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政策影响经常账户的三种微观机制_经常账户论文

论财政政策影响经常账户的三个微观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微观论文,账户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同时存在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研究一国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学界兴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也出现“双赤字”现象,但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时而同方向变化,时而反向变化,个中关系扑朔迷离。当前,随着人们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关注,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重新引起广泛讨论。而关于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之间关系的争论,学界有两种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存在关联,财政赤字引起经常账户赤字。如新剑桥学派认为,由于私人部门的总支出和可支配收入大体相等,因此投资与私人储蓄之间的差大体为零,因此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就引起外部赤字上升。以此为起点,维纳尔斯(Vinals)[1]、萨克斯(Sachs)[2]等人作了进一步扩展。

另一种观点则是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无关论,认为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不平衡没有作用。这种观点的理论源头可以上溯到19世纪提出的“李嘉图等价”。后来的经济学家,如维纳尔斯、安斯格(Erceg)[3]等人对此进一步发展,指出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或者两者关系很小。

一、财政政策影响经常账户的三个作用机制

以上关于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的研究,主要考虑经常账户,而且主要是贸易收支,很少考虑到资本账户。这主要是因为资本账户涉及的项目较多,互相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实证检验比较困难。通过文献解读,笔者发现,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作用通过三个微观机制来实现:(1)在预算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账户I-S+(G-T)=M-X可知,CA=S-I。一国的储蓄与投资水平受财政政策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可能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国际收支,这里笔者称之为储蓄一投资效应。(2)从吸引分析法来看,B=Y-A,一国的国际收支等于总产出与总吸收之差。财政政策影响总吸收,也关系到总产出,因此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产出和吸收从而影响国际收支。这个机制笔者称之为产出一吸收效应。[4](3)如果把经常账户再扩展一下,经常账户为贸易余额(TB)与国外净资产收入(i*B*-1)之和,即:CA=TB+i*B*-1。贸易余额又由实际汇率决定,因此,财政政策可能使实际汇率升值从而导致经常账户赤字。这主要是侧重于财政政策对贸易余额和实际汇率的影响,称之为汇率机制。下面通过实例具体阐述之。

(一)财政政策的储蓄一投资效应

在跨期预算约束模型下,税收融资的政府是暂时性还是持久性地增加支出,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是不同的。

1.税收融资(tax-financed)的政府支出暂时性增加

政府暂时性支出增加必定以增税为前提,假定第一期政府支出G[,1]和税收T[,1]、等量增加,第二期政府支出G[,2]和税收T[,2]保持不变。从跨期消费模型可以知道,由于增税消费者收入减少,第一期消费C[,1]将下降,但幅度没有T[,1]上升那么大。因为税收的暂时性增加意味着可支配收入暂时下降,所以试图维持稳定消费的家庭在税收暂时提高时凭未来收入作担保去借债,这样,私人储蓄就下降。对无法改变世界利率水平的小国而言,投资不变而储蓄下降会降低经常账户余额。对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私人储蓄下降造成国内利率上升和非经常账户恶化。

如果是资本自由流动的大国,一旦储蓄下降影响到世界利率水平,促使其上升,但同时又会使该国经常账户恶化。世界利率水平提高将使世界其他地区的储蓄增加、投资下降,从而改善了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5]

2.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持久性增加

在以提高税收收入来持久性增加政府支出中,G[,1]和G[,2]增加相同的量△G,两个时期的税收T[,1]和T[,2]也增加相同的量△T,政府储蓄保持不变。持久性的税收增加导致的可支配收入持久性下降,因此家庭将整个消费习惯作出调整,将支出减少,而且幅度比在税收暂时增加时的情形要大。因此,在政府持久性的税收增加的情况下,私人储蓄不会下降太多,甚至根本不会下降。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小国经济中,私人储蓄下降幅度很小,对经常账户造成的影响也较小。在资本实行控制的情形下,储蓄有较小的下降,但对经常账户没有影响,利率上升。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大国经济中,私人储蓄下降幅度很小,因此对经常账户造成的影响也较小,利率有小幅上升。总结两种不同的冲击类型,对经常账户的不同影响见表1。

(二)财政政策的产出一吸收效应

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第二个微观机制是产出一吸收效应。财政政策一旦扩张,不光增加投资与公共消费,使进口增加,同时也提高了产出。因此,我们必须区分不同外部经济环境来分析。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1]强调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增加对国内产品的公共支出以及提高税收将会相应引起国内产出增加,但经常账户保持不变。因为产出和税收都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变。另一方面,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扩张导致对国内产品需求增加,会引起本币升值,最终导致经常账户赤字。但经常账户赤字又会被最初总需求的增加冲销,使国内总产出保持不变(见表2)。

表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支出的效应 产出和就业 经常账户 产出和就业 经常账户

税收融资 上升 不变 不变 恶化

债券融资 上升 恶化 不变 恶化

发行货币融资

上升 恶化 上升

?

以此为基础,维纳尔斯等人构建了一个跨期非均衡模型[2]。他们认为,在经济体中,是存在凯恩斯主义的失业(需求过低引起),还是存在古典失业(实际工资过高引起),其真实产出对扩张财政政策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1.由于需求过低引起的凯恩斯主义失业的情形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政府通过税收融资,暂时性增加支出,提高对非贸易产品的购买,使该类产品产出增加,这就会引起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将导致短期经常账户赤字。而如果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实现扩张,那么就不会有过量的货币需求,只会引起非贸易品产出和就业的增加,而贸易品的产出和经常账户不变。

如果政府支出持久性增加,消费者预期未来持续增税,私人消费就会减少。其结果是,当前对非贸易产品的需求就下降,引起货币过量供给,导致本币实际汇率贬值,出口增加,由此改善经常账户。由于贸易部门的产出上升而非贸易部门的产出下降,因而整个就业与产出是否增加不能确定,但经常账户改善。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增加了对非贸易产品的购买,将在当前增加非贸易产品的产出。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际汇率保持不变,因此经常账户也不会受到影响。在经常账户不变时,暂时性的财政预算扩张会增加就业。

如果政府购买持久性增加,对非贸易产品的当前需求将下降,因为预期税收增加减少个人财富,结果导致非贸易产品产出和就业下降,对可贸易产品的支出也下降,因而改善经常账户。[2]

2.由于实际工资过高引起的古典失业的情形

在古典情形中,政府支出扩张只有在货币数量同时增加时才会提升就业,而这种情况只有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时才发生。只有当可贸易产品的产出增加时,财政政策扩张才会增加就业,因为非贸易品产出既定。然而,可贸易产品产出增加,实际汇率就要贬值,但此情形仅在货币供给增加、汇率浮动的情况下发生。

在预期未来财政预算扩张的情形下,现期的总产出和就业都不会有变化,因为,在第一期,汇率是由货币市场单独决定的。另一方面,因为预期未来增税、私人财富下降,私人对所有非贸易品的消费缩减。现期可贸易产品产出不变,它的消费下降导致经常账户盈余。最后总结见表3。

表3 财政扩张的就业和经常账户效应

增加政府支出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的效应 就业 经常账户 就业 经常账户

凯思斯主义失业

税收融资 上升

不变? 恶化

债券融资 上升

恶化? 恶化

发行货币融资 上升

不变

上升

不变

预期未来

下降

改善? 改善

古典失业

暂时性:

税收融资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债券融资 不变

恶化

不变

恶化

发行货币融资 不变

不变

改善

改善

预期未来

不变

改善

不变

改善

(三)财政政策的汇率效应

财政政策第三个对经常账户发挥作用的途径是通过汇率效应。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即使赤字没有被货币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导致本国利率水平上升,吸引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引起本币升值,最后又将导致经常账户逆差。用箭头图表示为:

财政政策扩张→利率↑→本币升值→国际收支逆差

安斯纳认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所以出现双赤字,主要是因美国财政政策导致美元大幅度升值所致。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导致美国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吸引了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推动了美元升值,从而导致美国贸易逆差。虽然美国出现了双赤字,但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也通过国际资本的流入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收入,从而支持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当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货币发行来弥补时,又会通过汇率渠道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货币发行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一般的实际汇率用公式表示为,其中EP*为国外的价格水平,P为国内的价格水平。如果本国发生通货膨胀,实际汇率升值,也将引起本国国际收支的逆差。用箭头图表示为:

财政赤字→增发货币→通货膨胀→实际汇率升值→国际收支逆差

二、主要结论

中文文献中对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两者关系系统研究较少,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虽然财政存在赤字,但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几乎没有人会(表面上似乎也没有必要)关注财政赤字对经常账户造成了何种影响。但是,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并非一种常态,一旦出现逆差,财政政策将会对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另外,在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选择上,受蒙代尔“政策指派原则”的影响,人们习惯上认为财政政策仅对内部均衡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对外部均衡进行调节,因而忽视财政政策对于外部均衡的调控作用,将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之间关系割裂开来。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都表明,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通过储蓄—投资效应、产出—吸收效应以及汇率效应三种微观机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本来是一国当局为实现内部均衡而实行某种财政政策,对外部均衡产生的一个被动结果,但如果把握了其中内在关系,我们就可以主动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外部均衡。

从以上三个微观机制的分析来看,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的最基本前提是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动。(1)从储蓄—投资效应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则无论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政府支出增加,都会引起经常账户的逆差。但如果实行资本控制,则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没有影响。(2)从汇率机制这个角度来看,要使扩张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也必须以资本开放为前提。如果不是这样,财政政策扩张,利率上升,资本不能自由流动,汇率机制也就失效。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财政政策对我国目前经常账户的影响甚微,但随着对外开放度不断加大,资本账户在我国必定实现可自由兑换,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就很有可能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3)从产出—吸收效应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考虑到政府债券构成居民的净财富,通过暂时性债券融资而形成的预算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点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许雄奇等人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的数据分析发现,财政赤字的增加导致了贸易顺差增加,这主要是由中国长期以来通过出口退税等实行奖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引起的。[6]随着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不断扩大,奖励性贸易政策的淡化,这种关系很有可能趋于消失,甚至走向另外一种关系的组合。因为,如前面分析,扩张的财政政策在税收融资与发行货币融资的情形下,不会对我国经常账户造成明显影响,但在举债融资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使经常账户趋于逆差。当前,人民币还是以固定汇率制度为主要特征,并且总体上失业也主要由于总需求的不足引起,因此我国在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来达到财政扩张的目的时需要十分谨慎。

标签:;  ;  ;  ;  ;  ;  ;  ;  ;  ;  ;  ;  

论财政政策影响经常账户的三种微观机制_经常账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