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胃肠外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摘要】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住院部腹股沟疝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77-02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经腹股沟缺损区向体表突出所导致的疝,主要包括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1]。腹股沟斜疝主要由先天性与后天性病变,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经内下、前、斜向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并进入阴囊内[2]。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不进入阴囊[3]。腹股沟斜疝占腹股沟疝95%,而腹股沟直疝仅占5%[4]。本研究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以指导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住院部腹股沟疝患者146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5],具有手术适应症,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具有手术禁忌症,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与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3例,其中男54例,女19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44.36±5.62)岁;对照组:73例,其中男52例,女21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44.29±5.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即疝环充填式疝修补;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观察组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手术期间维持仰卧位,常规疝切口,在精索前分离疝囊,小疝囊采用高位游离疝囊颈,不切开疝囊;大疝囊则于耻骨行横断,远端彻底止血,确保近端缝合后能容纳一个填充物,将疝囊还纳至腹腔。采用定型布片或网塞填充,采用4~6针缝合固定疝环边缘腹横肌膜与填充物。缝合腹外斜肌筋膜,完全修补,间断缝合皮肤切口与皮下组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的差异。对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灶修复较好,术后0.5年内无复发则评定为痊愈[6]。全部患者采用电话、门诊随访方式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组别 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观察组73 18.65± 6.25 53.62± 9.13
对照组73 65.42±11.35 135.24±15.64
t 6.25 7.11
P<0.05<0.05
2.2 两组患者痊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率为100.00%(73/73),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100.00%(73/73),两组患者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阴囊血肿1例,皮下积液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4%(2/73),对照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6例,阴囊血肿4例,皮下积液2例,性腺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81%(13/7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3,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37%(1/73),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5.07%(11/73),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5)。
3.讨论
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重要治疗方法,常规手术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且手术切口直径较低,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改善,增强医学研究者对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的认知程度。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得到普外科手术医师的重视,且逐渐替代常规手术方式。大部分研究者证实,腹横筋膜受损是导致腹股沟疝的重要原因。常规手术治疗在治疗腹股沟疝期间存在不符合解剖学特征的因素[7]。因此,常规手术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期间存在较多的局限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用于治疗腹股沟疝的新型手术方式之一。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助于显著降低并发症与复发的发生风险,且手术创伤程度较低,容易被患者接受,术后愈合时间明显缩短[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手术治疗患者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且不影响痊愈率。同时,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治疗患者。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文献证实,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程度小,手术操作简便,疼痛程度低,术后恢复时间短与复发率降低等优势[9-10]。因此,无张力疝修补术广泛应用临床腹股沟疝的治疗期间,其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与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琳,周毕军.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82-1683.
[2]杨喜光,向国安,陈小勋等.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网片修补兔腹股沟疝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2):2756-2757.
[3]刘子文,孙蒙清,张立阳等.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9):682-685.
[4]陈胜平,谷春伟.TEP与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评价[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9):736-737,740.
[5]陈若飞,蒲建元,陈伟等.后入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78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5):3040-3041.
[6]周超.两种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7):59-60.
[7]何飞.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8):3155-3156,3174.
[8]屈陈江,周亮,季良等.腹腔镜下两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11-512.
[9]曹景恺,任重,王晓辉等.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 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6):490-492.
[10]张建新,张智勇,叶家欣等.腹股沟疝Desarda法修补术80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1):57-58.
论文作者:和爽,邵国益,高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4
标签:腹股沟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手术论文; 修补术论文; 统计学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