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零售业对比启示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录论文,零售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巨变,从1995年开始
深圳零售业协会秘书长花涛记得很清楚,1995年,当全国零售企业100强聚会鹏城时, 作为东道主的深圳还没有一家零售企业有资格走进那个会场。因为那一年,深圳最大的天虹商场零售额也不过3.45亿元,只及当时广州百货大厦的33%,新大新的35%。
5年后的今天, 不仅万佳百货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州百货大厦坐了多年的广东“零售王”的宝座,而且整个深圳零售业在许多方面都已远远地走到了广州同行前面。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作了个比较:若论市场“蛋糕”,那无疑是广州的大。1998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5亿元, 比两个深圳还大。正因为如此,另一串数字才更耐人寻味:深圳全市现已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52家,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32家。 仅去年一年,深圳便新开5000平方米以上商场14家,其中1 万平方米以上的9家,从而一跃成为广东大型商场拥有量最多的城市。 而广州去年5000平方米以上商场不过30家左右(一说是22家)。
由AC尼尔森等商业调查机构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去年广东全省的连锁零售门店进行了评比,结果评出的10家最佳门店中深圳就囊括了6家, 同样超过广州。
再看连锁超市,广州友谊商店早在1981年就开出全国首家自选超市,其后鼎盛时的阳光超市也一度拥有18间分店。然而,今天广东最庞大的超市家族却是深圳的华润万方,它的分店数已达70间,仅去年一年就新开了16间店。这种规模和发展速度连广州超市界的开店“猛龙”岛内价(10间分店)也自叹弗如。
再看连锁医药店,广州1996年组建的“采芝林”和“健民”曾是当年的业界先锋。而今天,全国最大连锁药店的交椅却要让给深圳的“一致”,它的126间药店已经开遍鹏城。 还有深圳海王星辰健康连锁店的发展速度也将广州同行远远抛在了后面。
再看零售业开放,广州已有了万客隆、吉之岛、好又多等外资大店,但与深圳引入的沃尔玛、家乐福这些世界级巨头相比还是有点逊色。沃尔玛3年来在深圳已开店4家,今年还要再开3家。 这种扩张势头也胜过广州的外资店。
业态结构的新与旧
孙雄认为,深圳零售业蓬勃旺盛的活力主要源于超市、仓储店、便利店等各种新兴零售业态的充分扩张,以及对传统业态业种的彻底改造,而连锁经营方式更显现了强大竞争力。目前深圳的连锁公司已发展到85家,连锁门店1100多间。
深圳市贸发局商业处处长张保列介绍说,经过5年发展, 深圳已初步形成一个现代化的零售业态竞争格局:第一层面是万佳和沃尔玛两强并立,接下来是新一佳和家乐福两军对阵。这4 家企业的主力业态都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综合超市。环绕其周围的是各具特色、目标顾客迥异的天虹、友谊城、岁宝等大百货店群。华润万方、民润、七·十一则率领众多超市安营于居民社区;而以顺电、一致、海王星辰为代表的新型专业店则将市场进一步细分,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广州零售业的风景就乏味得多——超市等新生业态因缺乏政策环境支持而举步维艰;面临困局的传统百货公司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从1997年起,全市百货业连续3年大面积销售滑坡,去年12 家主要大店中减销幅度达两位数的占了9家。
政府管理的高与下
有人说广州零售业这几年日见落伍的原因是“政府不重视”。这话并不确切。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一直对发展本地商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生猪定点屠宰、净菜上市、建专业市场,政府都没有少花力气。
问题的要害不在于“不重视”,而在于思想观念的陈旧,在于政府商业部门对现代零售业的发展大势、业态更替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许多领导一讲“发展大商业”,就只想到办百货商场、批发市场;一讲抓“菜篮子”流通,就只知道办那种污水横流的农贸市场,而对真正适应现代消费潮流,有利于规范农产品流通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生业态则视为“小商业”而不屑一顾(而深圳是将万方超市列为菜蓝子工程项目,给予政策支持)。这种决策观念已经很落伍。
在广州,一方面零售业(尤其是民营)的发展和更新得不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有力推动和引导;而另一方面,国有零售企业在微观经营上又常常无法摆脱长官意志和政府行为的干预。
比较起来,深圳市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要聪明得多。早在80年代深圳就撤销了商业局(广州是迟至1996年才撤销),只在贸发局里保留了一个10人编制的商业处,商业企业的日常经营政府一概不去指手划脚,零售业的行业管理职能被更多地交由行业协会承担。政府只负责政策制订、商业总体规划、重大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早早地割断连接政府的“脐带”,是深圳零售业得以大展拳脚后来居上的原因之一。
创新能力的盛与衰
由于一开始就没有了政府这根“拐棍”,深圳商家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蹒跚起步,这固然使他们的创业期显得痛苦而漫长,但正是这些从市场血战中九死一生拼杀出来的商家,他们一旦羽翼丰满,其竞争力便异常地强劲。而这种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一种学习——吸收——创新的能力。
比如业态创新。1991年以经营传统百货店起家的万佳,在近5 年间先后进行了两次业态更新。第一次是1994年在华强北开出第一家仓储超市, 以平价旗帜冲击当时高通胀的消费市场并取得成功; 第二次是从1997年开始探索一种将传统超市的便利性与传统百货的品种齐全优势相结合的综合大超市,到今年元旦万佳宝安店开业,这种新业态已完全定型。现在你只要去看一看宝安店那2500平方米的生鲜熟食区、那300 平方米的中央大厨房、那107 条冷柜组成的可给蔬菜喷雾保鲜的“冷冻长廊”,你就不能不被特区商家那种锐意创新的魄力所折服。
相比于深圳同行,广州国有商家在业态创新上总是一而再地重复“起大早,赶晚集”的遗憾。1981年友谊开设自选超市、1993年南大首创货仓商店,在当时都堪称国内先驱,可惜先行一步后未能再行一步,最终未成大器。1995年以后,面对消费低潮的打击,广州商家没有及时在业态更新上探寻出路,而是一味死守传统百货店这座“孤岛”,甚至还在1996年的“大店热”中大量“复制”这种已青春不再的旧业态,以致将百货业拖入了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困境。
在技术创新方面,广州商家也显得萎靡不振。广州是全国最早的两个零售业计算机应用试点城市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广州大部分国有商场的电脑系统依然只是原始的收银系统,信息靠手工、半手工传递,老总们依然只能看到五六天前的销售数据。这种老牛拉车般的效率不仅无法与外资零售业相比,甚至在岛内价等私营零售店面前也相形见绌。
而深圳商家的技术改造则虎虎有生气。以1996年起,万佳百货每年投入IT系统的资金超过2000万,目前总部配送中心和4 家分店已实现电脑联网和光缆传输,总经理只要敲一敲键盘就可以即时查询各分店现时的购销调存情况。现在万佳又在深圳平湖物流区买下4万平方米地块, 准备用16个月时间建设一个6万平方米的全自动化配送中心, 其配送半径将达到300公里……
学习精神的热与冷
有一件小事很说明问题:去年11月,广东省连锁协会举办商场防盗法律知识讲座,会在广州开,而与会者中一半以上是从100 多公里外赶来的深圳商家代表,并且都是商场防损部经理、保安部主管等专业人士,他们像连珠炮似地发问,几乎每人都提出了3个以上的问题。 而近在家门口的广州国有商家却只来了寥寥几名代表,在会上提问很少。对这一现象,连锁协会一位人士当时就不无偏激地说:广州国有商家的学习精神比深圳同行差远了。
平心而论,广深两地零售业确有许多不可比因素。比如广州传统商企长期缺乏资金积累,比如广州国有老商家背上的沉重包袱,比如深圳每年大量港澳游客带来的购买力……
然而广州人不能总用这些来安慰自己,因为这无助于改变现状。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商家守着一个1000多亿元的消费市场却沦落到等救济的地步,我们能甘心吗?
踏入新千年,“入世”战鼓频催。本月13日,广州全市商业工作会议召开。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从而传递出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广州市政府对商业的关注度已大大提高。而这,也给所有关心广州零售业前途的人们注入了一份新世纪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