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的金融诉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资本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诉求越来越强。创办民营银行,建立民营金融机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此,理论界的讨论颇多,观点不一。这里,我们来分析民营经济介入金融机构的动机,以及进入金融业之后的自我约束与监管约束。
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动机
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要求由来已久,但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动机有所不同。从20多年的改革来看,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机构的动机有三个:
1.创造自己的取款机
大多民营企业是靠自己的资金积累发展的,他们在发展初期以及在形成一定规模后的一段时期里,都难以得到银行的信任,因而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这种状况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扩张。但是这也给相当多的民企带来了机会。从历史看,中国经济每隔几年就有一次经济过热,然后是调整,信贷紧缩。在国有企业占绝对地位时,每一次紧缩,国有企业就受到一次打击,而处于夹缝中的民营企业或小集体企业由于没有或很少贷款而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江苏的中小企业就是靠这样的机遇发展起来的。浙江的民营经济也是在近10多年的经济调整中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市场经济的表现更为充分,民营企业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来维持更大规模的经营。也有的民营企业经营好,市场大,从而获得了很大的信贷支持,民营企业的负债不断上升。这时的民营企业在信贷紧缩时面临着与过去国有企业相同的难题,因此就更希望有属于自己的或由自己控制的金融机构,为自己的扩张提供足够的信用支持。
于是,我们看到了90年代的城市信用社,以及最近的“德隆”控制的几家城市商业银行。90年代,大多数城市信用社的股权直接或间接地由私人控制,他们将其当作自己企业的取款机,在向公众吸收存款后,主要向自己或自己的关联企业贷款。这就相当于投资者没有投入一分钱而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来源。他们从信用社大量借款买地、上项目,扩张自己的实力。一旦借款企业和项目出现问题,形成坏账,投资者已获得巨大利益并置身事外,而由存款人和国家为这个亏损“买单”。“德隆”的经历也值得深思,在发展初期,他们靠自己的资金积累发展起来,然后觉得这样发展太慢而通过向银行借钱,进而控股商业银行来获得资金,由此急速扩张,营造自己的企业帝国。当进入紧缩周期,或由于其他原因使资金链条中断,一座大厦便轰然倒地。
90年代将城市信用社合并为城市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对这种私人控股金融机构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进行的一次救助行为。
2.获取高额利润
现在的银行业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一边是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一边是相当可观的资本利润率。从统计数据上看,2002年,中国商业银行前50家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为5.38%,除国有商业银行之外,70%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资本利润率超过15%,有50%的银行超过20%。城市商业银行中也有一些利润率很高的(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利润与资本(2002)
利润/资本率资本/资产率
中国工商银行 3.74 4.41
中国银行 5.02 5.41
中国农业银行 2.17 6.08
中国建设银行 4.04 4.35
交通银行 4.78 4.85
光大银行 4.83 4.72
招商银行 24.54 4.72
中信实业银行 23.72 2.85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24.85 4.41
民生银行 21.33 4.81
福建兴业银行 15.07 4.37
广东发展银行 4.83 2.76
深圳发展银行 17.23 3.53
华夏银行 40.41 2.85
厦门国际银行 7 12.35
北京商业银行 14.9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课题组:“中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排名”。
投资于商业银行能够获得稳定的高额回报,对于民营资本的诱惑力是相当强的。当民营资本积累得越来越大时,随着边际投资收益的不断下降,要想在大的资本投资项目中获得长期稳定的高收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少民营资本瞄准这个还没有完全对内开放的高回报领域,希望通过持有好银行的股份,或参与创办好的银行来获得稳定的回报。就像持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的股份一样,即使在宏观经济不太好的情况下,都能获得高于其他行业的利润率。
但是,如果我们把银行的不良资产放在一起考虑时,我们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就不那么乐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一直很高,若按照国际标准核算,就要用银行每年的利润来冲销坏账,甚至冲减银行的资本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的规定是不允许随意冲销坏账。若冲销坏账,政府也没有了税收,从这一点出发,政府是不愿意银行每年用利润冲坏账的。于是,银行的坏账被累积起来,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高的不良资产率。从这一点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积累,财政政策的安排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种安排下,国家有了税收收入,股东也有高额回报。但坏账的积累逐渐增多,直到影响银行的经营时,银行有可能破产或被行政关闭。这时的损失,却由存款人和中央银行承担,而股东却置身事外,因为他的投资早已连本带利回来了。
如果这种政策安排被改变,要求按照国际标准用银行的利润冲销坏账,那么,银行的利润率就可能不是表1所显示的那样。现在已经有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坏账累积影响到其生存。因此,将来取得高回报的前提是经营一家好银行,而不是任意投资一家银行。也就是说,投资于银行并非一定盈利,它同样是有很高风险的。
其实,国际上的银行同样如此,不论是国营还是私营,经营不善就有亏损,有的国际大银行的亏损相当严重。从表2可以看到,即使是国际前8大商业银行,花旗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达38.8%,而日本的瑞穗金融集团却是-25.2%(日本瑞穗集团曾因此面临国有化的命运)。
表2 2002年世界前8大银行的资本收益率
排名 银行名称
资本收益率
不良资产率
1 花旗集团(美)38.8% 2.67%
2美洲银行集团(美) 24.5% 1.92%
3瑞穗金融集团(日)-25.2% 6.46%
4JP摩根大通(美)6.8% 2.21%
5汇丰控股集团(英) 23.5%
3%
6三井住友银行(日)10.2%
7农业信贷集团(法) 8.4% 4.92%
8东京三菱银行(日)4.42%
资料来源:[英]《银行家》杂志2003年7月。
3.形成财团核心
改革20多年,中国的民营资本还没有形成财团,尽管有一些大的民营集团,他们也投资或控制了一些金融机构,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财团经营的理念与运作。当然,这与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关。
近几年,民营资本得到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由于上市,使资本的市值急速上升,同时,大量的创业利润,使民营企业家的个人财产呈10倍、百倍的增加。据统计,深圳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始上市新股后,第一批8家中小企业上市造就了24个千万富翁、10个以上的亿万富翁。
——民营企业已经投资或控制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的经营良好,获利丰厚,一些经营困难。但是,民营企业获得了一定的金融资源,就有了进一步扩张的金融基础。
——由于民营企业实力的增长,他们已不满足于中小企业,而开始向大型和重型企业发展。近年来,部分民营企业“重型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对钢铁、水泥、电力、有色金属等的需求增加,因此,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向这些重型工业进军。对这些行业的投资,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单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比较困难,金融的扶持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这些行业的现金流量也很大,他们也成为金融业竞相争夺的客户。“铁本”事件就是从一个侧面暴露了这种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关系。
于是,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缺少了银行的支持是非常困难的。当国有银行向国营企业贷款时,银行的心理负担要小得多。因为一旦出现坏账,最多是审贷不严。当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时,这种负担就不仅仅是审贷不严,可能就要查查为什么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否有行贿受贿问题。
民营企业希望有银行的支持来做大做强,其中包含着极大的风险。一旦有了银行的信用支持,民营企业的扩张经常变得很疯狂。因此,正常的银行信贷活动就成了套取银行资金盲目扩张的行为。这样,良好的金融资源就很快被过度使用而消失。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快速扩张,快速崩溃。
从历史的角度看,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比较短。因为产品有生命周期,市场也有繁荣兴衰的循环。相对地说,银行的生命力较长,这是因为银行的产品没有明显的生命周期,只有经济环境周期。我们常常看到百年老银行,少见百年老企业、百年老字号,这是因为其本身的特性所定。因此,建立财团(集团)逐步形成以银行为核心的模式,从战略上讲,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金融投资的约束
尽管从战略上讲,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一个选择,但是,真正要参与银行业,民营资本必须要有约束。这包括民营企业的自我约束与监管部门约束。
1.自我约束
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要有一个正常的经营心态,也就是说,经营银行就像经营其他产品一样,不能采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不能将银行当成自己的取款机,而要将其作为最受保护的内核,不能伤害它,也不能过度利用银行的资金来扩张自己的产业王国,而要以产业的发展来增强巩固这个内核。一旦银行成为某个财团的核心时,其财团中的某个企业出现了问题,总会自然地用自己银行的资金去挽救,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贷款越多,银行陷得越深;陷得越深,贷款就更多,最后就越难全身而退。因此,须约束自己追求短期收益的目标,而以稳健、有效为目标,追求长期收益。
充足的资本金,较低的坏账率,良好的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是形成一家好银行的基本要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股东们的长期发展理念与不受短期利益诱惑的决心。对于民营资本来说,这一点更加突出。
另外,一些民营企业家们在表述自己的金融理念时,常常使用这样的概念:成立民营银行以便向民营企业贷款,成立中小银行,主要是为中小企业贷款。这样的概念是错误的,因为对于一家银行来讲,只要是好的客户,不论其出身,都愿意向他贷款;而不好的客户,无论什么样的所有制,都没有银行愿意贷款。如果把自己限定在某一类领域里,除非是被迫的,否则都不应当接受。
2.监管的约束
中国银行业就整体而言是资本金不足,随着银行存款的急剧增加,这种不足让银行业变得更脆弱。2003年末,商业银行的资产超过20万亿人民币,而资本金只有7300亿,资本/资产只有3.6%。另一方面,当大量的民营资本想进入银行业时,却受到事实上的禁止。
出现这样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监管体系不能保证商业银行有效运行的结果。在经济改革的经验中,政府常常说,能管到什么地方,就放到什么地方,能管到什么程度,就放到什么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推论说,不放就是因为管不好。那么为什么管不好呢?我们的监管多年来实施“合规性监管”、“风险监管”,仍不能有效制止不良资产的上升。若放开民营银行,出现了坏账,谁来为民营银行“买单”!
银行业是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它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营一般商品时,风险只出现在某一企业,或某几个企业,都是局限在某一个行业内;而经营货币的风险常常会快速地蔓延成为全社会的风险,引起全社会的动荡。因此,对银行业监管应该比其他行业要严。
但是,严格监管不等于“禁入”,现在管不住不等于永远不“放行”。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是通过实施严格的“资本监管”来代替合规性监管或风险监管。当监管者把银行的资产规模、风险大小、利润以及资产结构都同资本联结起来时,就可以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实现对内开放,从而鼓励民营资本经营银行业,并激发银行的创新动力。
无论是民营还是国营的银行,在资本监管下,都要承担股东应当承担的风险,一旦经营失败,就要用股东的权益来补偿,不会出现一边是利润,一边是坏账积累这样的现象。
标签: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坏账损失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 投资论文; 坏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