥有214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面积。国际孵化园成立6年来,共计吸引来自24个国家的610名留学生人员入园创业,已毕业企业225家,是国内专为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服务、成效较为卓著的孵化园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园企业共计申请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90项。

在实践与探索中,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已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和“孵化+创投”的经营模式。国际孵化园与美国IDG投资、美国龙桥投资、集富亚洲投资、中国风险投资4家机构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共同搭建园内企业投融资平台。各投资机构积极辅导、协助孵化园的投资工作,提供融资及资本运作等咨询、评估服务,根据情况共同对园内的优秀企业进行投资。美国IDG公司除投资思智科技100万美元外,今年又追加200万美元,同时正在跟踪互动在线、华为讯公司的项目;夏威夷龙桥公司跟踪威讯紫晶、迈朗视讯公司的项目;日本集富正跟踪盛频网络公司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际孵化园内企业共实现境内外融资约1.8亿元人民币。

国际孵化园积极探索完善股权投资、项目投资两种模式,通过房租入股、现金投资及房租和现金相结合投资等三种方式,发挥“自有资金投资、政府配套投资、引导风险投资”三种资源作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对园内优秀企业进行投资。2006年11月,在退出以房租换股权的互动在线公司的股份后,国际孵化园获得50%回报率。这是国际孵化园房租入股企业首例成功退出的投资项目。

国际孵化园不断深化“大家抬”服务,与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担保机构合作,帮助企业申请留学生绿色通道贴息贷款,累计有42家企业获得3160万元的贴息贷款。

国际孵化园总经理称,对于他们这种孵化面积不太大的孵化器,一年200万元的专项创投基金已经足够给予最需要的在孵企业周转使用。200万的投资年复一年细水长流、循环滚动,在给企业“雪中送炭”的同时,同样可以给孵化器带来可观的回报。

七、清华大学科技园:大而全“钻石企业”孵化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2000年7月24日,注册资金4.8亿元的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这个公司的成立,大大加快了清华科技园主体园区建设。目前,占地25公顷,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的园区全部建筑已交付使用。

2005年3月,清华科技园孵化器公司更名为“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作为清华科技园孵化器集群的管理者,负责运营清华创业园、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创业园生物孵化器、清华科技园软件外包中心。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的科技优势和清华科技园的综合资源优势,其重点是吸引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入园,并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完善孵化体系。

因为“聚集”所形成的特殊“软实力”,清华科技园成为中国大学科技园中唯一的A类园区。2000-2005年的6年间,清华科技园总资产从5.18亿元增长到32.04亿元,增长618%;收入从413万元增长到7.25亿元,增长176倍;净利润从216万元增长到5482万元,增长25倍;主体园区建筑面积从9.1万平方米增长到55.4万平方米;孵化面积从8800平方米增长到21750平方米。

运营七年来,清华科技园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整合专业服务资源,首倡增值服务观念;涉足种子风险投资,实现与创业企业共同成长;尝试专业孵化器建设与运营,积累实践经验;以建设“精品园区”为目标,吸引优秀海归团队,实现技术转移与大学学科建设互动;建设科技条件平台,撬动大学资源,实现多方共赢;启动“摇篮计划”与“钻石计划”,深化服务,强化投资。

清华科技园企业孵化情况:总入园企业数量294家,总离园企业数量155家,毕业企业36家,离园企业112家,倒闭企业7家,目前在园企业数量139家。创投情况:共投资企业15家,投资总额2500余万元,获得跟进投资1.66亿元,已顺利退出3家。

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模式:“营造自主创新场、聚集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结合、培育钻石企业”。“钻石计划”内容:用五年时间(2006-2011),培养3~5个钻石企业、重点扶持20家准钻石企业。措施:综合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广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关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材料能源、创意产业等领域;以2亿人民币的创投基金做为启动,吸引至少20亿的资金投入。

八、无锡:“持续产业化”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化工作是无锡创业中心孵化工作的最大亮点。无锡创业中心一贯强调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强调科技规划和产业规划,强调预先引导、资金引导、区位配套,强调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迄今为止无锡创业中心已累计培育毕业、肄业企业227家,孵化企业申请各类知识产权累计超100项,成功培育产业化项目78项,被认定省级以上研发中心6家,形成了区域、产业、科技的三重集聚效应。尚德太阳能、中兴光电子、威孚力达等从无锡创业中心毕业出去的骨干产业化企业为无锡的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声誉,其中尚德太阳能更是达到了世界第四的产能和近5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成为孵化企业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无锡创业中心已发展了占地2000余亩的无锡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和创新产业园为无锡国家创业中心孵化毕业企业的产业化基地,全面启动了科技产业化“金三角”规划。持续产业化正成为无锡创业中心积极打造的创业品牌,越来越多的产业化企业一方面通过其财税贡献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逐渐在区域内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使企业和地方获得了双赢。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创业中心的直接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孵化器建设和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地方财力和政策上给予了创业中心极大的支持。2006年初,新区管委会在历年科技政策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情况颁布了《无锡高新区关于鼓励研发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化的若干规定》、《无锡高新区科技孵化企业考核及毕业企业认定办法》,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对科技企业的扶持投入。同时,在管委会的支持下,新区设立了8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基金,2000万元的产业化发展基金,4000万元的中小科技企业贷款及担保基金,1000万元的创业种子资金,委托专业公司和金融机构进行运作,为创业中心解决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提供帮助。

无锡创业中心在充分履行日常孵化职能的同时积极创新,构筑了五大孵化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积极引入社会化专业机构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在分级培育综合孵化平台上,中心按照评价体系的标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把所有企业分为入驻跟踪培育企业、入驻骨干培育企业、产业化骨干培育企业,级别依次从低到高。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定下不同的回访频度、回访级别和培育力度,进行分级培育孵化和动态管理。在持续产业化平台上,中心把科技产业化工作分成初创、成长、毕业和产业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通过不同的特色化服务来解决孵化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无锡创业中心提出力争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四个能力”,即:实现创业中心向创新中心的转变,实现综合孵化向专业孵化转变,实现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转变,最终达到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科技产业推进能力,提高创业人才集聚能力。

九、哈尔滨:“合作共建”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拥有孵化基地19处(其中自有孵化基地5处、合作共建基地14处),孵化总面积17.76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面积最大的孵化器。

2002年,在开发区管委会大力支持下,创业中心开始大规模推广合作共建孵化器的成功经验,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7月24日,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与哈高科物业公司、泰克公司等7家产权单位共建的7个社会化孵化器同时揭牌,新增面积10.16万平方米,拉开了发展哈尔滨市孵化经济,将哈尔滨开发区南岗集中区建成孵化集中区的序幕。

这些新建孵化基地已经累计吸纳了新办企业220余家,为开发区创造财政收入500多万元。在共建过程中,创业中心积极带动和引导共建孵化器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已经有3家共建孵化器通过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培养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有生力量。

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立足南岗集中区,致力于通过置换、回购等手段扩大孵化面积。

十、上海漕河泾创业中心:基准成长模式

模式评价:

1、凝聚和升华“地方性知识”的独创性:★★★★☆

2、创新环境营造:★★★★

3、孵化空间拓展:★★★★

4、孵化能力及效率指数:★★★★

5、管理体系的健全及规范指数:★★★★

6、企业产业化指数:★★★

7、孵化器区域化综合水平指数:★★★☆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是由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全额投资的企业性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十多年来,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累计孵化企业322家,企业存活率达到90.4%,孵化毕业企业有69家,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培育出了新涛、高智等一批知名高科技企业。

从孵化器诞生的最初,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始终站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每一次前进的基准线上,踏着坚实的步伐与时俱进,而其在孵企业的成长也达到了同样的基准。

从1989-1994年,漕河泾开发区利用当时的农舍,成立了推进以高校成果进行转化的科技一村和科技二村,并且由开发区专门的部门负责,形成了以“农舍文化”为标志的第一代孵化器。

从1994-1997年,漕河泾开发区利用标准厂房作为孵化基地成立了上海新兴技术创业公司,以企业性质的独立机构来运作孵化器,孵化面积2900平方米,每个孵化单元60-100平方米,形成了以“经典孵化器”为标志的第二代孵化器。

从1997-2002年,成立了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建造了专门的孵化大楼——创业中心大厦,获得了“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的称号,并于2000年在全国企业孵化器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初步形成了以“国际化和规范化”为标志的第三代孵化器。

从2002年至今,创业中心拥有三个孵化基地,孵化面积29000平方米。推进“系统化、规范化、区域化、国际化”四化建设,构建“中介服务平台”、“风险投资平台”、“专家咨询平台”、“政策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这六大平台,形成了以“系统化、规范化、区域化、国际化”为标志的第四代孵化器。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在浦江高科技园建设创新创业园,第一期面积为17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孵化区域面积为2.4万平方米左右,主要以建设专业孵化器为主要目标,采用国际合作,达到软、硬件国际一流水平,形成以“专业孵化器集群”为标志的第五代孵化器。

创业中心正在为实现三个转变而努力:从“育苗”功能向“育苗造林”功能转变;从创业服务向创新创业服务转变;从为创新企业服务向为创新产业转变。

创业中心下设:风险投资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ERP软件开发组等经营实体和部门。风险投资公司:是一个初期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受托VC基金及其他基金的专业管理公司(现已投资8个项目,退出2个项目)。

企业孵化器在中国的发展成绩是主要的,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探讨、重新定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孵化模式,因为孵化模式直接决定着孵化器的能力空间和能力的发挥。把孵化概念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并由这些概念衍生出全新的孵化模式,将是未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变革与发展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  ;  ;  ;  

十种创新孵化模式述评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